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王室公爵 清制所謂“顯爵”有五個名號,即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公。公爵有鎮國公和輔國公之分,輔國公又有入八分、不入八分之別。 “八分”就是八樣標志,即朱輪(紅車輪)、紫韁(乘馬用紫色韁繩)、寶石頂(一品用珊瑚頂,寶石在珊瑚之上),雙眼花翎、牛角燈,茶搭子(盛熱水用,略同現今之暖壺)、馬坐褥和門釘(府門上銅釘)。 王爵有“功封”和“恩封”兩種。功封即因功而封,如清初以來的八家世襲罔替王爵。恩封即降襲爵位,如皇子分封親王,逐代降一等襲爵至鎮國公為止不再降,成為世襲罔替;郡王降襲至輔國公;貝勒降襲至八分鎮國公;貝子降襲至八分輔國公;鎮國公降襲至鎮國將軍;輔國公降襲至輔國將軍。 據禮親王所撰《嘯亭雜錄》,對于清代王公降襲次第,曾有這樣說明: “國初宗臣貴位統名貝勒:崇德元斗,定親十、郡王、叭勒、貝子、鎮國、輔國二公皆冠寶石頂,以補服、翎眼為差次,統名曰‘人八分王公’,蓋即九錫意也、.其‘不入八分公,以及鎮國、輔國將軍皆冠珊瑚頂。奉國將軍視武臣正三品,奉恩將軍視武職正四品,秩皆與流宦同。舊例親乇嫡子封郡王,郡王以下嫡子皆遞降一等受封。親王眾子封輔國公,親王庶子封輔國將軍?郡王以下遞降同:……康熙中.以俸糈繁眾,改親十無論嫡子,眾子皆封未人八分輔國公,郡王以下遞為減等而考以翻譯,馬、步箭,三者皆優,然后授以本職,否則遞相降等授爵、其親王.郡王皆世襲罔替,貝勒以下皆降襲至輔國公然后世襲,而輔國公義無復降襲之例,其未人八分輔國公以下,皆降至奉恩將軍世襲罔替,無論軍功,恩封皆一例?……” 到·了乾隆時代,又特定區分軍功,恩封的制度。從此,世襲罔替和降襲才有了明顯區別。 公以下的將軍,雖亦分為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四等,但是職而不是爵。 將軍的由來,大抵為親王的次子以下,凡年到18歲,大約皆能得這種職封,當時稱為“應封宗室”。用考試制度、即考試滿,漢文和馬、步箭,擇成績優秀者授封。未考中者,等翌年再應考。 已受封爵的亦須受考,規定10歲考步箭,16歲考馬箭;對成績優秀的獎以綾緞等物。 將軍以下有“小世職”,如輕車都尉、騎都尉,云騎尉、恩騎尉等皆為世襲,這些人多為陣亡者的后裔。 再關于固山貝子,多羅郡王、尺勒與和碩親王的意義:“固山”即旗,“多羅”為一角,“和碩”為一方之意,即表現所擔當方面的大小,即明代以前的封藩之意。 二、宗室輩分 在清宗室中有“近支”和“遠支”之分:近支的輩分按“奕、載、溥、毓、恒,啟”等排列,都是康熙這一支所傳的后裔。在近支宗室中的名字,還要分清是否“帶偏旁的”,如奕字輩的人,在奕字下用帶“言”旁的字,如奕訴;載字輩的人,在載字下用帶三點水偏旁的字,如載洵,載濤……;而溥字輩用“單人旁“;毓字輩用“山字旁”這些都是“最近支”的宗室。而如奕匡,雖是奕字輩,但奕字下不用言旁的字,說明他雖也是“近支”,但并非“最近支”。 宗室王公照例六歲入學,18歲出學,出學即須當差,由皇帝分別賞給差使。近支多為“乾清門行走”,有爵的為“御前行走”。 差使即在皇帝前供差之意。如“前引大臣”等俱為差使而非“作官”。年長些的宗室,則使管理旗下事務,如任某旗都統或副都統等。資格較深的,有時任“壓馬大臣”,任務是調教皇帝乘馬。對資格老或優秀的,則使當“御前大臣”,是從“御前行走”當中選拔弓馬嫻熟者擔任。 此外,王公的“差使”,則是代表皇帝(當時叫做“恭代”)祭祀壇、廟。例如“派往壽皇殿恭代行禮”之類。 清朝宗室在中葉時代,很少人政界任文職,多數為武職。到嘉慶時,才有王公任軍機大臣的事。如成親王永理(高宗——乾隆——第十一子和碩成哲親王)就是因為當時軍機大臣的事務繁忙,才使他當軍機大臣的,但仍屬臨時“幫忙,,的性質,并非實際差使。盡管如此,成親王還時常差次飲酒,表示自己并非在這里實際任事。 宗室中最高的職位,為“管理宗人府”。宗人府的宗令,例擇年高爵顯、德望兼懋的人充任。其下有左、右宗正和左、右宗人,也由王公專任,最低爵位亦須貝子。 三、宗室待遇 清代親王年俸1萬兩,郡王5000兩,貝勒2500兩,貝子1300兩,公——鎮國公600兩、輔國公300兩:隨俸銀有相應的俸米,數目雖不清楚,但亦相當可觀,一年間是吃不完的。 這種俸銀、俸米數量,原系按清初的物價而定,在當時固然綽綽有余,到中葉以后,便逐步落于當前的物價后面,而且是兩者距離日趨愈遠。于是想出用津貼補救的方法。如貝子的年俸,在那時便有捉襟見肘之勢。因此,對于御前行走,乾清門行走等,每月皆加100兩津貼;名目雖是津貼,實際比原俸還多。 庚子以后,因用白銀賠款,俸銀、俸米皆縮減半數,導致當時一般朝臣、宗室的生活,陷于日趨困窘的地步。至于晚清時代,王公中也有過豪奢生活的人。不問可知,自然是從苞苴賄賂而來,否則斷無這種余裕的可能。 |
|
來自: Confucius365 > 《盤點與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