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國一號界碑 大清國一號界碑位于現在的廣西東興市竹山村,該村位于中國大陸海岸線最西南端,是中國海陸交匯處,與越南芒街隔江相望,距廣西東興市12公里。自古以來乃兵家必爭之地。 1885年6月9日,清政府和法國在天津簽訂的《中法越南條約》,條約規定,兩國邊界自竹山起界,循北倫河自東向西,以河心為界線。防城港市與越南的邊界線,從竹山的北倫河口至峒中的北崗隘,長200多公里,全段以石碑為標致,共立1至33號界碑。其中以河為界的,雙方各于已方河岸相對立石,以山為界的則 雙方共立一塊界碑,一面書“大清國欽州界”(當時防城屬欽州府轄),一面書“大南”(即越南)。 清朝欽州時屬廣東 史料記載,公元1886年11月至1888年5月間,清政府代表鄧承修與法使(越南當時為法國殖民軍占領)會勘疆界。開始,法使仗勢欺人,要將白龍半島一半劃出中國,在白龍半島上豎埋第一號界碑。鄧承修正氣凜然,據理力爭,終將起界定在竹山,維護了國家主權。 大清國一號界碑立于清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是北侖河口竹山至峒中北崗隘邊界線33塊界碑中的首塊界碑,故稱“大清國一號界碑”,距今已有125年歷史。碑高1.7米,寬0.7米,由花崗巖打磨而成,上面正楷陰刻的字為“大清國欽州界”,碑文系清界務總辦、四品頂戴欽州直隸知州李受彤所書,肅穆而富有氣勢。 大清國一號界碑所處的位置特殊,不僅是中國與越南邊界線的標志,同時也是中國海岸線的終點和陸地邊界線的起點。中國大陸的海岸線東從遼寧省丹東市鴨綠江口起,西至廣西東興市北侖河口止,全長1.8萬公里;而中國陸地邊界線則是從大清國一號界碑開始,向西南繞到西北,而后到鴨綠江口止。大清國一號界碑正是大陸海岸線和陸地邊界線的交匯點。 現在的竹山村 為了更好地保護這塊具有標志性意義的界碑,從2007年10月開始,東興市政府撥款,為界碑建了一塊碑亭。在亭臺的頂端,畫著伏波將軍馬援的畫像。伏波將軍是古代對將軍個人能力的一種封號,意為降伏波濤,我國歷朝中出現了多位被授予“伏波將軍”的人物,其中最著名的便是東漢光武帝時的馬援。馬援受到中越兩國邊境地區民眾的一致擁戴,甚至有人把他奉為神靈朝拜。 在離界碑不遠處,一個用大理石修筑起來的平臺,平臺中央置放著一個巨大的石頭圓球,其精致的修飾和新穎的設計,成為北侖河口一處亮麗的景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