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避暑山莊及其周圍寺廟位于中國河北省境內承德市中心,武烈河西岸一帶狹長的谷地上,是指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即清朝皇帝的夏季行宮以及依照西藏、蒙古新疆的藏傳佛教寺廟的形式修建的寺廟,總面積564萬平方米,共有建筑120余組,是清代前、中期皇帝夏季避暑和處理政務的場所。1994年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世界遺產委員會描述:承德避暑山莊,是清王朝的夏季行宮,位于河北省境內,修建于公元1703年至1792年,是由眾多的宮殿以及其他處理政務、舉行儀式的建筑構成的一個龐大的建筑群。建筑風格各異的廟宇和皇家園林同周圍的湖泊、牧場和森林巧妙地融為一體。避暑山莊不僅具有極高的美學研究價值,而且還保留著中國封建社會發展末期的罕見歷史遺跡。

避暑山莊和外八廟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營建歷經“三皇”
避暑山莊的營建費時89年,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從清朝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開始建造,至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已初具規模。康熙五十年(1711年),康熙帝賜名“避暑山莊”,并親自在山莊午門上題寫“避暑山莊”匾額。雍正時代一度暫停營建,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到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又繼續修建,增加了乾隆“三十六景”和山莊外的外八廟。這期間清王朝國力興盛,能工巧匠云集于此。避暑山莊成為清朝皇帝的夏宮,并在宮外逐漸形成一個城市。雍正元年(1723年)設熱河廳,雍正十一年(1733年)設承德州(取“承受先祖德澤”之義),1778年改承德府。
山莊規模宏大
避暑山莊主要分宮殿區和苑景區兩部分,苑景又分為湖泊區、平原區和山巒區。宮殿區位于山莊南部,宮室建筑林立,布局嚴整,是紫禁城的縮影。包括正宮、松鶴齋、萬壑松風和東宮四組建筑。正宮是清代皇帝在山莊時,處理政務、休息和舉行重大典禮的地方;松鶴齋寓意“松鶴延年”,供太后居住,建于乾隆年間;萬壑松風是清帝批閱奏章和讀書處,是宮殿區與湖區的過渡建筑,造型與頤和園的諧趣園類似;東宮在宮殿區最東面,原為清帝舉行慶宴大典的場所,后毀于戰火。

承德避暑山莊,是清王朝的夏季行宮
苑景區又分湖泊區、平原區和山岳區。宮殿區以北為湖泊區。湖區集南方園林之秀和北方園林之雄,將江南園林的景觀移植到塞外。區內湖泊總稱“塞湖”。平原區位于湖泊區以東。區內的萬樹園不施土木,僅按蒙古民族的風俗習慣設置蒙古包數座。乾隆帝常在這里召見各少數民族政教首領,舉行野宴。平原區的西部和北部是山岳區,高聳的山峰好似天然屏障,阻擋了西北寒風的侵襲,是調節山莊氣候的重要因素。康乾時期還在在山區修建了40余處建筑。
寺廟風格各異
避暑山莊周圍十二座建筑風格各異的寺廟,是當時清政府為了團結蒙古、新疆、西藏等地區的少數民族,利用宗教作為籠絡手段而修建的。其中八座寺廟(實際是九座寺廟,其中普佑寺附屬于普寧寺),由清政府理藩院管理,于北京喇嘛印務處注冊,并在北京設有常駐喇嘛的“辦事處”。由于都在古北口外,故統稱“外八廟”(即口外八廟之意)。久而久之,“外八廟”便成為這十二座寺廟的代稱。
這些廟宇按照建筑風格分為藏式寺廟、漢式寺廟和漢藏結合式寺廟三種,融和了漢、藏等民族建筑藝術的精華,氣勢宏偉,極具皇家風范。外八廟原有十二座,現存七座,其中最為著名的是普陀宗乘之廟,別稱小布達拉宮。現存的七座寺廟分別為:外八廟溥仁寺、普寧寺、安遠廟、普樂寺、普陀宗乘寺、殊象寺、和須彌福壽之廟。已毀的五座寺廟分別為:溥善寺、普佑寺、廣安寺、羅漢堂、和魁星樓。避暑山莊與周圍寺廟構成了緊密關聯的有機整體,風格迥異,山莊內樸素淡雅,周圍寺廟金碧輝煌。

