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南,就是現(xiàn)在的越南的前身,這個名字是從唐代開始沿用的。 元朝安南圖 安南從秦朝開始,就被南海尉趙佗征服,建立南越國。后來趙佗接受漢高祖的冊封(南越王),南越國成為漢朝的藩屬國。唐末大亂后,直到北宋建立,中原王朝無力統(tǒng)一安南,安南又脫離中原而自立。它的存在有點像中國東北的高麗等政權一樣,一會兒獨立,一會兒臣屬,中原王朝始終鞭長莫及。 到了南宋的時候,當南宋和金國正在遭受蒙古人的荼毒的時候,安南也經歷了重大的變故。安南原來是由李氏做國王,史稱“后李朝”(李賁所建立的稱為“前李朝”)。后來權臣陳守度廢掉了皇帝李惠宗,立了一位女皇帝,就是李惠宗年僅7歲的女兒——李天馨,是為李昭皇。然后陳守度又讓自己年僅8歲的侄子——陳煚(音囧)娶了這個女皇帝李昭皇。最后再讓李昭皇將皇位禪讓給陳煚,于是安南“李朝”變成了安南“陳朝”。這真是一個無限心機的故事,主人公的用心良苦真是讓人望塵莫及。 在這之后的第二年(1227年),蒙古滅亡了西夏;再過7年(1234年),蒙古又滅了金國;20年后(1254年),蒙古又滅了和安南隔得最近的大理國。蒙古人的意圖很明顯:南宋有長江天險,這里很難突破,于是他們只有從大理和安南取道,從后方進攻南宋的腹地,這是蒙古人慣用的大迂回戰(zhàn)術。大理一滅,安南便完全暴露在蒙古人的鐵蹄面前,安南是想躲也躲不了了。 越南和云南的地緣關系 3年后(1257年),蒙哥汗派大將“蒙古四獒”速不臺的長子——兀良合臺向安南發(fā)起了第一次進攻。從未見過如此強大的蒙古軍的安南軍,被蒙古軍如摧枯拉朽般的擊敗,并被攻占了國都升龍。國王陳煚被迫逃到海島上躲了起來,差點跑去投靠南宋。但最終陳煚選擇了堅決抵抗,并在東步頭擊敗了蒙古軍(又是在海邊,蒙古后來征日也是敗在海邊)。蒙古軍在撤退的過程中又遭到了安南地方武裝的襲擊,由于他們這次只是試探性的進攻,只帶了30000人,又孤軍深入,所以不久就撤出了安南戰(zhàn)場。戰(zhàn)后,陳煚擔心蒙古再次來襲,便向蒙古稱臣納貢。 一征安南圖 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發(fā)動了兩場征日之戰(zhàn)(1274年和1281年),結果都遭遇了大敗。忽必烈一刻也不閑著,日本的事還沒畫上句號,馬上又對南方的安南動手了。他組織了50萬大軍,派皇子脫歡和大將唆都以征討安南更南邊的占城為由(此時安南表面上還是元朝的臣屬國),行“假道滅虢”之計。此時,安南國王為陳煚之子陳日烜(陳晃),他組織安南軍抵抗。結果和他老爹一樣,被打得大敗后棄都逃跑,其弟弟陳益稷投降。但安南好在它的地形和氣候,山多崎嶇,雨多濕滑,使蒙古軍馬無法施展特長,反而大軍深入,糧草供應不濟。安南軍又打起了游擊,元軍將他們無可奈何,于是脫歡決定放棄安南,撤軍回國。結果在撤退的過程中遭到了安南軍的一路圍追堵截,損失慘重。 二征安南圖 忽必烈的這次失敗直接導致他放棄了第三次征日的計劃,日本人躲過一劫。 過了2年,忽必烈再次任命脫歡率大軍30萬征安南,并準備立投降的陳益稷為新安南國王。脫歡吸取了上次的教訓,采取步步為營的進軍方式,小心謹慎,果然順利的打到了安南的都城升龍,陳日烜早就跑到了茫茫的大海上。不過這次安南也采取了有效措施應對元軍,那就是:堅壁清野及化整為零的游擊戰(zhàn)術,避免正面決戰(zhàn)。這種戰(zhàn)術讓元軍很難受,消滅不了敵人的有生力量,又搶不到東西,一大幫軍隊又要等著吃飯,糧草問題又成為脫歡的心病。結果越擔心的事情越容易發(fā)生,負責運送軍糧的張文虎船隊被安南水軍擊敗,糧草全部被沉,張文虎逃跑(征日本的敗將叫范文虎,這兩“虎”應該叫“貓”才對)。脫歡看糧草被劫,補給無望,于是又只有無奈的下令撤軍。和上次一樣,撤軍又被痛打落水狗,蒙古的第三次征安南又宣告失敗。 三征安南圖 陳日烜還是挺知趣,打了勝仗還是向忽必烈低頭,派遣使者向元納貢。忽必烈心有不甘,還想四征安南,結果如何呢? (明天繼續(xù)) 本文作者《蜀山筆俠》專注于從不同角度看歷史,版權所有,侵權必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