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科學習的特點 (1)漸進性 理科的學習是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 所以要充分掌握基礎的概念,才能進行運算。 (2)邏輯性 理科學習邏輯性很強,學科知識之間環環相扣,緊密相連,例如,在高等數學,首先要學習極限的理論,有此基礎才可以學習微積分,否則,很難學好高等數學。 (3)技能型 理科學習既需要理解,也需要動手.許多專業的課程都需要通過實驗、操作運算、制圖等來完成。因此,不僅要學習課本上的理論知識,還要通過實驗、實踐等技能性課程的訓練。 (4)自學性 理科自學一定要和老師的講課進度基本同步,要根據課程的教學進度來安排自學。 二、理科學習要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有效的學習方法 良好的學習習慣體現在方方面面,主要包括學習行為習慣和思維習慣。 (1)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 高中更強調學習主動性和自學能力的提高,課前預習是必要的,預習不是隨便翻翻書,而是要認真閱讀課本,預習要學的知識,這樣既能培養和提高我們的自學能力,又使聽課更具有針對性,自學能力的提高,具有長遠的意義。在閱讀中,通過認真思考,對書中敘述的概念、定律、定理、定義中有本質特征的關鍵詞句盡可能仔細品味,初步理解其語意,并不時地提出一些問題,看出一些問題,一節內容看下來,哪些是有疑問的,哪些是難理解的,做到心中有數,在課堂上是帶著問題聽老師的課。目標明確的聽課總能更多地解決問題,同時還會思考出新的問題,這樣在不斷的產生問題和解決問題中,提高自己的學習成績。 (2)養成良好的聽課習慣 我們的學習還離不開老師的傳授和指導,認真聽課是我們學習中少走彎路,順利學好理科的保證。在聽課中,一定要克服消極等待的聽課方式,而是要積極主動地學習老師講授的知識,大膽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不要怕暴露錯誤。暴露問題是好事,在老師的指導下及時解決問題就是收獲。理科是一門循序漸進、累積性很強的科學,所以要步步為營,不欠賬。此外聽課的精力要集中在理解上而不是在記憶上,要培養我們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沒有經過自己認真思考和分析的問題,馬上由教師來給予解決,會弱化我們的獨立思維能力,會養成有問題找老師的條件反射,到考試時一遇到疑難問題首先就缺乏了自信性。 課堂上還要十分重視老師所講的典型例題,老師在課堂上選用的例題大都是經典例題,精心挑選、精心準備的,非常有代表性。講解過程也是注重知識的靈活運用,會經常運用一題多解、一題多思、一題多變等解題方法,我們要有選擇地記下來,在課余要慢慢地、細細地品味。做好課堂筆記也是重要的,我們應根據自己學習情況,有針對性的,能體現個性特色的做筆記。 (3)養成及時的反思、總結、回顧習慣 一是聽課后反思,老師課堂上講的東西,不能以聽懂為滿足,下課后,要自己認真琢磨一番,看是否有“消化”不了的問題,每晚自修時,要把當天的學習內容回憶一遍。二是做課外題,學理科,隨著學習的層次的提高,要取得好的成績離不開做課外題,但也存在這樣一個問題,曾經做過的與會做的習題又做錯,這是什么原因呢?實際上缺少一環節,即做題后及時的總結回顧,有許多學習成功的同學用這樣一種方法:編號處理習題法。把做過的習題都編上號,依次區分哪些是輕松解出的,哪些是花較多時間分析得出的,哪些是請教同學或老師才會做的,比較它們解題的方法和思維方式的異同點,如果做不到舉一反三,那就來個舉三得一,即找一些接近或相似的習題三道,總結出解這種類型習題的一種方法,這樣就可用這一種方法解決其它所有的同類問題。 (4)學習方法的完善和思維習慣的改良 “學習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要想學會學習,不僅要向別人學習好的學習方法,還要善于總結自己的學習方法。學習理科,要獨立思考,深入剖析題目。剖析題目,要找到相同點和不同點。這道題用的方法是什么,這種方法適合于哪類題。如果能如此類比,融會貫通。不但可以記住具體的解題方法,也能提高靈活運用的能力。理科解題是一種創造,但它是有稽可考的創造。方法應用的熟練與否,就是在日積月累中練就的功夫。