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篇文章講了預備式、起式和第一節,下面講第二節、第三節和收式。 第二節 側起前捧氣 這一節的推揉、拉氣、外展、合攏等動作與第一節前起側捧氣的動作一樣,只是行走路線是相反的。第一節從前邊開始,到體側把左右虛空之氣捧起來貫頂,第二節從體側開始,到前面捧氣貫頂。 當兩臂從體側起的時候,動作要求是以肩帶肘、腕、掌、指,放松地拉起來,好像手是被肩肘拖起來的一樣,靠軀體離心臟近的先動,不要像做體操一樣直著起。意念想手在地下虛空帶著氣起來。兩臂起平放松,用小臂的輕重衡量兩臂是否抬平。再以中指帶動立掌,這樣就會端正而不偏斜。推揉拉氣后,掌心外突沿天邊向體前合攏,意念要讓手與天邊之氣粘合住,用肩往里一合把周圍一圈的氣都收進體內。當手從前面捧氣時,意想背后面也有兩只手臂和前面一樣向上捧氣,把前后之氣相合后而貫入頭頂。 隨著貫氣兩手下落,至頭前,用中指點按印堂(兩眉間稍下的坡面處),氣從這里進,意念引氣深入,兩股氣在百會垂直處相碰,敏感者會有“嘩”一動的感覺。這是智能功的上層中點,是頭里面的一個重要關竅,傳統功法中叫元神祖竅。捧氣貫頂法第一節是兩股氣在肚臍玄關竅相碰,第二節在頭里面元神祖竅相碰(傳統功法認為上面這一點是“性”,下面一點是“命”。上下兩點通了,練功的性命雙修就有基礎了,實際上先天性命本是一體,性命分開屬于后天了。智能功不講這些,往身體里貫氣自然就起作用,找不到這個“本”就按外混元一步步地練)。 然后用中指引著,沿眉弓向后至玉枕骨下,點按時要透到里面想印堂處。有人可能在點玉枕骨時氣從里面走差路而出現幻覺,不必理會,繼續練功。兩手沿項部向下導引時,手像鉤子似的連肉帶骨頭往下撓,就是要通透到身體里面去,兩中指集中點按第三胸椎棘突下的身柱穴,這里也是個竅位,意念把氣往下送,最好超過肩胛骨。夠不著不勉強。兩手繞肩至體后,拇指張開,虎口對體側,掌心朝背,不要向外,意念把氣接住引至命門點按。其它與第一節要求相同。 第三節 側前起捧氣 側前起捧氣是繼第一、二節的前起側捧氣和側起前捧氣之后,兩側和前后的氣(即古說的四正之氣)都捧貫入頂了,這第三節就比較簡單了,目的是把四隅(即四個斜角)之氣捧起來貫頂。開始時是指尖向下,像帶著五個氣柱子似的從地下深處兩手上舉,虎口向上,斜對著,如捧氣盆子拖著大氣尾巴,延伸至天邊。往上捧,用肩往上抬,腋窩撐開,手掌微往里扣,如捧盆狀,當手臂將抬平時,以陽掌為主沿天穹漸漸向里收到頭頂。意念想著身背后也長出手來收攏四隅之氣。停留貫氣時,自然呼吸要深細勻長。貫氣后經耳側下落,轉掌向前,立在肩前,掌要正,肘放松,盡量往回收。 回氣:坐腕(神門穴撐開)向前推出,臂尚未伸直就松腕,這幾個動作要自然連貫。松腕還是要求指掌下落如五個氣柱子落在天邊,用腰帶動轉上體,手半陰半陽撈氣。轉身是以腰為主宰,胯基本固定不動,肩放松,手由前撈氣至體側90°,拇指掐中魁,繞肩撈氣。這個動作是上身以腰為軸轉至體側,掐中魁的手繼續向后,腰轉正時手肩順勢繞肩摸回,中指點氣戶穴,不能做成機械分解動作。應像甩鞭桿,帶鞭梢那樣,鞭桿回來了鞭梢繼續完成被甩出和收回。