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 Roland Biber,Johanna Berger,Hermann Josef Bail: The artof trochanteric fracture reduction. Injury,Volume47,IssueSup7,2016,PagesS3-S6. 目前文獻對于股骨轉子間骨折內固定研究較多,但對于骨折復位討論很少,目前常用的AO分型是基于骨折形態及穩定性的分型,對于骨折復位指導較少,而Ender分型恰恰側重于骨折移位類型及復位技巧,對于骨折復位有較好的指導作用,介紹如下: PART 01 一:轉子間骨折Ender分型及復位方法介紹: 1.裂隙移位骨折,前方骨折裂隙多為下肢外旋所導致(約占轉子間骨折87%)。 A:如上圖左:簡單裂隙骨折,輕度內翻畸形,伴前方骨折間 間隙張開,背側軟組織鉸鏈完整,為穩定性骨折。 復位方法:輕度外展,內旋直至中立位復位。 B:如上圖中:裂隙骨折伴后方楔形骨塊,大小轉子形成后方楔形骨塊,后方軟組織鉸鏈完整,為穩定性骨折。 復位方法:輕度外展,內旋直至中立位復位。 C:如上圖右:裂隙骨折伴股骨端向頭側、外側、背側移位;典型斜行骨折線,背側軟組織鉸鏈破壞。為不穩定性骨折。 復位方法:內收牽引,隨著進一步牽引,會解除斷段崁插,90度外旋牽引,通過背側支撐矯正成角畸形。 2.崁插型骨折:約占13% A-B:崁插型骨折分Stamp(上圖左)和Spike type(上圖中):內翻畸形,向外側成角;股骨近端崁插入轉子部松質骨內,復位后遺留空腔有導致繼發內翻風險。屬于不穩定型骨折 復位方法:外展牽引,致輕度外翻;輕度外旋,使背側皮質支撐矯正外側成角,髓內釘固定后對于近端骨塊的支撐對于該類骨折效果會更好。 3.逆轉子間骨折(上圖右):內翻畸形,向外側成角;股骨干向內側移位,遠近端沒有穩定型骨皮質接觸。屬于不穩定骨折。 復位方法:牽引,背側頂壓糾正畸形,股骨干可通過手法向外牽引或經皮骨勾向外側的牽引復位。 PART 02 二:轉子下骨折Ender分型及復位方法介紹: A:轉子下橫行或短斜性骨折(上圖左):內翻畸形,骨折近端外旋,較少短縮;屬于穩定性骨折。 復位方法:下肢內收牽引,股骨近端的外旋可通過外旋下肢對合復位或Steinmann針內旋近端復位。 B :轉子下螺旋形骨折: 外螺旋型(上圖中):骨折線自外上至內下;輕度外翻畸形;復位方法:牽引內旋。 內螺旋型(上圖右):骨折線自內上肢外下,輕度內翻畸形;復位方法:牽引外旋。 C:轉子下粉碎骨折(上圖左):斷端有兩塊以上不同移位類型的骨折塊;要依據骨折移位情況決定復位方法,建議采用微創切開方式降低局部軟組織血運損傷; D:轉子下病理性骨折(上圖右):骨折類型多與轉子下橫行骨折類似,但是缺少骨量支撐,復位方法與轉子下橫行骨折類似,因為缺少骨量,建議使用直徑較粗,靜力鎖定髓內釘。 討論:目前文獻中對于股骨轉子骨折復位技巧討論較少,本文基于傳統并不為大家所熟悉Ender分型對于股骨轉子部骨折的復位方法進行了總結,大家可以結合臨床工作對于上述復位方法進行驗證,并歡迎各位刀客提出自己的經驗總結。附上文章原文,希望小編選的這篇文章對大家能有所幫助。 樹創傷品牌,立精尖學院;做學問,我們是認真的! 原文 ![]() 出處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