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作為漢朝開國皇帝,一生都是傳奇:從醉斬白蛇起義到先入關中為王,再有鴻門宴上的逃出生天,最后,逼迫項羽自刎烏江奪得天下。可以說,劉邦的一生雖有失敗挫折,卻是不折不扣的贏家。而就是這樣一位小說主角般的歷史人物,在晚年卻因為一件事,導致無法續寫他的成功--這就是白登戰敗,以及由此導致的與匈奴的和親。 醉斬白蛇的劉邦一生都是傳奇 劉邦如果未被圍于白登,漢朝又會怎么開啟對匈奴戰略呢?就讓我們先由白登之圍的始末來一探究竟吧。 韓王叛亂與匈奴入侵 公元前202年,劉邦在楚漢爭霸中取得勝利建立漢朝,初建的西漢吸取了秦朝過于急躁的打破地方勢力統治,而引起六國舊貴族反撲失天下的教訓,分封了7位異姓王來協助劉氏統治六國故地。其中韓國故土就由韓襄王庶出的孫子韓信統治,建都潁川①,為區別于淮陰侯韓信,故一般稱之為韓王信。 就在此時,匈奴成為漢朝最大的威脅。 公元前209年匈奴經過一次政變而登上了一位雄主,那便是著名的冒頓單于,即位之初他便鞏固了統治,并趁著楚漢爭霸無暇顧及邊境地區之際,攻取了河南地。值得一提的是,這里的河南地并非指的今天的河南省所在地,而是河套平原的部分地區,具體位置據魏晉賢考據為“夾于昭襄王長城與河塞之間的地方,東西延伸于整個隴西、北地、上郡三郡的北境。”② 此后,匈奴實力大增,數度東掠漢朝分封的燕國、代國領地.漢高祖劉邦深感匈奴威脅巨大,于是下令韓王信將都城遷移至晉陽,并劃分太原郡到北方邊界的31個縣給他來防備匈奴的入侵。韓王信接到命令以后不知是出于使命感,還是有什么不可告人的計謀上書說:“國被邊,匈奴數入,晉陽去塞遠,請治馬邑。”③要求到更接近匈奴前線的馬邑城,劉邦沒有任何懷疑批準了他的請求。 韓王信雕塑 但就在韓王信趕到馬邑就封的時候,匈奴于當年秋天大舉入侵,將韓王信圍困在馬邑城中。韓王信一面上書向劉邦求援,一面暗中遣史向匈奴求和。得知此事的劉邦不放心韓王信,便想著敲打一下他,下詔責備他:“專死不勇,專生不任,寇攻馬邑,君王力不足以堅守乎?安危存亡之地,此二者朕所以責于君王。” 誰知偷雞不成蝕把米,得到這份詔書的韓王信害怕被誅滅,便直接獻出了馬邑打算聯合匈奴一起攻擊漢朝。有機可乘的匈奴隨即引軍越過句注山南下,韓王信則率數萬軍隊以王喜、曼丘臣、王黃為將進攻太原。 面對韓王的背叛和匈奴的入侵劉邦大為震怒,于公元前200年率32萬大軍御駕親征,劉邦的戰略非常明確,那就是在韓王信與匈奴會和之前,先行剿滅韓王信,然后北上,與南下的匈奴決戰。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劉邦兵分兩路,一路在樊噲、夏侯嬰、灌嬰、周勃等諸將的帶領下趕赴太原郡的北部斷絕韓王信的退路,阻擋匈奴;另一路則在劉邦本人的帶領下,由南向北向晉陽推進,兩路預計南北合擊韓王信于太原一帶。 劉邦的計劃最初進行的比較順利,北路軍由代縣出發,向西北掃蕩進至馬邑,收降樓煩以北6縣,又殺至位于內蒙古的武泉擊敗一部匈奴,再向北攻占云中后回師南下,進攻韓王信。 劉邦的南路軍則自洛陽一路北上,直逼晉陽,但韓王信此刻已經搶先攻破晉陽,正在進攻銅鞮縣,南北兩路漢軍于是在此處與韓王信的大軍遭遇。