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踐劍”1965年冬天出土于湖北省荊州市江陵縣望山楚墓群中,此地在春秋戰國時代屬于楚國,因而疑問就產生了, 這把劍上有兩行鳥篆銘文:“越王鳩淺自乍(作)用劍”八字,一般認為此處鳩淺就是勾踐,這就證明此劍就是傳說中的越王勾踐劍。 越王勾踐寶劍在湖北江陵楚國貴族墓群中出土的原因,通常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意見: 一種是嫁妝說:勾踐曾把女兒嫁給楚昭王為姬,因此,這柄寶劍很可能作為嫁女時的陪嫁禮品到了楚國,后來,楚王又把它賜給了某一個臣屬貴族,于是成了這位楚國貴族或其后人的隨葬品。 另一種是戰利品說:楚國出兵越國時楚軍出勾踐后代越王手上繳獲了此劍,帶回了楚國,最終成了隨葬品。 這兩種說法哪一種可靠呢? 勾踐女兒嫁給楚昭王的故事見于《列女傳》: 楚昭越姬者,越王句踐之女,楚昭王之姬也。………迎越姬之子熊章,立是為惠王。 越姬故事主要強調的是:楚昭王沒事逗姬妾愿意不愿意在自己死之時一起死,越姬嚴詞拒絕,但到楚昭王真正死的時候,她卻說自己雖然當初沒有答應,但是因為感于楚王不愿意通過巫術把疾病轉移給臣下身上的仁德義氣,自己其實已經心許之,所以愿意一起死,也確實一起死了。 這是一個類似道德寓言的故事,不見得是真的。楚昭王和勾踐其實年齡相仿,都出生于公元前520年左右,楚昭王30出頭就死了,勾踐比他多活了20多年,勾踐早婚早育緊趕慢趕將15歲的女兒嫁給30歲的昭王可能性不是完全沒有,但畢竟不是很大。 而且按照這個故事的后續走向,從公元前488年到公元前465年,同時在位20多年的楚國國王楚惠王是越國國王勾踐的外孫,但且看下面。 《左傳·哀公十九年》記載: 十九年春,越人侵楚,以誤吳也。夏,楚公子慶、公孫寬追越師,至冥,不及,乃還。秋,楚沈諸梁伐東夷,三夷男女及楚師盟于敖。 魯哀公十九年就是楚惠王十三年(前476年),上述事件反映楚越之間的關系似乎絕非親善,從一個側面也反映楚惠王的母親不見得是勾踐的女兒,再聯系前述相關人士的年齡,勾踐是不是曾經嫁過女兒給楚昭王也不是非常確定。 那么楚國出兵越國時楚軍出勾踐后代越王手上繳獲了越王勾踐劍從而使得本劍出土于楚墓的可能性就相對比較大一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