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資陽市組織開展了“迎接十九大·蜀人原鄉怡然資陽行”大型媒體采訪活動,邀請中省市主流媒體走進各縣區,集中采訪報道五年來最具影響力的城市名片和特色亮點,挖掘城市品牌內涵,感受資陽新跨越,共話新巨變。9月27日-28日,采訪團走進安岳縣,探訪佛雕之都,尋跡千年石窟文化。 
圓覺洞 安岳,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多特精美稀奇古怪”的安岳石刻,獨秀百果的安岳檸檬,坐實了中國檸檬之都、中國佛雕之都的美譽。作為典型的農業大縣,近幾年來,安岳“立足丘陵特色發揮比較優勢”,著力發展特色產業,除家喻戶曉的檸檬產業外,打造佛雕之都的特色文化旅游產業也成為了“重頭戲”。 “古多精美” 蔚為壯觀 石窟遍布全縣69個鄉鎮 安岳是中國佛雕之都,文化部命名的“中國民間藝術(石刻)之鄉”——在這里,可以體驗濃郁的佛教文化,同時收獲一份遠離塵世喧囂的寧靜。 “內容豐富、規模宏大、古多精美。”這是安岳石刻最大的特點。 據介紹,安岳石刻始鑿于南北朝,興于唐朝、五代、北宋,上承云岡、龍門,下啟大足,現存“古、多、精、美”的唐宋摩崖石刻造像10萬余尊,石刻經文40余萬字,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處,“東方維納斯”石羊紫竹觀音、世界最長全身左側臥佛八廟臥佛蜚聲海內外。 走進位于安岳縣城云居山上的圓覺洞,順著石階而上,一路上綠樹成蔭,路旁隨處可見繁花異草,行走在翠鳥爭鳴的山間感到一陣陣清風送爽。這個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存窟龕103個,造像1933軀,以唐、五代、宋時期作品居多,以釋迦、凈瓶觀音、蓮花手觀音三尊6米多高的大像最為壯觀。 從一尊尊摩崖造像前走過,仿若漫長時光里的一場旅行,留下的是驚嘆與美好。 不僅是圓覺洞,毗盧洞內擁有“東方維納斯”美譽的紫竹觀音、臥佛院內世界最長全身左側臥佛更是將“古多精美”體現得淋漓盡致。 
紫竹觀音 “能夠代表安岳、甚至全國雕刻藝術最高水平的造像——紫竹觀音。”號稱“中國最美觀音”的紫竹觀音造像突破了佛教規制的端莊嚴肅,轉為飄逸雅麗,雕刻精巧細膩,且寫實意味濃厚,世俗化、地方化的特征明顯,被認為“不但完全女性化,而且帶有明顯的地方特色,是一位典型的四川女性”。“世間唯此一處。文物、美學價值并呈,難以為現代技術所替代,是一份極其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據介紹。 而臥佛院內的左側臥佛也是造像精美無與倫比,“全國唯一一尊刻在崖壁上的左側臥佛。”此外,臥佛對面的藏經洞內還刻著1300多年前的45萬字經文,其中《檀三藏經》是現存佛經中的絕版。記者觀察到,整個崖壁上滿滿的都是經文石刻,如雕版印刷一般精美、工整,在國內極為罕見,堪稱中國佛經的藝術瑰寶。 
左側臥佛 “安岳69個鄉鎮無一沒有石窟,如果將境內的佛像首尾相連,足足有5公里長。”安岳縣文物局局長劉毅告訴記者,安岳石窟把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儒家文化、川劇、曲藝等起承轉合、融為一體,堪稱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雕刻藝術之集大成者,“中國佛雕之都”實至名歸,人文精神美麗光輝熠熠閃爍。 
藏經窟內的經文 保護式開發“犬防”成亮點 新推3條石刻精品旅游線 安岳10萬余尊石刻造像精美絕倫,引來游人無數,但同時也引發了一些不法分子的覬覦和盜竊。在各個石刻景點參觀時,記者發現每一處佛像周圍都加上了防護欄,而這個防盜密碼的開啟還要源于一個故事。 解說員周春告訴記者,很久以前,一個漆黑的夜晚,有個盜賊爬到觀音像上,想盜走鍍金的飄帶,剛鋸斷懸空的一頭,突然看見觀音睜開了眼睛,嚇得滾落下去。事實上是第二天看守人發現,一路有血跡從觀音像下往大門而去。因此,從這之后,為了保護觀音像,特意加了防護欄。 安岳石刻與大足石刻相鄰,但二者卻命運迥異,無論從名氣還是保護資金投入上,安岳石刻都稍顯遜色;而且與大足石刻相對集中不同,安岳石窟過于分散,全縣文物點多達900多個,管理不易,文物損毀隨處可見,令人觸目驚心。 除了人為破壞,盜竊也一直是安岳石窟文物的一大隱患。1997年,華嚴洞大磐若洞內十八羅漢頭部被一夜盜割。2009年,靈游院內三尊佛像頭部被盜。 因此,近年來,安岳縣財政拔出專款,陸續在重要文物保護點聘請了60多位文物管理員進行看守,他們的首要職責,就是防盜。華嚴洞文管員于明強從事文物保護工作已經6年了,他告訴記者,在“人防”這塊,每天晚上至少有兩人輪流值守看護文物,白天定時巡邏,幾年來,華嚴洞內的造像沒有被損壞或盜竊事件發生。 