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條將來會在天津記憶網(wǎng)站上刊出的一條百科性質的詞條,先發(fā)到博客上來,大家有想補充的內容,一定聯(lián)系我! (為保密起見。圖片只有標注,并未上傳) 撰寫: 陳碩 《法漢學校》 法漢學校(簡稱“法漢”)是一所由法國天主教遣使會( 1 初創(chuàng)(1887-1899) 法漢學校最早由紫竹林教堂創(chuàng)辦于其院內,是“一所專為信教的中國子弟開設的學校”[i],與其對應者為專為法國僑民子女開設的圣路易學堂(College 1891年,應法國駐華公使Gerard之邀請,法國圣母文學會(Freres Martistes簡稱圣母會)的6名修士由法國來到天津,當年4月他們接管了圣路易學堂和這所中國子弟學堂[ii]。1895年,經(jīng)法國駐津總領事杜士蘭(Chayland)向紫竹林教堂的傳教士和圣母會修士建議,為華人子弟學校開設法文課程。另外據(jù)獻縣教會李錫輝神父的意見,“法漢”是同年由圣母會單獨創(chuàng)辦的一所小學,并且余修士(F.L.)任校長。不論哪種說法正確,可以確定的是,六名來自法國的文學修士不晚于1895年開始從紫竹林教堂的神父手里完全接管了這所華人子弟學校。 “圣母文學會簡稱圣母會,因其會員在頸項下系一白色方巾,故又稱“白脖兒會”。圣母會為天主教不領神職的男修會,會中所有人員都是修士,該修會的宗旨是以興辦教育的方式輔助傳教。”[iii]華人子弟學校由圣母會管理,不領神職的文學會接受法國工部局的贊助與支持,在當時似乎也十分正當。 1897年(或1899年),天津的法國宗教與行政機關上層決定將該學校劃歸法國工部局(Hotel Municipal Francaise)屬下,并且確定了新的教學規(guī)則:考試員必須由法國工部局派員擔任。從此,華人子弟學校有了來自法國的教學管理團隊--圣母會、由法國工部局授權頒發(fā)的文憑和由工部局人員親自監(jiān)理的考試制度。校址也遷出紫竹林教堂,移到法國工部局附近(當時的法國工部局在今解放北路與哈爾濱道交口附近),正式定名“法國學堂”(Ecole Nationale Francaise)。 從學校的性質來看,法國學堂(1897)的在天津的成立兼有來自法租界行政部門授予的權威性,又有宗教管理上道德教化的嚴肅性。它為法國文化在華傳播、法語在華推廣、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更重要的是為在華北、京津的法國機關、企業(yè)培養(yǎng)一批能通外語、熟悉法國文化的中國人,是極為現(xiàn)實的需求(法國公使Gerard的初衷在此)。總的來說,“法漢”是世俗專業(yè)教育與宗教神學教育的結合體,適應了當時天津的華人子弟中天主信眾、普通民眾在科舉廢除后均渴望學習洋文的情況,也是當時法國宗教與政治結合緊密時代的產物。 圖片1 圖片2:這則廣告記錄了法漢學校“圣母會”的校長(Directeur)名字:Claudius(校長葛子琦修士),F.L.(校長余修士) 2 遷校(1900-1913) 庚子戰(zhàn)亂時期,該學校暫時停辦。 庚子戰(zhàn)爭之后法租界向墻子河方向大范圍開辟,租界當局對原有紫竹林大街、海大道等地塊都進行了重新的規(guī)劃。這個計劃使得大量紫竹林、馬家口等地原住華人居民遷出,房屋拆除。這極大地影響了戰(zhàn)后方復校、專門接收華人子弟讀書的“法國學堂”的生源,學生數(shù)量一度降至極低。有鑒于此,法國總領事Rocher決定學校遷往初代法國領事館舊址,位于望海樓以東的院落之中。“當時就在法國領事館的舊址上修蓋了十余間中國式平房,又在后院為修士們修改了一所小樓。”[iv]學生數(shù)量大為增加。圖片4中顯示了新建的法國學堂的平房樓宇。 圖片3:天津德商義利洋行出版的明信片,圖中顯示了1900年-1904年之間的望海樓廢墟與水師營炮臺廢墟之間的一排平房,這里就是初代法國領事館的舊址,法國學堂依次舊址進行重新修建。 圖片4:這張由天津某洋行仿制德國出版印制“郵政信票”系列明信片,圖顯示了1907年前后的三叉河口。從左至右三個大門洞分別是望海樓天主堂(重修)、新建法國學堂、獅子林大街醫(yī)院。 望海樓的新建法國學堂分初、高二等,初等4年,高等2年。