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深受人們的喜愛,在蕭條的秋天里,為一道美麗的景色。 我國古代文人對菊花倍加稱譽,被稱為花卉“四君子”(梅、蘭、竹、菊)之一。 菊花歷來被視為孤標亮節、高雅、傲霜的象征,古往今來的文人墨客對菊花更是情有獨鐘,多有詩文加以贊美:如戰國屈原在《離騷》中寫道“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玉潔 冰清、超凡脫俗、東晉大詩人陶淵明著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閑適、唐杜甫的“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的凄清哀怨、唐末黃巢的“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的霸氣...... 不知你喜歡菊花的那一句詩句? 菊花 唐-元稹 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全詩描繪了菊花的情態,表達了對菊花的喜愛。語言淡雅樸素,饒有韻味。 菊花 唐-李商隱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黃。 陶令籬邊色,羅含宅里香。 幾時禁重露,實是怯殘陽。 愿泛金鸚鵡,升君白玉堂。 這首詩托物言志,以菊花自況。首聯描摹菊花色調淡雅,豐韻翩翩。頷聯用陶令、羅含典烘托菊花品格。頸聯用“禁重露””怯殘陽”寫菊花深憂遲暮,暗含抱負不能施展,虛度年華之意。尾聯言志,暗含自己希望被朝廷賞識之意。這詩雖是詠菊,亦句句自況,物我交融,寫得清綺秀逸,意思醒豁。 詠菊 唐-白居易 一夜新霜著瓦輕,芭蕉新折敗荷傾。 耐寒唯有東籬菊,金粟初開曉更清。 初降的霜輕輕的附著在瓦上,芭蕉和荷花無法耐住嚴寒,或折斷,或歪斜,惟有那東邊籬笆附近的菊花,在寒冷中傲然而立,金粟般的花蕊初開讓清晨更多了一絲清香。整詩是借詠菊之耐寒傲冷逸清香亮霜景,自況言志的。 題菊花 唐-黃巢 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 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此詩采用比興手法,托物言志,抒發了作者力圖主宰社會的豪邁思想。其不同凡響之處在于它展開了充滿浪漫主義激情的大膽想象:一旦自己成為青帝(春神)就要讓菊花與桃花在大好春光中開放,讓菊花也同樣享受到蕊暖香濃蜂蝶繞叢的歡樂。 菊 唐-鄭谷 王孫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鬢毛。 露濕秋香滿池岸,由來不羨瓦松高。 這是一首詠物詩。作者詠菊,通篇不著一菊字,但句句均未離開菊,從菊的貌不驚人,寫到人們愛菊,進而寫菊花的高尚品格,點出他詠菊的主旨。 寒菊 宋-鄭思肖 花開不并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這首詠物詩,詩中句句扣緊寒菊的自然物性來寫,妙在這些自然物性又處處關合、暗示出詩人的情懷。 菊花 宋-朱淑貞 土花能白又能紅,晚節猶能愛此工。 寧可抱香枝頭老,不隨黃葉舞秋風。 詠翻集句 宋-史鑄 東籬黃菊為誰香,不學群葩附艷陽。 直待索秋霜色裹,自甘孤處作孤芳。 菊花 明-唐寅 故園三徑吐幽叢,一夜玄霜墜碧空。 多少天涯未歸客,盡借籬落看秋風。 自陶淵明以來,菊花就是隱士、高潔的象征,詩人就是借菊花表現自己的高潔品格。 菊 明-沈周 秋滿籬根始見花,卻從冷淡遇繁華。 西風門徑含香在,除卻陶家到我家。 詠菊 明-文征明 菊裳茬苒紫羅衷,秋日融融小院東。 零落萬紅炎是盡,獨垂舞袖向西風。 詠菊 明-丘浚 淺紅淡白間深黃,簇簇新妝陣陣香。 無限枝頭好顏色,可憐開不為重陽。 野人餉菊有感 明-張煌言 戰罷秋風笑物華,野人偏自獻黃花。 已看鐵骨經霜老,莫遣金心帶雨斜。 我在秋風中酣戰方休,笑看周圍的美景。鄉村的人民偏偏送給我一束黃花。 我看那菊花的枝莖雖飽經風霜但仍象鐵骨那樣的堅硬,它護衛著花朵不受風雨襲擊而偏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