參觀途中,記者還發現,每一處造像周圍都安裝了遮擋式微波探測器、報警器,采用紅外線監控等技術手段來防盜。 除人防、技防外,犬防也成為了保護造像的重要方式。在偏遠山間,文管員們還有一個“好伴侶”—狼犬,它們也擔起了守護文物的重責。目前,安岳共有50余條狼犬分布在各處文物保護點,每個月,它們也會享受近200元的伙食津貼,吃上了“財政飯”。狼犬靈敏度較高,個子高大,對企圖偷盜的不法分子來說,起到了較大威懾作用。 為了保護石窟文物,安岳積極行動,自掏腰包進行人防犬防技防,初見成效。但除人為因素外,這些分布在戶外山野間的不可移動文物還面臨著自然界的考驗,比如風化、滲水。“風化是一個世界性難題,我們在積極研究對策,而滲水已有解決辦法。”安岳縣文物局副局長唐文軍告訴記者,早期華嚴洞受到滲水侵蝕,文物受到破壞,但在近兩年連續兩次修護下,成功實施防滲水工程后,華嚴洞又“得救”了。 保護是基本與前提,更重要的是如何將保護與開發結合起來,讓安岳石刻出新彩,更好地服務于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以前,交通是限制安岳石刻觀光旅游的瓶頸。現在,安岳正大力推進“旅游暢通升級工程”,縣城至臥佛鎮的旅游直線通道臥佛路項目建設正有序推進,毗盧洞至華嚴洞的觀音大道工程已全面完成。此外,成安渝高速即將全面通車,獨具魅力的石刻藝術又多了一條大放光芒之路。 此外,國慶大假即將來臨,安岳還聯合其他市州新推出了3條石刻精品游線路。唐宋石刻精品線路:大足石刻——安岳石刻——樂山大佛;渝西川東旅游聯盟:大足——潼南——榮縣——安岳;川南旅游聯盟:蜀南竹海——樂山大佛——自貢恐龍——安岳石刻。 屆時,安岳石刻必將迎來新一輪觀光熱潮,與大足石刻共舞,大放異彩。 
凈瓶觀音窟 重按“申遺鍵” 打響“攻堅戰” 力爭明年擠進《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作為石窟藝術傳播中的關鍵一環,安岳石窟上承敦煌,下啟大足,然而在這條一脈相承的鏈條之上,遠至敦煌石窟、云岡石窟、龍門石窟、麥積山石窟、近至大足石刻,都已經相繼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而安岳石窟卻因為行政區劃問題沒有和大足石刻一起成為世界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較之有形遺產而言,如指間之沙,稍有不慎,就會流失于指縫。因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保護、傳承、發展迫在眉睫,安岳石刻工藝也面臨著同樣的困境。 記者在安岳石刻多處重要景點發現,不少石刻造像由于早年的破壞與保護不力,部分風化嚴重;在藏經窟內,幾十萬字的經文正在遭受風化、滲水,被侵蝕,連續的陰雨天更是讓經文大面積起泡和脫落,造成了嚴重的文物與藝術損失。 這份沉淀在歷史光陰里的雕刻藝術,盛開在古老土地的文化奇葩,如何保護?成為了當下安岳不容回避、刻不容緩的重要難題。 采訪中,劉毅告訴記者,早在2003年,安岳石刻就啟動了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但因為種種條件限制,進展不大。今年年初,再次啟動了申遺工作。 據介紹,目前,安岳已恢復了石窟申遺工作領導小組及辦公室,此次申遺準備工作也得到了省文物局大力支持,申遺文本將由清華大學專家委員會進行編制。而此次申遺的“點”又在哪?“圓覺洞、毗盧洞、華嚴洞、臥佛院是首選。”劉毅透露,針對這四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目前正在進行環境風貌的控制,嚴禁一切違章建筑,使其保留最“原始”狀態,力爭明年將安岳石窟擠進《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對于安岳石刻申遺,在劉毅看來,是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猶如一場“攻堅戰”,但這絕不會影響安岳申遺的決心。“今年不成功,明年繼續;即使碰壁,也絕對不會放棄。”安岳石刻,是中國石窟藝術走向成熟時代的唯一代表、也是中國石窟藝術形象化的百科全書,申遺是勢在必行,也是志在必得。 古老的歷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產就是守護一個地方屬于自己的靈魂。安岳正用新時代的智慧賦予千年石窟更多的生機,更好的未來,實力守護這項峰頂絕壁上的藝術瑰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