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天的,誰不想喝點兒冷飲?涼涼快快咕咚咚下肚兒,那才叫爽。洋味兒的冷飲當然屬汽水、可樂。可若論京味兒的,那就得說是老北京的酸梅湯。 酸梅湯,您可以買現成兒的,也可以自己在家熬。各家的熬法好都不太一樣。多幾味少幾味都根據個人的口味。所以說,酸梅湯是有個性的飲料。 酸梅湯的熬法大同小異,您就拿我們家來說吧,熬一回得用一大蒸鍋清水,怎么也得有二十斤。您可別覺得多,因為得熬上七八個鐘頭。熬到了時候,也就剩下五六斤湯。五六斤清涼酸甜的酸梅湯,一家人也就喝上一兩天。 二十斤清水配一兩半的烏梅。烏梅最好用老中藥鋪的,畢竟是道地藥材依古法炮制,味兒正。還得有山楂三兩、冰糖三兩,這幾乎是酸梅湯的標配。干桂花一錢,有了它,聞起來會有幽遠的香氣。甘草兩錢,調和諸味。另外,還有一樣不太常見的秘料,就是兩片冰片糖。 冰片糖是什么?簡單說就是把生產冰糖時候剩下的母液經過濃縮、結晶、壓制等等工藝制成的長方形糖塊兒。看上去很像是長條形肥皂,但比肥皂薄,也就一指多厚。要是把它掰開了,可以看出是分三層,上下兩層像茶色的蜂蠟,中間是一道白色晶粒形成的砂線。 這種糖口味接近于紅糖,可又有甘蔗般純凈的清甜。據說它能開竅、提神,而且滋養氣血,特別流行于廣州、香港一帶。那地方不是講究喝涼茶嗎?很多涼茶里都加冰片糖。北方人通常不怎么使,酸梅湯里加了它,味道和功效自是與眾不同。 這些原料備齊了,烏梅、山楂洗凈了放進一大鍋水里猛火燒開,打去浮末,放進冰糖、甘草、冰片糖,再一見開兒,撒上干桂花,改文火慢慢熬呀熬,熬上它一宿,直到把烏梅、山楂的味兒徹底熬出來了,剩下的小半鍋湯熬成了通透的棗紅色,蒸汽里彌漫著桂花的幽香,就算熬好了。 等湯自然涼透,用細紗布濾去渣滓,清湯盛搪瓷盆里放進冰箱冰鎮,第二天,就可以享受到順口兒的酸梅湯了。酸甜、清涼不說,而且喉頭回甘,讓人呼吸就間帶著淡淡的桂花香。有了這件法寶,赤日苦夏不再漫長。 老北京消夏納涼的冷食遠不止是酸梅湯。您像用柿餅、藕片、杏干、菱角做的果子干兒,把海棠果煮爛了冰鎮的煮海棠,用密云小棗兒加玫瑰露熬制的玫瑰棗兒,還有號稱土冰激凌的雪花酪等等,都曾經讓北京的夏季有滋有味。可惜傳到今天,大部分已經難得一見。幸好酸梅湯保存了下來。 一些甜品店和京味兒餐廳里還能饞到自家熬的酸梅湯,而且大有標準化、工業化的趨勢。盡管失去了一些精致,模糊了一些個性,但畢竟讓這種源自宮廷的清涼飲料得以傳承,不能不說是件挺好的事。您要是放暑假帶孩子來北京,逛累了,就喝上一杯消夏去暑的酸梅湯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