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我們一一講述五臟的生理功能,首先看心的生理功能。 心居于胸腔,隔膜之上,圓而尖長,形似到垂的未開蓮蕊,有心包衛護于外。心為神之居、血之主,脈之宗,在五行屬火,起著主宰生命活動的作用。所以《素問靈蘭秘典論》稱之為 君主之官。心的生理功能主要有兩方面,一是主血脈,二是主神志。心開竅于舌,其華在面,在志為喜,在液為汗。手少陰心經與手太陽小腸經相互絡屬,所以心與小腸相為表里。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1. 心主血脈 心主血脈,包括主血和主脈兩個方面。全身的血,都在脈中運行,依賴于心臟的搏動而輸送到全身,發揮其濡養的作用,諸血者,皆屬于心(《素問五臟生成篇》),這就是心主血。脈,就是血脈,又稱經脈,為血之府。脈是血液運行的通道,脈道的通利與否,營氣和血液的功能健全與否,直接影響著血液的正常運行。因此,心主血脈實際上是針對心臟、脈和血液所過程個一個相對獨立系統而言的。這個系統的生理功能,都屬于心所主,都有賴于心臟的正常搏動。因此,心臟的搏動是否正常,對于心、脈和血液所構成的獨立系統是起著十分關鍵的作用。 心臟的正常搏動,在中醫學理論上認為主要依賴于心氣。心氣充沛,才能維持正常的心力、心率和心律,血液才能在脈內正常的運行,周流不息,營養全身,而見面色紅潤光澤,脈象和緩有力等外在的表現。血液的正常運行,也有賴于血液本身的充盈。如果血衰少,血脈空虛,同樣也能直接影響心臟的正常搏動和血液的正常運行。所以,血液的正常運行,必須以心氣充沛,血液充盈和脈道通利為其最基本的前提條件。如果心氣不足、血液虧虛、脈道不利,勢必形成血流不暢,或血脈空虛,而見面色無華,脈象細弱無力等外在表現,甚則發生氣血瘀滯,血脈受阻,而見面色灰暗,唇色青紫,心前區憋悶和刺痛,以及脈象結、代、促、澀等外在表現。 2. 心主神志 心主神志,就是心主神明,或稱心藏神。我們講的神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神,是指整個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如整個人體的形象以及面色、眼神、言語、應答、肢體活動姿態等,都包含在神的范圍內。換句話說,凡是機體表現于外的形征,都是機體生命活動的外在反映,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神氣。狹義的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我們在這里講的心主神志就是指狹義的神。心主神志,在《黃帝內經》中早有論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素問靈蘭秘典論》),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 在中醫藏象學說中,將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不僅僅經歸屬于五臟(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而且主要歸屬于心的生理功能。《靈樞本神》中提到 所以任物者謂之心,任,就是接受、擔任的意思,就是說具有接受外來信息的作用。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都是心主神志之意。所以張介賓在《類經》中指出:心為臟腑之主,而總統魂魄, 并該意志,故憂動于心則肺應,思動于心則脾應,努動于心則肝應,恐動與心則神應,此所以五志為心所使也,還有情志之傷,雖五臟各有所屬,然求其所由,則無不從心發。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雖可分屬于五臟,但主要歸屬于心主神明的生理功能。因此,心主神明的生理功能正常,則精神振奮,神志清晰,思考敏捷,對外界信息的反應靈敏和正常。如果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異常,即可出現精神意識思維的異常,而出現失眠、多夢、神志不寧,甚至譫狂;或者可出現反應遲鈍、健忘、精神萎頓、甚則昏迷,不省人事等臨床表現。 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于心主血脈的生理功能密切相關。血液是神志活動的物質基礎,正因為心具有主血脈的生理功能,所以才具有主神志的功能。因此,如果心主血脈的功能異常,也就會出現神志的改變。 二、心的在志、在液、在體和在竅 1. 在志為喜 心在志為喜,是指心的生理功能和精神情志的喜有關。藏象學說認為,人對外界信息引起的情志變化,是由五臟的生理功能所化生,所以把喜、怒、憂、思、恐稱為五志,分屬與五臟。正如《素問天元紀大論》所言: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憂、思、恐。五志之中,喜為心之志。喜,一般說來,對外界信息的反應,是屬于良性的刺激,有益于心主血脈的生理功能,正如《素問舉痛論》所言喜則氣和志達,營衛通利。但是,如果喜樂過度,由可使心神受傷。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從心主神志的生理狀況來分析,又有太過和不及的變化,一般說來,心主神志功能過亢,則使人喜笑不止;心主神志功能不及,則使人易悲。神有余則笑不休,神不足則悲(《素問調經論》)。但由于心為神明之主,不僅喜能傷心,而且五志過極,均能損傷心神。 2. 在液為汗 汗液,是津液通過陽氣的蒸騰氣化后,從玄府(汗孔)排出的液體。所以《素問陰陽別論》中說陽加之陰謂之汗。汗也者,合陽氣陰精蒸化而出者也。汗液的排泄,還有賴于衛氣對腠理(皮膚的紋理和皮下肌肉之間的空隙)的開闔作用:腠理開,則汗液排泄;腠理閉,則無汗。由于汗為津液所化生,血與津液又同出一源,因此有汗血同源之說。而血又為心所主,所以說汗為心之液。 3. 在體合脈、其華在面 脈是指血脈,心合脈,就是指全身的血脈都屬于心。華,是光彩的意思。其華在面,就是說心的生理功能是否正常,可以縣露于面部的色澤變化。由于頭面部的血脈極為豐富,如《靈樞邪氣臟腑病形》中所言: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于面而走空竅,所以心氣旺盛,血脈充盈,可見面部紅潤有澤;心氣不足,則可見面色白光白、晦滯;血虛則面色無華;血瘀則面色青紫等。 4. 在竅為舌 在竅,就是開竅的意思。心開竅于舌,是指舌為心之外候,又稱舌為心之苗。舌的功能是主司味覺和表達語言,舌者,音聲之機也。舌的味覺功能和正確地表達語言,有賴于心主血脈和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如果心的生理功能異常,可導致味覺的改變和舌強語謇(jian3)等病理現象。心氣通于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 由于舌面無表皮覆蓋,血管又極為豐富,因此,從舌的色澤可以直接察知氣血的運行和判斷心主血脈的生理功能。心的功能正常,則舌體紅活榮潤,柔軟靈活,味覺靈敏,語言流利。若心有病變,可以從舌上反映出來。如心的陽氣不足,則舌質淡白胖嫩;心的陰血不足,則舌質紅絳瘦癟;心火上炎則舌紅,甚則生瘡;若心血瘀阻則舌質暗紫或有瘀斑;心主神志的功能異常,則舌卷、舌強、語謇或失語等。 這是我們講的心的生理功能,心主血脈,心主神志,在志為喜,在液為汗,在體合脈,在竅為舌。 書上還提到心包,又稱膻中。是包在心臟外面的包膜,具有保護心臟的作用。 |
|
來自: 雨石v9aihxht7m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