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48年,一行風塵仆仆的使臣馬不停蹄沖進長安,面對漢家父老,滿城衣冠,使節團的一位和尚淚灑滿地,高呼:“河西光復了!”。整整一百年了,三代人過去了,自安史之亂后內外隔絕,孤懸海外的河煌六郡十一州,終于回到大唐的版圖之內。而那個當年每每重挫唐軍的吐蕃帝國,也四分五裂,在歸義軍的打擊下,在內亂的折騰下,就快煙消云散了。 做到如此蓋世功績,卻不是唐軍做到的,而是河西百姓在一個英雄的帶領下,自發完成的,這個英雄,叫做張議潮。 大唐這個王朝很有意思,它的文治武功盛極一時,不同于其他王朝末年的貧弱,大唐在末年也是戰斗力強悍,在廝殺中分崩離析。當年那些強大的對手們,都在大唐滅亡之前一一毀滅! 自安史之亂后,大唐就不復往日盛景,不但文采風流散盡,就連“天可汗”的蓋世武功也成了昨日黃花。安西都護府孤懸西域,與中央音信隔絕,最后一任大都護郭昕死戰四十八年,長安也不曾發一兵一卒前去救援。 當年侯君集、哥舒翰、高仙芝、封常清等大唐歷代名將打下的廣袤國土,都便宜給了吐蕃人。這是一個巨大的歷史轉折點! 吐蕃人占據了從西域到隴右的大片土地,剛剛自立自強一百多年的漢族人民再次被異族統治。大唐尚武,剽悍勇武的民風尚在,吐蕃軍攻取沙洲(敦煌)的時候,城中軍民頑強抗擊。沙洲抗戰十一年,孤城苦戰,內外斷絕,全無救援。陷落后的河西百姓慘遭吐蕃的蹂躪,青壯者為奴為婢,種田放牧,淪為奴隸;“贏老者咸殺之,或斷手鑿目,棄之而去”。野蠻人的手段令人發指!所以當地百姓雖歷經數代,仍然心念故國,自認為是大唐帝國的子民,如此民心可用,也為后來的歸義軍打下了基礎。 張議潮生于公元799年的沙洲,他只是當地一個漢人豪強家的孩子,張家世代為州將,其父張謙逸官至吐蕃的工部尚書。他出生的時候,河西已淪陷12年之久,早已不是漢家土地。 張議潮對安史之亂中橫遭陷害的名將封常清十分崇拜,立志以封常清為榜樣。他對吐蕃奴隸主殘酷壓榨漢族百姓的現狀極為憤怒。長久以來,張議潮就在河西暗中結交豪杰,密謀歸唐。公元848年,經過長期準備,已經49歲的張議潮在沙洲率部起義,城中唐人大量響應。張議潮率眾驅逐了吐蕃守將,光復了沙洲。 為了向大唐傳遞光復故土的消息,張議潮派出了十對使者,帶著相同的文書,在大漠之中開始了悲壯的旅行,其中九隊全軍覆沒,只有一位高僧帶領的隊伍歷盡艱難,到達了天德軍(今內蒙古烏拉特前旗)的所在地,在天德軍防御使李丕的護送下,沙洲信使在大中四年(西元850年)正月到達長安,見到了當時在位的唐宣宗。 然而勝利并不是輕易的,吐蕃也是一個強大的帝國,依舊在瘋狂反撲,張議潮必須繼續戰斗,他組織了七千人的東征軍,要徹底打通河西走廊,讓中原和西域連為一體,恢復大唐帝國的榮光。從公元858年開始,張議潮的部隊東征涼州,由于人數不占優勢,與吐蕃軍隊整整歷經三年的拉鋸戰。公元866年,北庭、輪臺等地相繼被歸義軍攻克,斷絕多年的絲綢之路再度暢通無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