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承德避暑山莊及其周圍寺廟,即清朝皇帝的在承德修建的夏季行宮以及依照西藏、蒙古、新疆的藏傳佛教寺廟形式修建的寺廟。位于承德市中心區以北。 避暑山莊從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開始建造,至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已初具規模。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康熙帝賜名為“避暑山莊”,并題寫其匾額。歷經康、雍、乾三代,費時89年(1703年~1792年)才基本完工,并在山莊外周邊修建了包括“外八廟”在內的許多寺廟。 ![]() 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是中國現存最大的皇家宮苑和皇家寺廟建筑群。 避暑山莊由眾多的宮殿、樓閣、亭榭以及其它處理政務、舉行儀式的建筑構成的一個龐大的建筑群,總建筑面積10萬多平方米,共有建筑120余組,山莊周邊宮墻高3米,長10公里,形似長城故人稱“小長城”。避暑山莊主要分宮殿區和苑景區兩部分,苑景又分為湖泊區、平原區和山巒區,利用了原有的自然山水,吸收江南、塞北之風光,不以皇家建筑輝煌取勝,而是以表現天然山水見勝的宮苑。 ![]() 避暑山莊周圍寺廟指清朝在避暑山莊周圍修建的十二座佛教寺廟。其中八座寺廟在避暑山莊北部、東北部的山丘地帶,自西而東依次是:羅漢堂(大部分已毀)、廣安寺(大部分已毀)、殊象寺、普陀宗乘之廟、須彌福壽之廟、普寧寺、普佑寺(大部分已毀)、廣緣寺。另外在避暑山莊以東的武烈河東岸有四座,自北而南依次是:安遠廟、普樂寺、溥仁寺、溥善寺(已毀)。這些寺廟建筑風格分為藏式寺廟、漢式寺廟和漢藏結合式寺廟三種,具有鮮明的政治功用。 ![]() 宮殿區位于避暑山莊南部,是清朝皇帝處理朝政、舉行典禮和寢居之所。包括正宮、松鶴齋、萬壑松風和東宮等四組主要建筑組成。 澹泊敬誠殿是皇帝住在避暑山莊時臨朝聽政,接見王公大臣和外國使節的地方。始建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因用楠木修建而不施彩繪,故又稱“楠木殿”。是正宮的核心建筑,正殿懸康熙帝御書“澹泊敬誠”匾。是皇帝接受朝見、處理朝政和舉行重大典禮活動之所。 ![]() 煙波致爽殿是皇帝的寢殿。建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康熙帝稱這里“地既高敞,氣亦清朗”,“四周秀嶺,十里平湖,致有爽氣”,命名為“煙波致爽”,列為避暑山莊“康熙三十六景”之首。 松鶴齋在正宮以東,包括七進院落,建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其寓意為“松鶴延年”,是為皇太后建的居所。 萬壑松風在松鶴齋的北面,包括六棟建筑。建成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是宮殿區興建最早的一組建筑。康熙帝常在此處理政務。康熙帝曾賜給皇四子雍親王胤禛(后來的雍正帝)的第四子弘歷(后來的乾隆帝)在此居住,為弘歷年輕時的居所。 ![]() 羅漢堂建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位于市區北郊獅子園,占地面積共18畝。乾隆帝曾兩次游覽浙江海寧安國寺的羅漢堂,對寺內的五百羅漢造像極為欣賞,于是下旨仿浙江海寧安國寺在承德建造了這座寺廟,并命名為“羅漢堂”。 煙雨樓建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坐落于避暑山莊青蓮島上。 普陀宗乘之廟(小布達拉宮):普陀宗乘之廟位于避暑山莊北面獅子嶺南麓。建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建成。是乾隆帝為了慶祝他本人60壽辰和他母親皇太后80壽辰而建的…… 避暑山莊繼承中國古典園林傳統造園思想,借助于自然地勢,融合南北造園藝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