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6年,蒙元滅亡南宋,其后,蒙古人并未停下繼續向外擴張和征服的步伐。 不過,讓忽必烈感到郁悶的是,此后蒙古人仿佛失去了騰格里的庇佑,從安南到日本,從緬甸到爪哇,幾乎都是以失敗居多。 除了1274年,1281年兩次對日本的失敗征服外,蒙元還在1282年對占城,1284年,1287年兩次對安南,1277年對緬甸,以及1292年對爪哇發起征服。 其中,對占城、緬甸兩次勝利,對爪哇慘勝,唯有對安南兩次都以慘敗收場。 安南,也因此成為日本之后,又一個忽必烈心頭的夢魘。 如果說日本是因為隔著大海,蒙古人無能為力的話,那么直接從陸上就可以進攻的安南為何也無法征服呢? 一、蒙古人早在蒙哥汗統治期間就用兵安南忽必烈對安南并不陌生,1257年,蒙古人付出十多萬馬的傷亡后,長途南下征服了大理國,完成對南宋的包圍。 當忽必烈返回哈拉和林后,留鎮大理的蒙古大將兀良合臺先是在當年11月派使節招降安南,結果使節被拘留。 蒙古人對這樣的情況并不陌生,他們的反應也很迅速:第二年初,兀良合臺與其子阿術率領軍隊攻入安南。 此時的蒙古軍隊,正是其戰斗力的巔峰狀態,安南軍隊在戰場上根本無力抵抗。 在正面交鋒中,安南軍隊死傷慘重,其中視為秘密武器打的大象反而調頭踩踏自己人。隨著水、陸兩部均被蒙古軍擊退,很快首都升龍失陷。 雖然九天以后,蒙古人就因為不習慣熱帶叢林的炎熱氣候而撤軍,但安南國上下也見識到了蒙古人的威力。 不久以后繼位的安南國王,立即派人前往云南謁見兀良合臺。后者在稟告蒙哥汗以及鎮守云南的宗王不花后,派出使節回復安南,同意其內附。 此后,忽必烈繼位以后,蒙元和安南依舊來往不斷。 1261年,忽必烈鑒于路途遙遠,確定安南三年一貢,貢品包括:儒生、醫生、陰陽卜筮、工匠各三人,以及蘇合油、光香、金銀、沉香、檀香、犀角、玳瑁、珍珠、象牙等物。 同時承諾安南“衣冠典禮風俗一依本國舊制,已戒邊將不得擅興兵甲,侵爾疆場,亂爾人民。” 意思就是,你好好進貢當小弟,我也不打你。 不過,安南國在進貢問題上,并沒有完全按照蒙古意思來,他們只是進貢物品,至于蒙古人索要的人,則婉辭拒絕。 二、不斷激化直至戰爭的蒙元和安南矛盾或許是出于對野蠻的內心抵制,安南國并未真心服從蒙古。 尤其是在忽必烈所提的六項慣例上,安南更是大部分予以堅決反對,同時不肯跪拜接受忽必烈的詔書。 這六項慣例是:1、君長親朝(國王親自朝拜忽必烈)2、子弟入質(國王子弟作為人質)3、編民數(老百姓的具體戶口數目)4、出軍役(派軍隊參加蒙元的征服戰爭)5、輸納稅賦(交保護費)6、置達魯花赤(蒙古派出總督管理包括安南國王在內的安南) 與此同時,安南并沒斷絕與南宋的宗藩關系,不僅依舊進貢還保持藩臣之禮。 其中在 1266 年,安南遣使攜帶禮物到杭州,宋廷也回賜金、帛等,降詔嘉獎。 安南的態度無疑激怒了忽必烈,盡管在忙于侵宋,但一有機會,忽必烈無疑就要來找回蒙元的尊嚴。 1277年,南宋滅亡之后,忽必烈對安南的態度轉趨強硬,警告安南使者,“汝若弗朝,則修爾城,整爾軍,以待吾師。” 意思很簡單,你再不來,就把城墻修牢固,軍隊召集好,等我來揍你。 盡管如此,安南新任國王陳日煊依舊托辭“不習車騎”,拒絕前來。 1281年,陳日煊殺死被蒙古軍護送回國的叔父陳遺愛(蒙古人冊立其為新的安南國王),一場戰爭已經不可避免。 