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18
薔薇
腔調中醫
電影《尋夢環游記》的背景,是墨西哥的亡靈節,亡靈的世界金碧輝煌美輪美奐,亡靈們在那過著和陽間差不多的生活,雖然身體只剩下白骨,但他們考究的衣冠和與凡人無二的喜怒哀樂,讓人感覺他們活得風生水起。死亡對他們來說,看上去只是一個驛站,所有離別的人在那里重逢。
每年到了亡靈節那天,亡靈們還可以踏過用萬壽菊花瓣做成的橋梁,去陽間探親,在親人的房子里縱情歡樂。
有評論文章說這部電影體現了墨西哥作家奧克塔維奧·帕斯描述的墨西哥人的“生死觀”:“對于紐約、巴黎或是倫敦人來說,死亡是他們輕易不會提起的,因為這個詞會灼傷他們的嘴唇。然而墨西哥人卻常把死亡掛在嘴邊,他們調侃死亡、與死亡同寢、慶祝死亡。死亡是墨西哥人最鐘愛的玩具之一,是墨西哥人永恒的愛?!?/span>
表面上看,的確如此,《尋夢環游記》中表現的死亡文化獨樹一幟,亡靈在令一個世界里縱情狂歡,有摩天大樓,有輕軌地鐵,有演唱會,有煙花秀,有才藝賽,每年的亡靈節更弄得像狂歡節一樣。
然而,真是如此么?
別忘了當終極死亡降臨,被活著的人徹底遺忘的豬皮哥的骷髏最終灰飛煙滅,化作塵埃漫天飛揚的時候,整部影片彌漫著的無邊憂傷。
因為亡靈在亡靈世界的存在是有前提條件的,那就是生前認識的人還記得他們。
電影里有一段對話,??送姓f當女兒Coco忘記了他的時候,他就會灰飛煙滅。
米格說:“現在我認識你了啊,所以你不會灰飛煙滅的?!?/span>
??送邪卣f:“要生前認識的才有用。”
所以貫穿整部影片的《Remember Me》實際上是亡靈們的集體訴求,也表達了他們心底最怕的事,簡直就是他們的吶喊與嘶吼:
“請記住我,一旦你忘記我,我將墮入無邊黑暗,再無人擁抱我。”
劇情大家都很熟悉,此文不再詳述。我們再來重放一遍影片的結尾部分:米格彈起吉他,唱起“Remember Me”,喚起了曾祖母Coco的回憶,拿出了珍藏著的埃克托的照片,??送薪K于有了機會重歸祭壇。于是本來隨著Coco漸漸衰老喪失記憶,而在亡靈世界里奄奄一息的埃克托,重新在亡靈世界活得生龍活虎。在第二年的亡靈節,還能和全家老小一起,踏過花瓣橋,回到陽間親人的房子里載歌載舞。
影片劃上了一個光明歡樂的句號,很多人為影片中的親情感動得淚如雨下。
等等,這里好像有不對的地方。
第二年的亡靈節,Coco其實已經死去了,照片上了祭壇。她肯定不是亡靈節那天死去的,所以在這個亡靈節之前,已經無人記得??送校谕鲮`世界已經灰飛煙滅了。這是一個特大的bug啊。 另外,照電影中的法則,必須是有生之年認識的人記得亡靈,亡靈才能活下去。那么有生之年認識的人,也至多不過百年壽命,就算一百年來每年都能回家狂歡一次,最終所有認識自己的人都死去或喪失記憶之后,亡靈也會迎來終極死亡。
因此??送凶钕鹊乃悸肥菍Φ?,回去見一面Coco就好,這個比較合乎事實。
我不信其他亡靈不知道終極死亡是必然的,所以“Remember Me”這首歌,其實是一種無謂的努力。即便目前被記住又怎樣,沒有什么逃得過時間,到頭這一身,難逃那一日。這樣的亡靈世界看似歡樂,卻是依賴于別人的記憶而存在的,隨著記憶的消失而消失,終是空中樓閣,鏡花水月。
所以前面那段墨西哥作家的話,說墨西哥人“調侃死亡、與死亡同寢、慶祝死亡”,究其根本,他們調侃、同寢、慶祝的不是終極死亡,而是被人懷念著,可以在五彩斑斕美輪美奐的亡靈世界縱情狂歡,每年還可以回家探親的“非終極死亡”而已。
亡靈們為什么會如此害怕終極死亡?
