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回顧:公元前207年,劉邦大軍率先進入關中,秦王子嬰向他投降,秦朝滅亡。 按照先前諸侯間的約定,劉邦就此擁有了在關中稱王的資格,但項羽不僅設下鴻門宴,險些殺掉劉邦,接著又封劉邦為漢王,轄巴、蜀、漢中等地,背棄了原來的約定。 劉邦怒不可遏,但在蕭何的極力勸說下,決定接受漢王之位,并任命蕭何為丞相。 在我國五千多年的歷史中,有很多令人敬佩的歷史人物,如在安史之亂中,挽救大唐江山于既倒的汾陽王郭子儀;元末亂世中,拯救萬民于苦海的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 不過,有一位戰神級的人物,悅史君也要鄭重推薦一下:西漢楚王、大將軍韓信。 一句“韓信將兵,多多益善”,就把他的形象躍然紙上,但他的成功的經歷,卻非常之心酸。 失意者韓信 公元前206年四月,劉邦領兵進入漢中,并聽從張良的計謀,燒毀棧道,故意做樣子給項羽看,本大王再也不出來了。 一路上,有不少來自其他諸侯軍中的兵將,自愿投奔到劉邦麾下,韓信就是其中之一。 韓信雖然出身貧寒,但他有勇有謀,胸懷大志,一心想闖出一方天地。 韓信先投靠了項梁,項梁死后,又成了項羽手下的一名郎中,他多次給項羽獻計,但項羽根本就不予理睬。 于是,韓信借著各路諸侯歸國之際,轉投劉邦,但劉邦也沒有重用韓信,只讓他做了個管理倉庫的小吏。 韓信很失望,不過他發現,丞相蕭何雖然身份尊貴,但他并不是高高在上,很容易接近。 韓信便抓住機會多次跟蕭何交談,蕭何非常賞識他,認為韓信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把他舉薦給了劉邦,但劉邦只是點點頭,始終沒有重用韓信。 蕭何跑了 當時,劉邦一路從繁華的關中,來到比較偏僻的巴蜀地區,不少漢軍將士覺得沒什么前途,而且思念家鄉,就偷偷開溜了。 兩個多月過去了,韓信覺得有蕭何等人的舉薦,劉邦都不重用自己,一氣之下也離開了漢營。 蕭何得知韓信逃走的消息后,馬上放下還沒處理完的公務,來不及向劉邦打報告,就趕緊騎上馬去追趕韓信。 劉邦本來就發愁總有人離開漢營,突然,一個軍吏匆匆趕到他面前,上氣不接下氣地說道:“蕭丞相也跑了!” 劉邦一聽火冒三丈,他一直特別倚重蕭何,蕭何這一走,他徹底慌了,立即派人四下去尋找蕭何。 可兩天過去了,并沒有任何蕭何的消息,劉邦坐立不安,不知如何是好。 蕭何月下追韓信 蕭何沒有心思考慮劉邦,他快馬加鞭,只想著早點追上韓信,但一路問一路追,天黑了,月亮都出來了,還是沒看到韓信的影子。 蕭何想下馬休息一下,突然發現不遠處有個人,正牽著馬在河邊徘徊。 蕭何仔細一看,那人正是韓信,便繼續上馬去追,嘴里大呼:“韓將軍!韓將軍留步!” 但韓信并沒有理會蕭何。 蕭何很快趕到韓信面前,氣喘吁吁地下了馬,再次對韓信說道:“韓將軍,咱們也算相識一場,你怎么不聲不響地就走了?” 韓信仍然默不作聲。 這時,滕公夏侯嬰也趕到了,他曾經刀下留人,是韓信的救命恩人。 蕭何跟夏侯嬰一起說道:“如果這次漢王再不聽我們的勸告,那我們三個人一起離開漢營,可否?” 韓信想了想,覺得也沒有其他更好的辦法和去處,就跟著蕭何、夏侯嬰二人回到漢營。 一段有份量的對話 蕭何讓韓信、夏侯嬰先各回營帳休息,他卻連衣服都沒換,稍微整理了一下,就趕去見劉邦。 