南北夾擊之下,韓王信毫無懸念的敗下陣來,只得率部北撤“亡走匈奴”,不甘心失敗的韓將曼丘臣、王黃立戰國時趙國貴族后裔趙利為王收集韓王信的潰兵,與韓王信、匈奴再次聯合起來,對抗漢朝。得知漢軍即將北上的消息后,冒頓單于便命匈奴左右賢王率1萬多騎兵與王黃屯駐廣武以南阻擋漢軍。 雄才大略的冒頓單于 雖說匈奴已與叛軍聯合起來,劉邦企圖在敵人會和之前消滅叛軍的計劃落空,局勢卻仍然朝著對漢朝有利的方向發展,北上的漢軍收復太原等6城后進抵晉陽城下,于此城大破韓王信同匈奴的聯軍,陣斬匈奴將領胡白題進而占據晉陽,乘勝追擊的灌嬰與周勃殺至硰石以北80余里,攻占樓煩3座城市逼得匈奴單于退至代谷屯駐。 白登被圍與被迫和親 由于局勢一邊倒的向漢軍傾斜,因此劉邦低估了匈奴的實力。在晉陽聽說匈奴單于正在代谷屯駐的時候,他沒有多想就決定親自帶兵北上追擊。 既然要追,情報還是要刺探的,小心駛得萬年船嘛。于是劉邦先后派遣了10位斥候偵查匈奴的情況,誓要把匈奴老底摸的清清楚楚。 但老話說的好,一山還比一山高,強中自有強中手。冒頓單于不愧是一代雄主,面對如此不利局面,他并沒有輕言放棄,而是反過來利用自己之前的失敗向劉邦示弱,他先是將軍中強壯的人和肥美的牛羊藏匿起來,再安排老弱病殘的人畜給漢軍斥候看,讓漢軍斥候以為匈奴已行將就木,回報劉邦可以攻伐④。 雖說所有的斥候皆回報利好消息,但有過屢敗屢戰經驗的劉邦還是不放心,于是派遣隨行的奉春君婁敬前去探查,不知是擔心錯失良機還是受到蠱惑,劉邦在婁敬還未回報時就率軍北上越過句注山。不巧的是此時婁敬回來報告,指出匈奴此刻的示弱并不正常,很可能有埋伏,雖說婁敬的回報頗有道理,但騎虎難下的漢高祖沒有相信他的話,還擔心婁敬的說辭會動搖軍心,便破口大罵婁敬“妄言沮吾軍”⑤,命人將其捆綁押送廣武,自己親自帶先鋒部隊飛速突進至平城以北30里的白登山。 冒進的下場就是被騎兵們圍困 白登山位于現今大同市,傳統認為它是馬鋪山,但根據靳生禾和謝鴻喜教授實地考察后的判斷,白登山實為旁邊的采涼山,此山海拔2144米,山體渾圓,山頂平坦,北部有黃水河流過,西部有鎮川河流過,是削弱敵人騎兵優勢的好地方。但地勢并沒有給劉邦帶來勝利,由于此次他僅僅率領的是為數不多的先鋒,主力部隊仍然在樓煩、馬邑一帶,因此被匈奴龐大的軍力圍困在山上達7天7夜。 當時正值寒冬大雪,其寒冷程度達到士卒凍傷“墮指者十之二三”,7天7夜的堅持作戰使得漢軍精疲力盡,眼看高祖劉邦就要交代在這座山林之時,謀士陳平獻上了賄賂單于夫人,使其勸單于放開包圍圈讓漢軍趁機突圍的計策。 無可奈何的劉邦只得死馬當活馬醫,采納了這個建議,派使臣攜帶美女圖和重金奉上,告訴單于夫人:“云漢有美女如此,今皇帝困厄,欲獻之。”⑥單于夫人擔心漢朝敬獻美女搶走對自己的寵愛,便向單于吹起枕邊風,單于聽到以后動搖了決心,又看到王黃、趙利等人沒有如約會師,擔心他們反復,與漢軍有預謀夾擊他,便放開了包圍圈的一角。 于是,劉邦乘機突圍至平城與大軍會和。 冒頓單于見漢軍會和又值冬季便率軍北撤,剛剛逃脫覆滅命運的劉邦也只得引軍而還,于是雙方暫時達成了休戰,劉邦歸來后隨即斬殺了10位報告可以攻伐的斥候,釋放了婁敬并封為關內侯。 但匈奴的退卻只是暫時的,當年12月匈奴再次攻擊代國,逼迫代王喜棄國而還,公元前199年,匈奴又襲擾邊境、擄掠人口,不堪其擾的漢高祖于是詢問婁敬該如何處理,婁敬便提出和親之策。