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中醫與藥學是我們中華五千年燦爛文明中的絢麗瑰寶,提到醫學著作《本草綱目》更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今天,小編就跟大家一起了解一下《本草綱目》的作者李時珍。 順便提醒一句,看完故事一定不要錯過文末的福利! 醫藥雙圣:李時珍 李時珍,字東璧,晚年自號瀕湖山人,明代著名醫藥學家。后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醫院判,去世后明朝廷敕封為“文林郎”。 李時珍自1565年起,先后到各地收集藥物標本和處方,并拜各行從業者為師,參考歷代醫藥等方面書籍925種,考古證今、窮究物理,記錄上千萬字札記,歷經27個寒暑,三易其稿,于明萬歷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萬字的巨著《本草綱目》。 李時珍被尊稱為“醫藥雙圣”,這些稱號是哪來的呢? 事實上,正是由于李時珍在草藥上的專研精神和所作貢獻,李時珍被世人尊稱為“藥圣”。而李時珍“醫圣”的稱號,則是現代作家郭沫若提出來的。他稱李時珍為“醫中之圣”,于是便有了李時珍“醫圣”的尊稱。 李時珍親嘗草藥 古人有云:圣人千慮,必有一失。 就是有著“醫圣”和“藥圣”尊稱的李時珍,傳說他剛開始行醫時也曾經因為一個小常識的缺乏而犯過錯,差點鬧出人命! 李時珍的傳說故事 相傳有一天,一個病人高燒不出汗,頭痛得厲害,請李時珍去診斷。李時珍趕到他家,切脈看病,診斷病人所患為傷風病,首先應該發汗,于是他就叫病人在藥抓回來之前先煎些生姜水喝。 李時珍開好處方準備走的 時候,病人問他:“傷風病能不能吃魚?”李時珍一抬頭看見病人家里掛著一條烏鱧魚,就笑著說:“用生姜煮烏鱧魚吃無妨,只要發了汗就行。” 李時珍辭別了傷風病人就到別處去診病,等他忙完回到家里,病人的兒子趕來說,他老子吃了生姜煮的烏鱧魚后,眼眶子變大,臉色變白,舌頭打結,喘氣不勻。 李時珍一聽急了,幸好這時李時珍的父親李言聞老先生挖藥回來,一聽說這件事,抓起幾樣草藥就和李時珍一起心急火燎地趕到了傷風病人家中。李老先生也是個老中醫,他讓病人煎服了解毒的草藥,病情好轉再煎服治傷風病的草藥,只三天工夫,病人就能起床干活了。 “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李時珍問他父親。父親告訴他,生姜煮烏鱧魚能使人中毒。這件事對李時珍震動很大,從此他暗下決心,要替天下人治病,弄懂所有中草藥的藥性,他一邊采藥行醫,一邊四處求拜名師。工夫不負有心人,經過李時珍的不懈努力,才有了被后世傳頌至今的“醫藥雙圣”之雅稱。 故事發生在古代,但其實就是在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我們仍會經常看到類似故事中這樣的事情發生,因缺乏某個醫療常識而造成不好后果的事情層出不窮。其實只要我們在生活中仔細留心,很多不好的后果就可以避免。生病了能夠及時找醫生問診的話,也可以規避掉很多的生命健康風險。 古有李時珍救人濟世,今有新浪愛問醫康幫你。 愛問醫康 這里聚集了全國最多的三甲醫院醫生 新浪旗下 最靠譜醫療健康社區 少俠留步 關注“愛問醫康” 還有福利送! |
|
來自: 似水流年7isvfl > 《養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