因為他們知道,只有終極死亡,才會讓他們如煙飄散,在這個世上,不再會有一絲痕跡。
于是他們在亡靈世界里,用狂歡麻醉自己,讓自己不去真正想清楚和面對這個終極死亡。也許類似亂世如魏晉時代,士人們的及時行樂心態?!?/span>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span>
所以哪里來的“調侃死亡、與死亡同寢、慶祝死亡”呢?
死后的世界是怎樣的?幽冥之事究竟難言,因為黃泉碧落,天堂地獄,誰也沒去過。
記得哪位外國詩人筆下有一句很狡黠的詩:“地獄太熱天堂太冷,我只適合留在人間衰老”,其實就是不想死嘛。
是啊,誰想死呢?
生老病死,死最可怕,因為充滿了對未知的恐懼。終究,是怕自己被這個世界遺忘吧。
因此屈原說:“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
但被世界遺忘,不是很正常和平常的事情嗎?一般人的生死,除了自己的親人會記得會關注,誰會在意呢。君不見,即使是古往今來帝王將相的名字,被后人記得的也寥寥無幾,更何況普通人。
白骨如山忘姓氏,無非公子與紅妝。
陶淵明看得透徹:“幽室一已閉,千年不復朝。向來相送人,各自還其家。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span>
死后的世界,充滿黑暗孤寂。昭王白骨縈蔓草,誰人更掃黃金臺?
賈寶玉在《芙蓉女兒誄》中寫得好:“爾乃西風古寺,淹滯青燐,落日荒丘,零星白骨。楸榆颯颯,蓬艾蕭蕭。隔霧壙以啼猿,繞煙塍而泣鬼?!?/span>
死后的世界本來就是如此荒涼與空寂,但這也正是世界的本來面目。
生與死,是生命的一體兩面,如同晝與夜并存,才能構成完整的一天。方生方死,生與死,都是生命的不同表現形式而已。
一切活著的東西,都是注定要死的。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
日本江戶時代的詩人小林一茶寫道:
“終有一死,是的,準備好,準備好,花兒反復叮嚀”
“我們在世上,邊看繁花,邊朝地獄行去”
很寂滅是不是?
但他還寫道:“我知道這世界,如露水般短暫,然而,然而”
“一切皆空,那是自然,然而。”
他沒說然而之后是什么。那么然而之后到底是什么呢?
我們知道相生相克的道理,情花的旁邊長著解藥斷腸草。前面也提到在魏晉亂世,士人多充滿對生命短暫的憂慮,因此這個答案,反而可以去魏晉時代的文章里找。
比如著名的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其中談到的生死修短問題:“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而解脫的方法就是記錄下當下的感發。“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不管時間如何過去,歲歲年年人不同,但花終相似,情感也無二。于是,千年之后的我們,每當讀到“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永和九年的茂林修竹,流觴曲水便在對我們暢敘幽情,于是由此而生的感發可以跨越時空與死亡。
葉嘉瑩老師講詩詞也反復強調這個感發,往事越千年,那一刻早已時過境遷,作者也早已不在人間,但當時的感發可以在筆墨中永存,不論何時何地,都會讓讀者感同身受,那一刻的生命,永遠棲遲于代代相通的文心之中------此之謂文章不死。
文章只是一種載體,感發也可以表現為其他形式,比如書法與繪畫。這就是千里江山圖在故宮展出,萬人空巷的原因,因為人人都想去體會一下十八歲天才少年筆下的青綠大宋,讓千年之前的漁村野市、水榭亭臺、茅庵草舍、水磨長橋在自己的眼前心中,呼之欲出。
記得幾年前在一位前輩府上,有幸品嘗過三十年老陳皮泡的茶,至今仍難忘全過程。隨著一次一次的沖泡,屬于陳皮的似水流年于杯中重現,次第回歸最初的狀態,由苦澀到香甜,最后回到清淡,似乎感受到陳皮還是橘子的時候,在枝頭搖曳,旁邊山風輕輕吹過的情景。
塵夢彈指一杯中,秋月共春風。欸乃山水俱茫茫,裊裊猶記當年幾橙黃。
我知道這世界如露水般短暫,我知道方生方死,一切皆空。那又怎樣?
因為我還知道,然而之后有驚喜存焉,于是活著的每一刻,都可以是花影下的美妙驚喜。
就如同,每次讀到松尾芭蕉的俳句“古池塘呀,青蛙跳入水聲響”,腦海里出現的那個綠樹成蔭的夏日午后,你正在長滿青草的池塘邊,坐看天光云影,忽然聽到青蛙撲通一聲跳進水中的感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