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此詩寫出了游子的思鄉懷親之情。詩一開頭便緊切題目,寫異鄉異土生活的孤獨凄然,因而時時懷鄉思人,遇到佳節良辰,思念倍加。接著詩一躍而寫遠在家鄉的兄弟,按照重陽節的風俗而登高時,也在懷念自己。詩意反復跳躍,含蓄深沉,既樸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節倍思親”更是千古名句。 《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罷,今朝再舉觴。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這首詩借菊花的遭遇,抒發自己惋惜之情。前兩句說重陽剛登高完畢,小重陽又再來飲酒賞菊。后兩句說菊花為何這樣命苦,遇到兩次重陽,遭到兩次采摘。實際是借菊花聯想自己遭饞出京流放夜郎的不幸。意蘊深遠。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鄉臺,他席他鄉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這首詩前兩句交代背景,后兩句將作者的懷鄉之情融入對自然景物的描繪之中,借無情之景來抒發自己內心深沉的情感,開啟了唐人絕句寓情于景的先河。 《九日登高》 唐·王昌齡 青山遠近帶皇州,霽景重陽上北樓。 雨歇亭皋仙菊潤,霜飛天苑御梨秋。 茱萸插鬢花宜壽,翡翠橫釵舞作愁。 漫說陶潛籬下醉,何曾得見此風流。 這首詩象一副優美的民俗風景畫,栩栩如生地再現了登高時見到的遠山近城、雨后菊姿和歡度重陽佳節而登高、賞菊、插茱萸等民俗。詩人敘事真實浪漫,比喻貼切形象,感慨樂觀向上。結句自然而然引起了讀者共鳴。 《九日登巴臺》 唐·白居易 黍香酒初熟,菊暖花未開。 閑聽竹枝曲,淺酌茱萸杯。 去年重陽日,漂泊湓城隈。 今歲重陽日,蕭條巴子臺。 旅鬢尋已白,鄉書久不來。 臨觴一搔首,座客亦徘徊。 本詩作于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白居易時在忠州。全詩表現異鄉過節的心情,曲折真切,詩為古體,而多用對偶。 《九日醉吟》 唐·白居易 有恨頭還白,無情菊自黃。 一為州司馬,三見歲重陽。 劍匣塵埃滿,籠禽日月長。 身從漁父笑,門任雀羅張。 問疾因留客,聽吟偶置觴。 嘆時論倚伏,懷舊數存亡。 奈老應無計,治愁或有方。 無過學王績,唯以醉為鄉。 《過故人莊》 唐·孟浩然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筵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在淳樸自然的田園風光之中,主客舉杯飲酒,閑談家常,充滿了樂趣,抒發了詩人和朋友之間真摯的友情。這首詩初看似乎平淡如水,細細品味就像是一幅畫著田園風光的中國畫,將景、事、情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秋登蘭山寄張五》 唐·孟浩然 北山白山里,隱者自怡悅。 相望試登高,心隨雁飛滅。 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 時見歸村人,沙行渡頭歇。 天邊樹若薺,江畔舟如月。 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 此詩圍繞清秋季節登高來寫,表達了對友人的思念之情。先寫為望友人而登高,故“心隨雁飛滅”。因薄暮時思念之“愁”和清秋之“興”無法排遣,更因登高而望,只見“歸村人”,而不見友人蹤影,所以要相邀重陽節攜酒登高而醉。全詩用極洗練嚴謹的語言,描繪了登高所見的清秋薄暮景色,其中“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二句歷來膾炙人口。 《九日齊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此詩為安撫友人張祜的失意情緒而作,詩以看破一切的曠達乃至頹廢,來排遣人生多憂、生死無常的悲哀,表現了封建知識分子的人生觀的落后、消極一面。 《謝新恩·其五》 南唐·李煜 冉冉秋光留不住,滿階紅葉暮。 又是過重陽,臺榭登臨處。 茱萸香墮,紫菊氣,飄庭戶,晚煙籠細雨。 雍雍新雁咽寒聲,愁恨年年長相似。 這首詩可能是悼亡之作,表現了對大周后的懷思之情,悲切纏綿。一共五部。 《醉花陰》 宋·李清照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這首詞是作者婚后所作,通過描述作者重陽節把酒賞菊的情景,烘托了一種凄涼寂寥的氛圍,表達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孤獨與寂寞的心情。 《踏莎行》 宋·辛棄疾 夜月樓臺,秋香院宇,笑吟吟地人來去。是誰秋到便凄涼?當年宋玉悲如許! 隨分杯盤,等閑歌舞,問他有甚堪悲處?思量卻也有悲時,重陽節近多風雨。 該詞通過時節變化的描寫來反映對現實生活的深沉感慨,氣度從容,欲擒欲縱。文法曲折多變,巧妙采用前人詩句,辭意含蓄。 《采桑子》 毛澤東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 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 勝似春光,廖廓江天萬里霜。 此詞作于1929年重陽節,毛澤東在閩西征途中,欣逢重陽佳節,觸景生情,因成此詞。詩情畫意,最為濃郁。它寫了深秋的戰地風光,寫得那么鮮明爽朗;它表現了對自然和人生的看法,表現得那么豪邁樂觀。天空海闊,氣度恢宏。使人讀過以后,毫無感到肅颯之氣,而會受到無限鼓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