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周歲生日的孩子,對自己身邊發生的事情敏感起來,能分辨清楚父親母親的聲音了,晚上聽到父親回來時的叫門聲,孩子會轉向門口要過去;一覺醒來聽到母親在隔壁房里和客人說話,會大聲哭叫,希望母親回到自己的身邊;也知道了音樂,特別是樂感好的孩子,到了1歲半就可以哼出像歌似的曲調了。 寶寶看東西的能力也增強了,有的寶寶即便是掉在地上的很小的東西也能撿起來,能看晚霞、明月和目送空中的飛鳥,寶寶對周圍的感覺日新月異。 寶寶一般要到2歲左右才能夠說出簡單的句子。1歲多的寶寶可以聽懂自己的名字,能聽懂一些常用的簡單詞匯,在這樣的基礎上,寶寶開始學說話,并試著用簡單的詞匯表達自己的意思,比如他看到書上的狗狗圖,會朝媽媽“汪汪”兩下,多數寶寶會叫“爸爸”“媽媽”,大多數寶寶會在1~1歲半說出人生中第一句話,這是寶寶成長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爸爸媽媽現在不用再刻意用兒語和寶寶說話,正常說話對寶寶更有幫助,也不要泛泛地和寶寶說話,將寶寶當作一個平等交流的個體,比如刮風下雨的天氣,暫時不能帶寶寶到戶外活動,爸爸媽媽不要說:“寶寶乖,要聽爸爸媽媽的話。”而應該更具體:“寶寶你看,外面在下雨,風也很大,出去會被淋濕,我們等雨停了再出去,好不好?” 到了這個年齡的孩子,感情的表達也豐富起來了,高興的時候會放聲大笑,生氣的時候也鬧得很兇。 有的孩子生起氣來不讓大人抱,抱他的時候拼命向后仰,簡直就要翻過去;若是在地板上,他會使勁跺腳來表示憤怒;特別是脾氣大的孩子,有的竟哭得憋紫了嘴唇,甚至抽搐;有的孩子一旦哭起來就久久不能停息。 不管是哪類孩子,都不一定代表爸爸媽媽教育的問題,而更多地取決于孩子的個性。寶寶剛出生時情緒比較單一,只要得到必要的安全感和生理需要便會很滿足,寶寶的情緒在1歲以后逐漸分化,到2歲左右時,寶寶會出現各種基本情緒。 進入幼兒期后,寶寶對爸爸媽媽的那一套顯得有些不那么順從了,他學會了走路,掌握了一定的語言,并且他還能用自己的雙手完成很多事情,于是他開始產生區別于簡單興奮感的成就感,覺得自己對周圍的環境和事物不再是無能為力,而是有了支配的能力了。漸漸地將自己與周圍的物體區別開來,開始有了自己的主意,比如把書翻到有小狗的那一頁,把兩個娃娃放到筐里等,心里“小算盤”打得像模像樣呢,有時候還會和大人的意見不一致。 寶寶有了最初的獨立性,會拒絕大人的幫助,愿意自己動手,而且很喜歡做些簡單的事情,這個時候媽媽很難再按照自己的方式來左右寶寶。如果是他不喜歡的東西,他會毫不猶豫的扔在地上,爸爸媽媽此時不要強硬地干預寶寶,否則只會招致他的反抗:要么大呼小叫,要么哭鬧不止。這個時候的寶寶,最需要的是大人的尊重。 寶寶盡管能夠充分感覺自己周圍的世界,卻不能充分保護自己,他內心對所發生的不愉快事情產生恐懼也是自然的。 1~1歲半的寶寶恐懼心理最強,如果寶寶害怕打針,那么現在他就算不打針,只要看到醫生就會害怕得直哭。這個時候的寶寶還特別害怕發聲大的東西,如電話鈴聲、電器蜂鳴聲、汽車喇叭聲等。有的寶寶睡醒后發現母親不在身邊,怎么哭母親也不過來,會極度恐懼,只要看不到母親的身影,就會害怕得哭起來,總是要在媽媽身邊,寸步不離。 1~1歲半這個時期,爸爸媽媽一定要充分保護好孩子,不能讓孩子受到驚嚇,如果孩子不受驚嚇、在祥和的環境中成長,加之補足運動所需的體能,他就會對自己的力量擁有自信,即使遇到什么不愉快的事情也不會膽怯懦弱。 千萬不要用寶寶害怕的事情來鍛煉寶寶,這對寶寶會造成難以彌補的心理創傷,同時還要注意避免會讓寶寶受到意外傷害的驚嚇。 貼心提示 這個階段的寶寶有明顯的依戀情結,喜歡像只小鴨子一樣跟在媽媽的腳后,媽媽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還希望引起爸爸媽媽的注意。如果寶寶做些不好的舉動,比如故意弄翻杯子,這可能就是寶寶故意淘氣,想要得到更多的關注。 |
|
來自: 飛飛fyjpjk0jpl > 《幼兒成長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