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有了寶寶,你家的臥室是怎么分配的? 我聽過五花八門的回答:
一位土豪朋友終結了話題,“我和媳婦睡大床,寶寶睡小床,給阿姨支了一張沙發床……”(手動再見) 為什么寶寶該獨睡?簡單來說,為了寶寶好;為了你好;為了“他好,我也好”(羞澀臉)! (來自育學園APP用戶心得) 為了寶寶好 大部分權威機構建議,寶寶出生以后,應該和父母同房不同床。
《梅奧育兒全書》認為,寶寶應該一個人睡,成人的床對嬰兒不安全。寶寶可能會被床頭的板條、床墊和床架之間的縫隙,或者床墊和墻之間的縫隙卡住并窒息。如果父母任何一人睡覺時意外地滾過來掩住了寶寶的口鼻,也會造成寶寶窒息。 《美國兒科學會育兒百科》建議,新生兒應該睡在緊鄰父母的地方,讓孩子睡在獨立的嬰兒床上。 為了你好 和寶寶睡在同一張大床上,是一種什么體驗? mini還是新生兒時,我的確試過幾天。那段日子我太累了,睡在同一張大床上,迷迷瞪瞪也能喂奶,算是偷個懶。 但其實,我睡得并不踏實:
最重要的是不能玩手機!你一定懂的,“暗夜里的一道光,穿透一面墻”,“打開視頻時,毫無預警響起的聲音”,隨時干擾寶寶的睡眠! 為了“他好,我也好” “為什么小嬰兒這么愛哭鬧?背后有生物進化的深意——為了讓爸爸媽媽沒有時間、精力、機會去生弟弟妹妹,好享受獨寵!” 這是一個段子,嚴肅性有待考究,但是:
因此,不管是和寶寶分床睡,還是日后分房睡,都是為了“他好,我也好”哈! 分床(房)睡的時機歐美很多家庭,寶寶從小就和父母分房睡。父母通過嬰兒監測器,觀察寶寶夜間的一舉一動,及時給予幫助。 (國外一家庭監控,拍下雙胞胎不睡覺,“搞事情”) 不過,不同國家文化、家庭條件都不一樣。總的來說,我們建議:
如何與寶寶分床睡?越早越好 7~8月齡,寶寶進入分離焦慮期,會表現得更為黏人,尤其害怕和媽媽分離。所以,如果能在寶寶剛出生到6月齡前,就為他養成分床睡的習慣,會相對容易。 (來自育學園APP用戶心得) 增加對小床的好感 白天可以和寶寶在小床上進行一些簡單的游戲,讓他對小床產生好感。 特別提醒:嬰兒床防撞床圍很漂亮,但美國兒科學會不推薦使用,“沒有證據顯示系在嬰兒床圍欄或床邊上的防撞床圍或類似產品能防止幼兒受傷,但卻會增加他們被套住和窒息的風險。它們需要用繩子系上,如果防護不當,也是相當危險的。” (哪個媽媽不曾疑神疑鬼過?) 提前滲透 提前借助繪本,向孩子灌輸你的期望,比如“爸爸媽媽睡在大床上,小朋友應該睡在自己的小床上”。 對于大月齡的孩子,還可以給他講一些關于小城堡、小帳篷的故事,讓他感覺到擁有一個自己的小天地是很高興、很快樂的事情。 挑選最佳時機 注意避開任何可能的不適階段,比如,孩子正在學習用筷子,或在進行如廁訓練,都不合適!這會讓孩子覺得“人生怎么如此艱難”,容易產生對抗或消極情緒。 如果你們準備外出度假,也不合適,孩子還沒學會,作息又變了。 如何與寶寶分房睡?分房睡和分床睡類似,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過,只有孩子做好了充分的思想準備,才能取得順利進展。 反復洗腦 家長可以通過繪本,或講述孩子喜歡的哥哥姐姐的“成功案例”,讓他意識到,“自己睡小房間,是件了不起的事情。” 當然,家長千萬不要當著孩子的面,討論負面問題,比如“他怕黑嗎?”“她會哭嗎?”這樣的問題會給孩子一些不好的心理暗示。 共同布置新房間 尤其是2歲左右的孩子,自主意識很強。 可以在墻上貼一些他喜歡的卡通圖畫;把小床布置成他喜歡的主題;讓他自己選擇被子、燈、玩具、睡衣……潛移默化中,讓他對自己的房間引以為傲。 入住儀式 選擇一個特別的日子,歡送孩子入住新房間,可以舉行一些夸張的小儀式。 多數孩子不能接受突然切換到完全獨自入睡狀態。建議家長坐孩子床邊,陪他入睡,但不要交談。如果孩子喋喋不休,你就出去一小會兒再進來,孩子只要知道你還會再進來陪他入睡,他就會很快安靜下來。 等孩子入睡后再離開。若干次之后,孩子需要你坐陪的時間就越來越短了,直至不需要陪伴自行入睡。 循序漸“遠” 還有種情況,家長必須坐陪很久,孩子才能入睡。甚至你都打瞌睡了,孩子還把眼睛睜得大大的。 完全遷就孩子,他會越來越睡不著,你要設定一個時間,坐陪多久后就離開;開始時坐孩子枕邊陪,逐漸撤退到離他越來越遠的地方,直到最后到你自己的臥室。 如果孩子從自己的床上跑下來時,你要平靜但堅決地把他再送回小床上去。
別忘記給寶寶獎勵 如果還沒成功,滿懷信心地重復上面的步驟,直到成功。 如果孩子有所進步,給他獎勵,準備一個“分房進步禮品袋”,每當他乖乖獨睡后的第二天早晨都能從這個袋子里拿到一個小禮品,此外,家長也不要吝嗇語言獎勵。 |
|
來自: 洋洋得意u91fhc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