劉邦也想不出更好的辦法只能同意,安排婁敬作為使者護送宗師之女佯裝公主出嫁匈奴,從此開啟了長達140年的漢匈和親歷程。 采涼山 假如……沒有白登之圍 白登之圍始末與漢匈和親的開始大抵如此。我們可以看到劉邦從戰前的積極反擊、輕視匈奴一下變成了戰后的謹慎和親,這巨大的變化很難不讓人認為是白登之戰導致的。但這種看法實屬膚淺,劉邦和親并非一戰成敗決定的,而是基于漢初國家的特殊情況和匈奴入侵的特性才做的決定。 漢初經過長期戰亂正是一個需要休養生息的時候,史書稱:“自天子不能具其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齊民無藏蓋。”⑦可見漢初國力的有限。這一點在軍事上亦有反映,從西漢初年的楊家灣兵馬俑上,我們就能看到士兵著甲率不高且甲胄防護面積較小的問題。如此拮據,自然承擔不起頻繁的戰事,既無法像漢武帝那樣主動遠征又無法像昭、宣二帝那樣修筑價格不菲的塢堡群,再配備強大的守軍,通過積極防御,抵擋侵略。 不但如此,漢初軍制亦有著深刻的影響。 漢承秦制,采用征召軍制,這意味著需要充足的軍力就要從內陸征召,這種制度下如果長期作戰勢必影響生產進而破壞經濟,但單靠邊郡人力又不足,且大規模的軍力需要在戰爭來臨之后才能開始征集,無疑使得漢初防備敵人攻擊的能力和反應速度大幅降低。 反觀匈奴卻是以機動作戰見長,更是戰爭中的主動方,因而占盡先機。 漢文帝、漢景帝時期的匈奴入寇就是典型,每當匈奴入侵殺掠、長驅直入的時候,漢軍才能完成集結,當匈奴看到漢朝大軍集結而帶著戰利品揚長而去時,漢軍只能跟在后面目送他們出境。 這樣尷尬的局面是由于漢初封國保有相當的軍事力量和相對獨立的軍政權利,因此封王的野心始終是皇帝的一個心腹大患,且不說漢景帝的七國之亂,單單劉邦就面臨過韓王信和燕王盧綰的叛亂威脅,所以漢初根本無法將軍隊抽調參加遠征,甚至不能長期對外作戰。本就慢人一步還無法主動攻擊追出去很遠,自然也就只能干看著匈奴滿載而歸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與匈奴開戰就意味著使自己陷入無窮無盡的戰爭泥潭,導致戰爭成本變得非常高昂,甚至是不可接受的。 楊家灣兵馬俑,可以想象到同時代真實的漢軍士兵缺少甲胄 這些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縱使沒有白登之圍或者白登之圍是一場勝仗,劉邦的進一步軍事行動也不會持續到徹底解決匈奴之患。匈奴機動作戰的風格加上客場作戰的心理,使得劉邦的勝利只會是驅逐而不是殲滅,這就導致了劉邦最終將見識到匈奴無休止的騷擾和國家的不堪重負,采取和親也就自然而然了。更何況沒有白登的有驚無險,劉邦很可能會進一步冒進并付出更大代價,屆時劉邦或者他的繼承者便只能更加屈辱的和親。 總而言之,在自身不夠硬的情況下不服軟是不行的。雖說歷史存在偶然因素的影響,但是在大環境的控制下,個別偶然事件并不足以改變歷史的進程,和親雖屈辱,和談卻是明智的。 注釋: ①《史記·卷93》 ②《甘肅省沿革地理論稿》 ③《漢書·卷33》 ④《資治通鑒·卷11》 ⑤《史記·卷99》 ⑥《漢書·卷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