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后皮膚顏色鑒別疾病種類和輕重
一、鑒別 紫黑色 供血不足、有積寒 紫色并伴有黑斑 氣血不暢通 紫點并有深淺不一的塊狀 風濕 鮮紅而顏、局部發熱 陽癥、熱癥、實癥、熱毒熾盛、體質陰虛、火旺 紅而暗 血脂粘稠、血脂高、供血不足 瘀斑或血泡灰白、色淡 虛寒、濕邪 皮膚微癢 風邪、濕癥 水泡、水腫、潮濕 寒癥、濕氣盛 罐中有水珠者 寒濕重 紫紅、暗紅 陰癥、寒癥、血郁 潮紅、淡紅 虛癥 局部很快恢復原樣 說明快痊愈 1、罐印緊黑而黯:一般表示體有血淤,如痛經或心臟供血不足,患部受寒較重也會出現此印跡。如印跡數天不退的,通常表示病程已久,需要較長的時間來調理,如走罐時出現大面積黑紫印時,提示風寒所犯面積大,應對癥驅寒為主。 2、罐印發紫伴有斑塊的,一般提示有局部寒凝血瘀。 3、罐印呈散在性的紫點,深淺不一,一般提示為氣滯血瘀之癥。 4、淡紫發表伴有斑塊的,一般提示以虛癥為主,兼有血瘀。如斑點在穴位處明顯的,表明此相關內臟虛弱,比如在腎俞穴處呈現,則提示腎虛。 5、罐印鮮紅而艷,一般提示陰虛或氣陰兩虛,陰虛火旺也會出現。 6、罐印呈鮮紅散在點的,通常在大面積走罐后出現,不高出皮膚,如系在某穴及其附近集中,則提示此穴所相關的臟腑異常或存在病情。我常在臨床上走罐尋找此類紅點用針刺來治療、調節內臟功能。 7、走罐或吸拔罐后,沒有罐?。ɑ虿幻黠@的),或雖有但啟罐后立即消失,恢復常色的,提示身體基本正?;虿∏樯休p。 8、行罐或坐罐,容易起水泡的,提示濕氣較重,若在患部出現較多小水泡時,預示由水濕所致,會有理想的療效,需要連續的多次拔罐。 9、若走罐時出現風團(如急性尋麻疹狀),提示為風椰所致,或是過敏性體質。 10、隨著病情的好轉,罐印也會隨著減輕,且不易現罐印,可以預示病情的歸轉。 二、注意事項 拔罐后局部皮膚出現水泡、水珠、出血點、瘀血等現象均屬正常治療反應。有時留罐過長,皮膚亦會起水泡。小的不必處理,會自行吸收,但需防止擦破;大的用消毒針刺破放水,然后涂上些紫藥水,以免感染。另外如果不是留罐過長,水泡較大時,常提示病情較重。拔火罐時,還應注意: 1、拔罐時,應選擇豐滿、有彈性的肌肉部位。凡皮膚過敏、皮膚破損、肌肉瘦削、毛發過多和孕婦腰骶部、腹部都應慎重使用。 2、體位必須適當,最好采用臥位,一經拔上,不宜移動體位,以免火罐脫落。 3、根據不同部位,選用大小合適的罐具。先在應拔部位比試,罐口與部位吻合,方可應用。 4、在使用多罐時,罐具排列的距離,一般不宜太近,否則因皮膚被罐具牽拉,會產生疼痛,同時因罐互相牽扯,也不易拔牢。 5、在走罐時,不宜在皮膚瘦薄骨突出處推拉,以免損傷皮膚,或使火罐漏氣脫落。 6、起罐時,手法宜輕緩,右手持罐,左手拇指或食指抵住罐邊肌肉,按壓一下,使氣漏入,吸力消失,火罐就會自然脫落,不可使勁硬拉或旋動,以免損傷皮膚。 7、起罐后,一般局部會出現紅暈或紫紺色,這是正?,F象,一般會在1星期內自行消退。如局部瘀血嚴重者,不宜原處再次拔罐。如留罐過長,皮膚起水泡。小的不必處理,會自行吸收,但需防止擦破;大的刺破后,涂上些紫藥水,以免感染。 8、室內空氣宜清新,注意保持溫暖,避免著涼。拔罐療法具有祛濕逐寒、泄熱除毒、疏通經脈、行氣活血、消腫止痛等作用。這種療法是以其療法安全、無創傷痛苦,易被人們接受。 拔火罐的罐筒常用的有玻璃罐、竹罐和藥瓶改制的抽氣罐。在民間除采用上述罐筒外,還有大小合適的杯子、小碗、瓷罐、鐵罐等代用品。 三、自行拔罐注意事項 拔罐簡單易學,操作方便,如在家中自行拔罐時,應注意以下八個方面才能取得好的療效: 1、用過的罐子一定要用過氧乙酸溶液浸泡2小時左右,然后清水洗凈,使用前要仔細檢查罐子,不符合要求、破損的不能用。 2、應注意保持溫暖、避開風口,防止受涼,選擇清靜、光線和冷暖適宜的室內環境為佳。 3、盡可能選擇一個自認為舒適的體位姿勢,如仰臥位、俯臥位等,如果在拔罐過程中要改變體位,可讓他人扶穩罐子后,緩慢改變體位。 4、初次治療者和體弱、年老、兒童等及易發生意外反應的患者,宜選小罐具,并應隨時觀察患者的面部表情、顏色,以便及時發現和處理意外情況,對于饑餓、疲勞、精神緊張、酒后的患者,最好不要拔罐。 5、拔罐的部位和穴位,一般以肌肉豐富,皮下組織充實及毛發較少的部位為宜。前一次拔罐部位的罐斑未消退之前,不宜在原處拔罐。 6、病情重、病灶深及疼痛性疾患,拔罐時間宜長;病情輕、病灶淺的疾患,拔罐時間宜短。拔罐部位肌肉豐厚,如臀部、大腿部,拔罐時間可略長;拔罐部位肌肉薄,如頭部、胸部、背部,拔罐時間宜短。氣候寒冷,拔罐時間適當延長,天熱時則相對縮短。 7、起罐后,皮膚局部潮紅、瘙癢,不要亂抓,幾小時或數日后即可消失。 8、拔罐過程中如果病人出現頭暈、心慌、惡心、嘔吐等暈罐現象,切勿驚慌失措,應把病人的上衣扣解開,給熱開水喝(可加些糖),注意保暖。經上述處理后仍未緩解癥狀時,應立即起罐,讓病人去枕平臥。如出現昏厥、低血壓時,應把枕頭墊于腳下,成頭低腳高狀態,同時以指甲緣按患者人中穴或十宣穴,或以指尖按合谷、內關、足三里等穴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