小貓導讀: 生活窮窮一時,心志窮窮三代。常常被長輩教導要節約的孩子,以后難免會產生這樣的惡性循環。連花上一分錢都帶有一種負罪感,即便哪天一步登天,也會變成童話里的守財奴 貧窮是很可怕,但可怕的并不是僅是沒有錢 而是沾上窮就應該花錢負罪的毛病 我們從小到大,肯定聽過這些話: “孩子,我們家要買房子,別買這么貴…買了能干嘛,又不能吃” “咱家也不富裕,不能跟其他人比較,能夠吃飽喝飽就行了” …. 在某檔綜藝節目中,有一個觀眾說:
但是,父母卻不這么認為。學生,就應該穿著樸素,鞋子還是好就能穿,衣服沒破就湊合。 最后,她委屈的說:我只是想在最美的年華里,展示最美的自己。 1 有的父母認為,灌輸這種窮則節約的觀念就是為了讓孩子更加節約 我們容易把窮和節儉混為一談,但是:節儉是美德,而窮是一種觀念 父母往往與子女秉持著不同的消費觀念,這很正常 上周,因為自己買了一雙新鞋與父母發生爭執。小李說: “以前總以為父母窮,是因為沒錢,現在發現窮,完全是因為習慣。” 在父母眼中,鞋子衣服沒破就能繼續穿,出門不打車,平時吃飯家里吃飽就ok。 不可否認,這樣的消費觀念并沒有錯 但是,萬般皆下品,唯有省錢高這種做法是否太過迂腐。 節約本是美德,可凡是要講求一個度。不然,節約變成一味的摳門 孩子不給零花錢,買東西斤斤計較,孩子在心理上不能得到該有需求 當孩子長大一后,繼承了這種思想,總覺得一省再生就能給孩子創造美好的未來。 然而這一切的節省,并沒有給孩子帶來價值。做個體檢不愿意,買個保險還生氣。 自找苦吃從來不是美德。 斤斤計較,愛貪便宜的家庭走不出胸襟博大的孩子。 常常被長輩教導要節約的孩子,以后難免會產生這樣的惡性循環。連花上一分錢都帶有一種負罪感,即便哪天一步登天,也會變成童話里的守財奴。 2 朋友小時候家里不富裕,所以她媽媽過得很節儉 每次買菜都會要求別個多送點,難得買一次水果,也因幾毛錢跟攤主爭執 有時候,帶著姐妹倆去公園玩耍,也會想著辦法進行逃票。某年六一兒童節,朋友想再去公園坐一次碰碰車,也是罵罵咧咧去的,當然只買了一個人的票。 結果,那天正好遇見同學,媽媽認出之后,一直跟同學抱怨:才來沒兩天,今天又來。 那個時候,我相信她肯定很尷尬和委屈。但,卻不敢開口。 成年之后,媽媽過來跟她一起生活。 經過多年的努力,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媽媽的思維卻一直無法改變。 每次帶孩子出去吃飯,玩耍,她媽媽都會說浪費,掉在地上的水果也拿起來吃。 雖然,經過很多次的溝通。但是并沒有什么用。 終于,有一天朋友自己的孩子和媽媽一起去游樂園。本來已經買好的三張票,在她媽媽的一再要求下退掉了兩張,就這樣帶著孩子從人群中混了進去。 尷尬和羞恥,仿佛又回到了小時候的場景。 回到家,朋友終于爆發了:
有太多的父母,如朋友的媽媽一般,即使貧困的狀況已經改善,貧困的思維卻無法改變。 但正如網友說得那般:“在同一個地方吃同一種苦,其實是種愚蠢。” 3 《鸚鵡螺》雜志發表過一篇題為《為何貧困是一種疾病》( Why PovertyIsLike a Disease )的文章來分析貧困心理。 表面上看來很成功的人,心里有一種強烈的不安全感,雖然家庭和睦,事業成功…卻常常產生質疑,焦慮,討厭小孩。總覺得錢還沒有攢夠。 《為何貧困是一種疾病》指出:長期處在貧困之中的人,會對生活中的困難反應過度,無法考慮長遠打算,特別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在短期的事情上。 同樣,《今日心理學》也有一篇文章表達了這一觀點---窮孩子難翻身 為什么? 窮孩子因為貧困,不僅僅缺少金錢,更缺少了家庭的認可和支持。 處在聚居的環境下,難免出現攀比的心里。但,沒能給還是樹立好正確的認知,這種貧困只能給孩子帶來無盡的陰影。 還記得之前火爆的《人民的名義》?趙德漢貪污整整的一面墻,卻一分也不敢花。在事敗之后,他說:我祖祖輩輩都是農民,窮怕了。 窮怕了,就是這樣教育孩子的成長? 在哭窮聲中長大的孩子,內心總會有一種匱乏感,也就是心理學中所說的“稀缺心態”,即“越缺什么,越在意什么”。 因此,從小接受”缺錢“的觀念,物極必反,孩子以后很可能行程”盲目的拜金“,最終走上一條不歸的道路。在社會中,迷失正確的放向。 生活窮窮一時,心志窮窮三代。 4 當然,花錢并不是大手大腳,鋪張浪費。 得根據自己的條件而定,用物質優化自己的生活。 就好比:十五塊錢的衣服和一百五十的衣服,一千五百的衣服…. 太過于節儉的人,想到的并不是款式,質量,而是價格為先,我窮,我還是穿差一點。即便是喜歡貴一點,也不敢出手,買了是一種奢侈的浪費。 當然,我不是苛責父母,現實生活中,有很多父母省錢,是為了孩子。他們想給孩子買房子壓力小一點,生孩子的壓力小一點,為了孩子情愿犧牲自己的生活品質。 但缺衣少食的年代已經過去,現在的生活是,適度消費,才更有樂趣。 5 比省錢更重要的是,加強孩子的財商教育。 窮人不是在受窮,就是在怕窮。有了錢也不敢花、不會花,并且他們的思維方式會影響下一代。 我親眼看到一個開診所的爸爸,在商場大聲對孩子說,這個玩具我們買不起。孩子哭了,賴在那里不走。 他雖然有錢,但拒絕做任何事情的理由都是不劃算、買不起。 我建議他跟孩子說明一下理由,比如這個玩具還不適合現在的年紀或者買其他的;假如確實有點貴,可以讓孩子用勞動,成績,表現等方式來鼓勵孩子來獲得。更或者,用幾次的購買機會換取這一次。 “付出勞動,必須獲得回報”,猶太人建立起“有償回報機制”,讓孩子幫助父母做家務,來換取零花錢。 所以,我們總告訴孩子我們買不起,我們家里條件不好,他就會產生“窮“的思維,甚至一輩子的自卑”。 作家埃德加·布萊索在一個故事中說,如果孩子從小就把自己當成一個‘窮人”,她一輩子都會是個“窮人”。 這里的窮,不僅僅是物質上的匱乏。還包括生活中的壓力感和自卑心 窮養本身并不是問題,怎么窮養,才是問題。 真正的窮養,是讓孩子明白想要得到就得付出,即使生活不富足也不要喪失勇氣;而不是跟孩子哭窮,讓他過早感受到生活的沉重和辛酸,為了金錢抹殺自己的情緒和欲望。 應當教會他如何“給予”和付出,讓孩子明白錢不僅僅是滿足物質需求,而是自食其力,自信而勇敢地面對今后的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