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在美容院的里,一個美容師柔柔地問:“我現在很想讀讀書,你說我讀什么好?” 我問:“關鍵是,你為什么想讀書?” 她非常仔細地想,沉吟著回答:不為了換工作,也不為了升職,我就是覺得現在這社會上不讀書就會脫離時代,顧客之間說得一些話題我聽都聽不懂。我覺得這樣不行,所以有點想讀書。 我興奮地立時睜開了眼睛。沒想到,在這里居然碰上了目的如此純潔的讀書人。 讀書的人通常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人的目的是要從中獲取知識與信息的;另一些人讀書的目的卻像看電視劇,只純粹為了快樂。 《聊齋志異·考城隍》里的一幅對聯實在是讓我拍案驚嘆:“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世人關注的只是人們做善還是作惡的表象,估計也只有判官城隍們才知道人們做善、做惡時的真實動機。就像讀書。在我看來,這位連高中都沒讀的小美容師,有著比很多職業讀書人更純潔的讀書心。 上大一的時候,學校圖書館還沒能實現開架借閱,更沒有現代化的計算機檢閱系統,那時候要借書都得去一層層抽屜里一摞一摞的厚厚卡片,再填單子請人幫忙去庫里翻查。 第一次走進大學的讀書館,看著那么多抽屜,我的頭都有些暈了,只覺得什么書想看,卻不知道從何看起。忽然間,少年人的玩心大作,決定把索書號的從A到Z按順序借個遍。 我真的這么做了,從A、B類的哲學宗教、E類的軍事F類的經濟再到H類的外語J類的藝術K類的歷史地理 我拿起書來強忍住笑,小心翼翼地報上自己的專業。老師眼鏡片后的眼睛更困惑了,咕噥一句:那你看這個書干什么? 我還是笑,心里回答:雖然與專業無關,可是看看這些知識也很有意思。 那四年成了看書的黃金時代,只覺得眼前打開了一片天地。 當時看每一本書的時候都沒有明顯的感覺,可是幾年后回頭看,卻發現就在那幾年間,心也跟著這么多五花八門的書一起博大起來。 讀雜書的十多年后再回過頭來看,卻又發現,原來從當年那些閑書、雜書中獲取的知識,這些年來也已有許多用于了實際的工作中,換句話,居然也有些知識已經兌現成了實際的物質收益。 如今,每每碰到需要使用當年那些雜類知識時便有些心驚,原來人生真的很難預料,誰又能想到,十多年前不為了任何實際利益而學習到的指示,卻恰恰在十多年后成了生存與發展的必須儲備? 當時,誰想得到? 如今讀的這些閑書將來有沒有用?誰又能料得到? 難怪老話常說“藝不壓身”。原來,即使不為了任何功利目的而讀的書、而學的知識,也是可以實現其功利價值的。如果用《考城隍》里的標準來衡量,這算不算得上“無心讀書”? 蒲松齡說“無心為善,應予重賞”,也許,一次次用那些知識轉化成物質財富的機會,就是命運對當年“無心”讀書的重賞。 但是,真正的重賞也許還不是那些轉化而成的物質財富。當年,在那些個春日的下午、秋日的黃昏、初夏的清晨、隆冬的深夜里,一次次從書籍的各種知識中獲得的樂趣,是最大的賞賜。 誰說樂趣只能從游戲、電視劇、暢銷小說里獲得?當一本本雜書打開一個個以前不曾涉獵的天地時,那從震驚、惶恐到再到獲取知識時的沉迷以及之后心靈的充實,這本身,就是最大的樂趣,最大的收益,也是命運最大的賞賜。 評: 很妙: 不分對象,沒有功利,目的純潔 博覽群書,享受其中打開的每一片天地 收獲心靈的充實,寬廣的心胸,無盡的視野 不自覺的,自己變得高大起來 唯一不曾料到的是上天給與更豐厚的恩賜:美好的未來與幸福 江逐浪 上大學時做了什么?無心讀書 她自己無意之中打下了一個堅實的基礎 一個成功的人生,應該有這樣的前提 她有一顆敏感的心 一個美容師的話引起她內心的共鳴 生活里的真善美與她的心一直聯系 從江逐浪的身上,我看到的是中國人的傳統之光 |
|
來自: 動力實體能 > 《劉立恒碩士(道與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