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綿西風與世界不經意間撞個滿懷的時候,朗潤的晴空里大雁南飛,攜帶著縷縷相思與幽幽深情向南漸漸飛去,飄飛的黃葉翩翩如蝴蝶,宛然旋轉間,不盡的凄涼與蕭瑟。就在這西風清涼,萬物凋零的季節里,菊花正在迎風怒放,釋放著旺盛的生命力,給人一種熱烈的觀感,同時他也擁有著高潔傲岸的品格以及出世超拔的個性,多少美妙的詩篇都圍繞著它而展開,使得它也成為中國文學史上一道令人無法忘記的美麗風景線。
陶淵明一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牽惹起了多少柔情似水,田園詩派沉醉山水的剪影仿佛也能在這菊花的馥郁的香氣中越發清晰了:志趣高潔的隱者們避開勾心斗角,爾虞我詐,全身心擁抱大自然,感受到了一種完全區別于官場的虛偽與險惡的清新恬淡,靜謐純真。
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元稹《菊花》
元稹崇敬陶淵明詩中的高潔超脫,也在自己的居所旁邊種滿了菊花,努力使自己家的環境清幽得如同身處陶淵明的故居一樣,那盛開的菊花明媚妖嬈,給人一種賞心悅目的感覺。酷愛菊花的他專注于欣賞菊花,一個“遍“字凸顯出他的興味之濃,在用心觀賞的同時不知不覺間夕陽西斜,天色將晚,可是作者內心的喜悅難以壓抑,充溢于字里行間。“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更是傳世經典,直抒胸臆的表達干脆利落,落葉飄飛,天氣漸冷的秋天里,只有菊花還在開放,在笑對西風。其實作者陳述這樣一個事實是為了表達對菊花高潔自守,堅強不屈的品格的贊頌與向往。
花開不并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鄭思肖《寒菊》
鄭思肖卻在這里另辟蹊徑,獨出機杼,他沒有像前人一樣在吟詠著菊花沒有媚俗,沒有諂諛的高潔,而是著重于將其品格與自己的自身經歷相結合。他擁有著憂國憂民的愛國精神,卻不受重用,自己的智謀與計策根本不受采納。于是在這里,我們看到了他在以菊花自喻,“獨立疏籬趣未窮”,菊花和自己一樣不隨波逐流,不茍同于世,孤傲超拔的姿態使人敬仰。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則是他不屈的錚錚誓言,表面上是在寫菊花寧可在枝頭含著自己的獨有的芬芳,也不愿被北風吹落飄零,實質上是作者在表達自己寧愿與大廈將傾的南宋王朝一同殉難,也不愿卑躬屈膝地想元朝統治者投降,這是一種多么偉大的愛國精神,一種多么不屈不撓,不懼死亡的民族精神與高貴氣節。這份殷殷忠貞之情,拳拳愛國之志永存天地,所以菊花也就被賦有了特殊的含義。
滿園花菊郁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
還似今朝歌酒席,白頭翁入少年場。
——白居易《重陽席上賦白菊》

白居易則以他獨有的輕松筆調來調侃,小巧別致,清新脫俗,言簡義豐,“中有孤叢色似霜”獨具慧眼的他在眾多金黃的菊花中發現一叢潔白的菊花,“色似霜”比喻精妙,描寫出了白菊花的潔白美麗,而且一黃一白,對比強烈鮮明。接著聯想到自己,別出機杼地借菊花喻人,來寫這酒席上的情景,來寫自己雖然也像這白菊一樣白發飄飄,可是內心里仍然年輕,保持著活力,老當益壯,毫不覺得自己孤寂與蒼老,正如蘇東坡所言“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這里的語言輕松活潑,看似隨手拈來,妙手偶得,實際上是白居易長期細致觀察生活與體驗生活的結果。
一叢菊花,幾多情深,它的高潔傲岸,它的出世超拔,它的孤傲不屈,它的清高自守,都是文人墨客歷來吟誦的重點,也是他們引以自況的載體,這一經典意象題材終將一直傳唱下去,經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