主要動點在腰,肩要放松,才能使腰、肩、肘、腕成為一體。 這一節動作簡單,主要是配合意念想象背后相對應的部位也有手,甚至想著有一圈手,從四面八方在天頂交合,向頭頂貫氣。因為這一套功法意念向外,在練功者的周圍形成了一個非常好的氣場,回氣就是把練功時意念向外布起來的氣場收歸體內。回氣中有拇指掐中魁(中指中節),叫玉清訣。手有24節,中魁屬于手的正中央,拇指掐住中央就把手上的穴道都打開了,拇指往這個中心一掐,掌內含,氣就進入體內;從經絡上講,拇指為肺經,中指為心包經,肺主氣、心主血,掐訣可使氣血相合;從內臟講拇指指腹屬脾,中指中節為心包,脾主意,心包主神,掐訣可使神意相合穩定心神,幫助回氣,使氣機升發。 當中指點氣戶(氣之門戶)穴,引氣入體(氣戶位于鎖骨下緣,乳頭直上的交點)時,要點準確。點按氣戶停留三個自然呼吸長的時間,吸氣時掐中魁的中指輕輕地往體內點按,呼氣時放松,隨著呼吸一張一合的運動,把肺和胸腔的氣機擴展開,因此要求點氣戶時大臂不要壓貼在身上,應向外圓撐。 下一個動作是手腕向前推,指尖向外展開,使手心向上轉蓮花掌,意念隨著動作,十指尖沿天邊轉一圈,從掌根開始合攏,指尖帶著天邊的氣兩手胸前合十。 到此為止,三節功的三個貫氣法貫了三個丹田。第一個貫氣法前起側捧氣貫下丹田;第二個貫氣法側起前捧氣貫上丹田,也照顧了下丹田;第三個貫氣法側前起捧氣貫中丹田。兩手點氣戶后在胸前交叉,兩手是收著氣的,在胸前交叉處氣最多,正好集中在膻中穴中丹田處。這三個捧氣貫頂法收了天氣、地氣,再加上人的混元氣,把三氣就合上了,三個丹田也貫滿了氣。在貫氣時要有氣貫丹田的概念,經常這樣練,功力就出來了。智能功的三田貫氣與丹道功煉精化氣的“三田反復”不同,但由于人的生命活動有這幾個重點,我們是用大自然界的混元氣直貫上、中、下三田,使之內外合一。 收式 把大自然界之混元氣和練功中身體周圍形成的氣場再一次收歸體內。不要認為收功式就可以馬虎,它有整頓全身的作用。由于智能功著重練上、中二丹田,因此收式的合十手是從中丹田沿體中線升到上丹田再至頭頂向上,要盡量上拔,兩側的少陽、清陽之氣就容易上升。把氣往上一領,手似乎觸到天頂,像把天分開一樣。兩手沿天穹下落,尚未落平就轉掌,沿天邊體前合攏,收氣入上丹田,回照進印堂。松肩墜肘往后抽,點大包,初學者中指一點即可,熟練后,在此用中指由前向后、下、向前劃個小圈,再一點把氣送入中丹田。 手向后伸不低于命門,沿天邊外展收氣貫下丹田。這個收式又是一個“三田貫氣”。然后,靜養片刻,兩手還原體側,兩眼慢慢睜開。 捧氣貫頂法,可以把動作分開單獨做,體會意念活動,如推揉、貫氣、導引,動作可以慢些,以便運用意念。千萬不要想氣是怎么進出,有什么反應,這樣后天意識干擾容易分神出毛病。正式練功則按正常速度,集中精神貫氣就可以了。 [本文摘錄自《智能氣功科學功法學》] ----------智能人家---------- 刻苦練功 完美身心 造福人類 感恩關注:和諧 歡暢 自然 端莊 |
|
來自: wanggong220 > 《氣功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