三、蒙元兩征安南失敗1284年6月,忽必烈冊封皇九子脫歡為鎮南王,駐守鄂州,此前,忽必烈還設立安南宣慰司。 同時,忽必烈下詔將荊湖、占城行省合二為一,號稱荊湖占城行省。 可見,蒙元用兵安南,徹底解決其的計劃已經勢在必行。 當年12月,蒙元大軍分六路進攻安南,此前主持率軍從水路進攻占城的福建行省左丞唆都也從占城向北進攻。 在正面戰場上,蒙元軍隊再次顯示出無堅不摧的實力。1285年正月,陳日煊親自率領的十萬大軍在排灘與蒙古人決戰,被擊敗,退守瀘江。 蒙古人隨即攻入升龍,一切似乎都已經OK。 然而,此后蒙古人遇到了讓他們頭疼的游擊戰。 陳日煊意識到實力差距后,決心避開與敵人決戰,他們打散軍隊,利用地理條件與蒙元軍隊周旋。 蒙元軍隊盡管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戰斗勝利,甚至幾乎一度擒獲陳日煊。 但隨著時間的流轉,不僅安南軍隊越打越多,氣溫也越打越高。 當炎熱的五月來臨后,蒙古人意識到不能繼續打下去了,于是開始撤軍,但在撤退過程中,熱帶叢林中到處都是神出鬼沒的安南人。 其中,左丞李恒、福建行省左丞唆都相繼戰死。 第一次出征安南失敗。 1287年,忽必烈決心再次發起征服安南戰役,為了一擊必勝,他下詔調集了江淮、江西、湖廣三個行省的蒙古軍、漢軍、新附軍(南宋降軍),合計7萬人。 此外還有云南兵6000人,海南黎兵15000人。 總數合起來將近十萬人! 十一月,蒙古人再次選擇在相對涼爽的秋冬季發起進攻,進攻方向為三路,即東道、西道和海道。 陳日煊決心效仿上次取勝的經驗,主動率軍棄城。蒙古人根本連決戰都沒碰到,就再次輕松攻克升龍。 此后,安南人一切戰略意圖就是把作戰時間拖到夏天。 他們派出軍隊襲擊元軍的運糧船隊,派宗王陳嵩約降,同時不停地派軍隊襲擾元軍。 海道運糧萬戶張文虎奉命所運的的糧草,被安南人擊沉;費拱辰所運糧草因海風影響,不能進入安南。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不打仗的人都知道這個道理。 如今仗打了,糧草卻沒了,怎么打? 鎮南王脫歡面對如此局勢,變成了“真難王”,炎熱的天氣和上次征服一樣,元軍還沒找到敵人已經被疫情擊倒。(19世紀末,人類才發現蚊子會傳播瘧疾等疾病) 脫歡哀嘆“地熱水濕,糧匱兵疲”。 為了及時止損,脫歡迫不得已宣布撤軍,結果又遭到安南軍隊伏擊。右丞來阿八赤中毒箭身亡,參知政事樊輯在白藤江被俘斬首。 第二次遠征安南再次失敗。 極度惱怒的忽必烈把火全部發到脫歡身上,下令:終身不許脫歡再和自己見面。 脫歡的鎮南王被免,先調至淮南江北,又被調到汴梁,最后到揚州。 此后,1288年,已經年近八十的忽必烈依舊念念不忘征服安南,稱“此事猶癢在心,豈諸人爬搔所及。” 不過,隨著忽必烈的去世,進攻安南徹底作罷。 當然,即便有第三次,也很難說軍事進攻會成功。 因為元軍雖然能采取正確的戰術,制定了詳細的計劃,如水陸并進,直搗安南都城等。但他們永遠無法克服的弱點在于: 1、由于戰事拖延帶來的補給不足; 2、地形不利導致的騎兵難以發揮效能 3、加之 ' 地熱水濕,暑雨疫作 '導致的疫情 綜合以上這些因素,以及當地軍民的頑強抵抗,注定了蒙元軍隊要想征服安南,幾乎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