對于有些題目,或許你有思路,但進行不到底,這樣,怎樣走到正確思路上來就是題目的價值,或許你沒有思路,這樣,解題的突破口就是題目的價值。你還可以打開記憶庫,搜索一下解題的方法自己有沒有印象,甚至想想正確的思路是由哪些條件引發的,自己為什么沒找齊這些條件。總之,最終都可以歸結為知識儲備的問題。儲備越豐富,思路就越暢通。 這些思考其實人人都在做。不同的是,有人領悟的深,他把題目的解答分解為實質的方法,然后補充到記憶中去?!皩嵸|”是可以應用在任何場合的。有些人沒有深入思考,他得到的只是一種印象。遇到相似的題目會做,一變化就不會了。不善于思考時,翻幾本書都沒有明顯的作用,善于思考時,一本書的內容都讓你感到充實。為了把剖析題目的成果銘刻于心,還需把遇到的新情況記錄下來,后面寫上相似的例子加以比較。這樣知識前后呼應,舉一反三,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這樣思考成為一種習慣,就會覺得日積月累自然水到渠成,這大概是高考狀元們并不怎么介紹思考過程,而是立足于勤奮的原因吧。 (5)理科的有效學習方法只有3個:一背,二算,三擴大 背:背那些說多不多說少不少的公式 算:不停歇的做那些典型題,練習題. 擴大:擴大知識面,不要只局限在校內的課本,也多看看課外的補習班的題(例如所謂的尖子班的競賽題) (6)平和心態 一是以積極的、友好的心態與同學和老師相處,將精力消耗降低到最小的限度;二是以積極的心態追求學習的過程,以平和的心態看待結果,以享受的心態體驗學習的樂趣。 (一)抓好預習環節 預習,即課前的自學。指在教師講課之前,自己先獨立地閱讀新課內容。初步理解內容,是上課做好接受新知識的準備過程。有些學生由于沒有預習習慣,對老師一堂課要講的內容一無所知,坐等教師講課。老師講什么就聽什么,老師叫干什么就干什么,顯得呆板被動,缺乏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些學生雖能預習,但看起書來似走馬觀花,不動腦、不分析。這種預習一點也達不到效果。 (二)注重聽課環節 學生的大部分時間是在課堂中度過的。因此,聽課是學生接受教師指導,掌握知識,發展智力的中心環節。是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是保證高效率學習的關鍵。聽課時,有的學生全神貫注,專心聽講;有的分心走神,萎靡不振,打瞌睡。有的像錄音機,全聽全錄;有的邊聽邊記,基本上能把教師講的內容都記下來;有的以聽為主,邊聽邊思考,有了問題記下來;有的干脆不記,只顧聽講;有的邊聽邊劃邊思考。思考時,有的思考當堂內容,有的思考與本課相關的知識體系,有的思考教師的思路,有的拿自己的思路與教師的思路比較。 那么,怎樣才能達到聽好課的目的呢?總的要求是要抓住各學科的不同特點,帶著問題聽,聽清內容,記住要點,抓住關鍵,著重聽老師的講課方法與思路,釋疑的過程與結論。 (三)緊抓復習環節 復習是對前面已學過的知識進行系統再加工,并根據學習情況對學習進行適當調整,為下一階段的學習做好準備。因此,每上完一節課,每學完一篇課文,一個單元,一冊書都要及時復習。若復習適時恰當,知識遺忘就少。早在1885年,德國的心理學家艾濱浩斯,通過實驗發現剛記住的材料,一小時后只能保持44%;一天后能記住33%;兩天后留下的只有28%;六天后為25%。所有的人,學習的知識都會發生先快后慢的遺忘過程。一些記性好的學生是因為能經常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次上進行復習,做到“每天有復習,每周有小結,每章有總結”,從而形成了驚人的記憶力。因此,很多學生對所學知識記不住,并不是腦子笨,而是不善于復習,或復習功夫不深。 (四)獨立完成作業環節 獨立完成作業是深化知識,鞏固知識,檢查學習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復習與應用相結合的主要形式。然而,有些學生沒有真正利用好這個環節。他們一下課就搶著做作業,作業一完,萬事大吉。更有些學生課上根本沒聽懂,下課后也不問,作業抄襲后向老師交差完事。 (五)認真記好課堂筆記 記筆記是為了學,為了懂,為了用。記筆記的原則是以聽為主,以記為輔。簡練明白,提綱挈領,詳略得當。難點不放過,疑點有標記。不亂,不混,條理明。對聯想、發現的問題,要及時記。筆記要留有空白處,便于復習時補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