設法語、中文、中國歷史和理工等科目,理工科目教學完全使用法語,并用法國進口的原版教材,各科教師均為法國圣母會修士。其辦學宗旨為法國機關、企業(yè)培養(yǎng)通曉法語的工作人員,搬遷至此的1904-1914年十年之中,為法國工部局、警察局、銀行、洋行等機關輸送了不少既通曉法語又熟悉地面情況的中國人才,程度較高、家庭優(yōu)越的畢業(yè)生亦選擇投考更高的學府深造。也許是因為學生出路較好,隨著學校的發(fā)展,招生規(guī)模到1907年已由過去的四班增加至五班,學生有一百三十余名。同年,學校改名工部局學校(Ecole Municipale Francaise)--“法漢學校”,從此投考生源越來越多,望海樓旁的校舍已無法承載,又因地勢緊湊,不能擴建,學校開始謀劃尋求新的校址。 3 鼎盛(1914-1945) 1914年,天津教區(qū)新建天主堂在老西開選址建設,老西開地塊的附近地產隨即被法國工部局、教會和儀品放款公司(C.F.E.O.)瓜分。法國工部局在這里規(guī)劃了教堂、教會、修道院、醫(yī)院、學校及許多商用建筑(圖片5)。 圖片5 法國工部局:老西開地塊地產歸屬圖, 1:3000 ,1928(局部)。來自法國南特外交資料館。 而“法漢”的新校址則正好選擇了正對教會南側黃金一角進行建設,資金由法工部局提供。[v]根據(jù)解放前天津教區(qū)趙建亞主教的描述:“新校舍的丁字形三層大樓將整個校園分為前后大、小兩院,學校前面的小院臨獨山路,院門即學校的正門;在面向街心的三樓墻壁上橫寫法語一行:ECOLE.MUNICIPALE FRANCAISE。下有‘法漢學校’四個中文大字。” 圖片6法國工部局組織拍攝的法租界相冊。來自法國南特外交資料館,1930年代左右。法漢學校新校址前院大門臨獨山路,圓弧形便道對面就是西開教堂。照片中墻上中法兩文的字樣,與趙主教描述完全相符。 面向營口道的一側是后院,“學校的后院是十分寬敞的運動場,學生們可以在那里上體育課,進行各種操練:體操、拔河、排球、足球、籃球、自行車、滑冰及多項田徑運動。學校還定期召開運動會,有時還同其他學校進行比賽,法漢學校的成績較為突出。”[vi] 圖片7 天津法漢學校新校舍面向營口道德一側--照片版明信片,由韓軍收藏. 這一時期的教學方面,法漢學校設有中學、小學兩部。小學為二四制。分初小、高小,其課程均照教育部(國民政府)的規(guī)定,只是額外加有法語、英語兩科。中學部為三三制。分初中、高中。初中畢業(yè)后可直接升入高中。學校除沿用原來的以法文為主的課程設置外,還為畢業(yè)生到社會就業(yè)著想,增設打字、商業(yè)簿記、速記三門課程,增其經(jīng)商技能。考試方法則一直沿用舊制,延請法國工部局的局長、秘書長、工程師和大夫前來監(jiān)考。法漢學校的畢業(yè)證含金量在當時很高,除了得到天津本地法國機關企業(yè)的信任,直接參加工作以外;本校畢業(yè)生無須考試及預科便可升入上海震旦大學本科就讀,其他大學也很多次這樣對待該校畢業(yè)生,當然也可以直接留學法國。[vii]學校在30、40年代達到鼎盛時期。日占時期,學校并未受到影響,相反發(fā)展迅速,至1944年該校合計學生已達一千多人。 1936年法國殖民地及國外法語推廣協(xié)會(AF,Allianse Francaise 即今天的“法盟” 中文網(wǎng)址:http://www./)在巴黎舉辦的國際法語教學博覽會(Exposition Internationale de L'Enseignement du Francais)上表彰法漢學校推廣法語作出的成績,并頒發(fā)獎狀。葛子琦修士(Claudius)則在四十余年中一直擔任該校校長,他為教育事業(yè)兢兢業(yè)業(yè),將大半生的精力與幸福消磨于法漢學校,實在有大功于中國學子。他多次得到中、法兩國官方的勛章。被當時人稱為“法國的偉人,中華子弟的福星。” 鼎盛時期法漢學校教務人員名單(成員均為法國圣母會修士): 校長: 余修士(F.L.)、葛修士(Claudius) 訓育主任:滿德芳修士、李勝三修士 教務主任:馬繼良修士 各年級主任:費修士 |
|
來自: 網(wǎng)羅天津衛(wèi) > 《文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