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羅森塔爾效應(皮格馬利翁效應、期望效應)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做過這樣一個試驗:他來到一所普通中學,在一個班里隨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學生名單上圈了幾個名字,告訴他們的老師說,這幾個學生智商很高,很聰明。過了一段時間,教授又來到這所中學,奇跡又發生了,那幾個被他選出的學生現在真的成為了班上的佼佼者。 許多事實證明:人的能力、性格等的形成,相當一部分取決于周圍環境和他人的期待以及他對自己的期待。心理學上常把這種深切期待變成現實稱為“皮格馬利翁效應”。 案例: 卡耐基是美國著名的企業家、教育家和演講口才藝術家,被譽為“成人教育之父”。他的母親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9歲的時候,父親又娶了一個女人。繼母剛進家門的那天,父親指著卡耐基向她介紹說:“以后你可千萬要提防他,他可是全鎮公認的最壞的孩子,說不定哪天你就會被這個倒霉蛋害得頭疼不已。” 卡耐基本來就打算不接受這個繼母,在他心中,一直覺得繼母這個名詞會給他帶來霉運。但繼母的舉動卻出乎卡耐基的意料,他微笑著走到卡耐基面前,摸著卡耐基的頭,然后笑著責怪丈夫:“你怎么能這么說呢?你看哪,他怎么會是全鎮最壞的男孩呢?他應該是全鎮最聰明最快樂的孩子才對。” 繼母的話深深地打動了卡耐基,從來沒有人對他說過這種話啊,即使母親在世時也沒有。就憑著繼母這一句話,他和繼母開始建立友誼。也就是這一句話,成為激勵他的一種動力,使他日后創造了成功的28項黃金法則,幫助千千萬萬的普通人走上成功和致富的光明大道。 雨林小啟示: 正面鼓勵表揚,努力去發現(或者發掘)孩子的優點和潛能,對孩子滿懷“期望”,從而產生了“期望效應”。不論什么樣的調皮孩子,只要父母對他采取積極期待的態度,就必然會在與孩子的交往中表露出拳拳之心、殷殷之情,積極發現自己孩子的每一點微小進步,小心呵護每一個可能稍瞬即逝的閃光點;孩子也會以自己積極主動有效的行動來對家長作出反應。這種親子關系的良性互動,能使家庭教育順利有效地進行,親子間形成更為親切、融洽、和諧、默契的關系,取得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二、南風效應南風”效應也稱“溫暖”效應,源于法國作家拉·封丹寫過的一則寓言: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北風首先來一個冷風凜凜、寒冷刺骨,結果行人為了抵御北風的侵襲,便把大衣裹得緊緊的。南風則徐徐吹動,頓時風和日麗,行人覺得春暖上身,始而解開紐扣,繼而脫掉大衣,南風獲得了勝利。故事中南風之所以能達到目的,就是因為它順應了人的內在需要。這種因啟發自我反省、滿足自我需要而產生的心理反應,就是“南風效應”。 案例: 1930年初,世界經濟不景氣,日本經濟大混亂,絕大多數廠家都裁員,降低工資,減產自保,百姓失業嚴重,生活毫無保障。松下公司也受到了極大傷害,銷售額銳減,商品積壓如山,資金周轉不靈。這時,有的管理人員提出要裁員,縮小業務規模。而因病在家休養的松下幸之助并沒有這樣做,而是毅然決定采取與其他廠家完全不同的做法:工人一個不減,生產實行半日制,工資按全天支付。與此同時,他要求全體員工利用閑暇時間去推銷庫存商品。松下公司的這一做法獲得了全體員工的一致擁護,大家千方百計地推銷商品,只用了不到3個月的時間就把積壓商品推銷一空,使松下公司順利渡過了難關。 雨林小啟示: 三、貼標簽效應心理學中,把這種給某人貼上某種“標簽”,從而容易導致此人產生與標簽相一致的行為的現象,稱為“標簽效應”。 案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由于兵力不足,而戰爭又的確需要一批軍人。于是,美國政府就決定組織關在監獄里的犯人上前線戰斗。為此,美國政府特派了幾個心理學專家對犯人進行戰前的訓練和動員,并隨他們一起到前線作戰。 訓練期間心理學專家們對他們并不過多地進行說教,而特別強調犯人們每周給自己最親的人寫一封信。信的內容由心理學家統一擬定,敘述的是犯人在獄中的表現是如何地好、如何改過自新等。專家們要求犯人們認真抄寫后寄給自己最親愛的人。三個月后,犯人們開赴前線,專家們要犯人給親人的信中寫自己是如何地服從指揮、如何地勇敢等。結果,這批犯人在戰場上的表現比起正規軍來毫不遜色,他們在戰斗中正如他們信中所說的那樣服從指揮、那樣勇敢拼搏。 雨林小啟示: 這一心理規律在家庭教育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例如,如果我們老是對著孩子吼“笨蛋”、“豬頭”、“怎么這么笨”、“連這么簡單的題目都不會做”等,時間長了,孩子可能就會真的成為了我們所說的“笨蛋”。