山莊內樸素淡雅,周圍寺廟金碧輝煌
京外政治中心
作為北京以外第二個政治中心,清朝前期許多重要的政治、軍事、民族和外交等國家大事均在此處理。周圍寺廟又是接見邊疆少數民族政教首領、處理民族關系和外國使節的地方,對安撫和團結中國邊疆少數民族、鞏固國家統一起到了重要作用。
清朝道光時期,由于國勢轉衰,不得不宣布“秋狝禮廢”,不再巡行塞外,并將避暑山莊文物集中于正宮,陸續撤運回北京。此后避暑山莊空鎖了近四十年,建筑物多有坍塌毀壞。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咸豐帝曾至避暑山莊避難,同治帝即位后再次下令停止修葺避暑山莊和外八廟,任其塌廢。
1911年辛亥革命后,避暑山莊成為熱河省政府駐地,先后為熱河都統熊希齡、王懷慶等人占據。1933年日本軍隊占領熱河省,將其并入滿洲國,將山莊內殘存的13萬件文物和銅制建筑“珠源寺宗鏡閣”運走,下落不明。民國時期因保護不力,避暑山莊內的殘存建筑破壞嚴重,梨花伴月、獅子林、東宮等建筑被毀。

利用了原有的自然山水,吸收江南、塞北之風光
1949年之后,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對避暑山莊進行了必要的修理和保護,不久之后山莊再度成為熱河省政府、承德軍分區駐地。1961年3月4日,避暑山莊和外八廟被列入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6年開始了“避暑山莊和外八廟整修工程十年規劃”,對山莊建筑進行修復,并于1986年開始了第二期整修十年規劃。從1976年到2006年先后實施了三期整修十年規劃。
不同于其它的皇家園林,避暑山莊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古典園林“以人為之美入自然,符合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傳統造園思想,按照地形地貌特征進行選址和總體設計,完全借助于自然地勢,因山就水,順其自然,同時融南北造園藝術的精華于一身。它是中國園林史上一個輝煌的里程碑,是中國古典園林藝術的杰作,享有“中國地理形貌之縮影”和“中國古典園林之最高范例”的盛譽。
外八廟與避暑山莊形成密切相關的整體,是清代皇帝處理民族關系的重要舉措,也是中國皇家寺廟與古代帝王宮苑完美融合的典型范例。無論是從建筑學、造園藝術還是政治、經濟上都有廣泛的意義,這也是使得其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之一的重要因素。

宮室建筑林立,布局嚴整,是紫禁城的縮影
旅游貼士
避暑山莊和外八廟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首批二十四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和四十四個名勝風景區之一,中國十大風景名勝、首批國家5A級旅游景區之一。
避暑山莊主要分宮殿區和苑景區兩部分,苑景又分為湖泊區、平原區和山巒區,利用了原有的自然山水,吸收江南、塞北之風光,不以皇家建筑輝煌取勝,而是以表現天然山水見勝的宮苑。是中國現存面積最大的皇家園林。避暑山莊東南多水,西北多山,有草原風光,也有森林景象,所以亦有人認為是取清朝疆域自然地貌的縮影。
康熙帝和乾隆帝先后擬定了避暑山莊“三十六景”命名名并題詩,并稱為避暑山莊七十二景。康熙三十六景題名均為四字,乾隆三十六景題名均為三字,這是區分康熙三十六景和乾隆三十六景的最明顯標志。
避暑山莊和外八廟的最佳旅游季節是夏末和秋初,每年冬、春季是避暑山莊內防火封山季節,禁止登山。景區門票分為旺季和淡季,旺季為3月-10月;淡季為11月-2月。避暑山莊和外八廟交通方便,從承德火車站前乘5、7、11、15路公交車可達,進入山區有游覽車供乘坐,湖區可乘坐游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