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考試,其實古代的科舉考試和現在的考試很不一樣,科舉制度從隋唐開始,經過宋、元到明已經很成熟了。之所以說成熟,是因為從形式上來說是完備的,而且從效果上來看也不再是裝點門面的擺設,而是正正經經的成了一條改變讀書人生活的道路。 科舉考試 明朝當時的科舉制度大致是這樣的:每三年舉行一次鄉試,鄉試在省城舉行,也稱為“大比”,考中的人稱為“舉人”(只要考中即可,不限人數)。有資格進入下一輪考試,也就是“會試”,會試是在鄉試的第二年春天有禮部舉行,考中的人稱為“貢士”(只要考中即可,不限人數)。最后的考試便是殿試,殿試是由皇帝在大殿上親自來考,只有貢士能參加,考中的人分成三個層次(此時就與鄉試和會試不同了),前三名即一甲三名,稱為進士及第,分別又稱為“狀元”、“榜眼”、“探花”;接著是二甲,稱為賜進士出身,其中二甲第一名(也就是殿試第四名)稱為“傳臚”;最后三甲,稱為賜同進士出身,到這就是整個科舉考試的名號由來。 殿試 狀元、榜眼、探花 另外,鄉試第一名稱為“解元”,會試第一名稱為“會員”,殿試第一名稱為“狀元”,所以誰要是在這三場考試中都得了第一,便是傳說中的連中三元了。 簡述上升階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