孩子會產生自己確實不行的感受,自信心也就越來越差,學習成績越來越糟,最后,任意放縱,破罐子破摔。 所以,媽媽必須戒除嘲笑羞辱、責怪抱怨、威脅恐嚇等語言,多用激勵性語言,對孩子多貼正向的標簽 。 四、霍桑效應所謂'霍桑效應',是指那些意識到自己正在被別人觀察的個人具有改變自己行為的傾向。心理學上的一種實驗者效應。20世紀20-30年代,美國研究人員在芝加哥西方電力公司霍桑工廠進行的工作條件、社會因素和生產效益關系實驗中發現了實驗者效應,稱霍桑效應。比如讓員工將自己心中的不滿發泄出來;由于受到額外的關注而引起績效或努力上升。霍桑效應的基本條件是,重要的工作環境屬性能夠被大量捕獲,沒有暗藏的或隱晦的信息。 案例: 有一所國外的學校,在入學的時候會對每個學生進行智力測驗,以智力測驗的結果將學生分為優秀班和普通班。結果有一次在例行檢查時發現,一年之前入學的一批學生的測驗結果由于某種失誤被顛倒了,也就是說優秀班其實是普通的孩子,而真正聰明的孩子卻在普通班。但是這一年的課程成績卻如同往年一樣,優秀班明顯高于普通班,并未出現異常。原本普通的孩子被當作優等生關注,他們自己也就認為自己是優秀的,額外的關注加上心理暗示使得丑小鴨真的成了白天鵝。 雨林小啟示: 孩子在學習、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有困惑或者不滿,但又不能充分地表達出來。作為母親,要盡量擠出時間與孩子談心,并且在談的過程中,要耐心地引導孩子盡情地說,說出自己生活、學習中的困惑,說出自己對家長、學校、老師、同學等的不滿。孩子在“說”過之后,會有一種發泄式的滿足,他們會感到輕松、舒暢。如此,他們在學習中就會更加努力,生活中就會更加自信! 五、德西效應德西在實驗中發現:某些情況下,人們在外在報酬和內在報酬兼得的時候,不但不會增強工作動機,反而會減低工作動機。此時,動機強度會變成兩者之差。人們把這種規律稱為“德西效應”。這個結果表明,進行一項愉快的活動(即內感報酬),如果提供外部的物質獎勵(外加報酬),反而會減少這項活動對參與者的吸引力。 案例: 一位老人在一個小鄉村里休養,但附近卻住著一些十分頑皮的孩子,他們天天互相追逐打鬧,喧嘩的吵鬧聲使老人無法好好休息,在屢禁不止的情況下,老人想出了一個辦法。 他把孩子們都叫到一起,告訴他們誰叫的聲音越大,誰得到的報酬就越多,他每次都根據孩子們吵鬧的情況給予不同的獎勵。到孩子們已經習慣于獲取獎勵的時候,老人開始逐漸減少所給的獎勵,最后無論孩子們怎么吵,老人一分錢也不給。結果,孩子們認為受到的待遇越來越不公正,認為'不給錢了誰還給你叫',再也不到老人所住的房子附近大聲吵鬧。 雨林小啟示: 這個故事提醒我們反省自己對孩子的獎賞行為,哪些是必要的,哪些是適得其反的。是否我們也可以利用這一效應,使孩子的某些行為消退呢?如果希望孩子出現良好的行為,在他尚沒有形成自覺自發行為時,從外界給以激勵或獎賞,是必要和有效的。但是,如果孩子本身就已經具有內部需要,再給予獎勵就有可能適得其反。即不恰當的獎勵會降低孩子的內部動機,轉移行為目標,使他們專注于外部獎賞,忽略內在需求。 激勵是一種策略,更是一種藝術,要使孩子持續不斷的努力,應該激發其內在的動力,而不能只靠外在獎勵。 六、超限效應超限效應是指: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 案例: 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覺得牧師講得很好,使人感動,準備捐款。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有些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一些零錢。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于是他決定1分錢也不捐。等到牧師終于結束了冗長的演講開始募捐時,馬克·吐溫由于氣憤,不僅未捐錢,還從盤子里偷了2元錢。 雨林小啟示: 不少父母在“望子成龍、盼女為鳳”的觀念支配下總是對子女不厭其煩地說教、囑咐、訓斥、終日喋喋不休,以為只有如此,才能讓孩子“刻骨銘心”。殊不知,這種教育方式也會導致“超限效應”。一番苦心,換來的往往是孩子的無動于衷,甚至反感,被“逼急”了,就會出現“老子偏要這樣”的反抗心理和行為。。 總之,表揚、批評、要求一定要有“度”。要了解孩子現有的水平和能力,要清楚孩子經過努力后可以達到的水平和能力。由此,父母才能和孩子一起,制定適合的可實現的奮斗目標,使孩子能在自己原有水平上獲得更大的發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