劉邦見了蕭何又怒又喜,蕭何則有心成就韓信,兩人展開了一段非常有份量的對話。 劉邦繃著個臉,氣沖沖地對蕭何說道:“若亡,何也?” 蕭何知道劉邦誤會了,以為他要逃跑,就趕緊行了個大禮:“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 劉邦這才知道蕭何沒跑,但他對蕭何追的那個人,一下來了興趣:“若所追者誰何?” 蕭何要得就是這個效果,于是坦然答道:“韓信也。” 劉邦一聽是默默無聞的韓信,氣不打一處來,再次開罵:
劉邦認為這些日子已經跑了10多個將軍,蕭何沒有追他們而是說追韓信,肯定是在騙他。 蕭何也不著急,而是非常淡定地說道:
蕭何的這段話就有厲害了,那些將軍都很容易就得到了,但韓信卻是當今數一數二的人才,如果大王就呆在漢中了,不用韓信也沒關系,可如果大王想爭奪天下,沒有韓信是不可能的,大王要慎重決斷啊! 劉邦已經琢磨了一段時間了,聽了蕭何的話,暗自嘆了口氣,說道:
劉邦明確表態,就是想往東打出去。蕭何趁機進一步說話:
蕭何建議劉邦重用韓信,不然韓信還是要走的。劉邦想了想,憋出一句話:“吾為公以為將。” 劉邦還是對韓信沒信心,看蕭何面子才讓韓信當將軍。蕭何正色道:“雖為將,信必不留。” 蕭何認為韓信不會滿足于做一個將軍,劉邦看了蕭何很久,才下定決心:“以為大將。” 劉邦要任用韓信當大將軍,蕭何一下子高興起來:“幸甚。” 拜大將軍 劉邦見蕭何同意了,馬上就想讓蕭何召韓信過來,拜他為大將軍。 蕭何沒有答應,又說了一番話:
蕭何真是考慮地周到,他認為劉邦太隨便了,如果要拜韓信為大將軍,就得鄭重其事,儀式感要足。 都到這一步了,劉邦也沒多說,就答應蕭何的主張。 漢軍上下聽說劉邦要拜大將軍,都以為有一個特別牛的人要來,奔走呼告。 幾天后,蕭何筑好了拜將壇,又和劉邦選了個好日子,就讓劉邦帶領文武百官,來到壇前,蕭何親手將符印斧鉞交給劉邦。 壇下將士都翹首以盼,想看看這位大將軍究竟是何方神圣。 吉時一到,劉邦向蕭何示意,蕭何立即代宣王命,高聲喊道:“謹請大將軍登壇行禮!” 韓信這才全副武裝,從容步上將壇。 漢軍將士們一看是韓信,都震驚了,這分明就是個普通人啊! 但大家看到漢王劉邦、丞相蕭何對韓信都是那么地畢恭畢敬,也不敢多說話,但背地里議論紛紛。 韓信的“隆中對” 拜將儀式結束后,劉邦請韓信到大營里小坐,兩人開始了第一次認認真真地談話。 劉邦問道:“丞相數言將軍,將軍何以教寡人計策?” 韓信對劉邦的問題早已成竹在胸,他先行了一個大禮,然后反問了劉邦一句:“今東向爭權天下,豈非項王邪?” 韓信挑明了劉邦的對手就是項羽,劉邦也不遮掩:“然。” 韓信接著又問了一句:“大王自料勇悍仁彊孰與項王?” 劉邦很長時間沒有說話,因為兩人實力懸殊太大:“不如也。” 劉邦不是一個自欺欺人之輩,承認自己處境不太好。 韓信再次下拜,然后開始說自己思慮已久的想法:
韓信的記憶是真好,他說項羽是匹夫之勇、婦人之仁,而且背信棄義,殘暴無理,表面上有天下,實際上已經失去民心。如果劉邦能夠反其道而行,就已經成功了。韓信還說,項羽分封在關中的三個王,都是原來秦朝的將領,本身就不得人心,劉邦之前與那里的百姓約法三章,更何況還有諸侯間的成約,是有民意基礎的,現在要東進的話,三秦地區很快就可以平定了。 劉邦聽了韓信的話,高興地不得了,后悔任用韓信太晚,就按韓信的謀劃,積極部署東進的準備。 漢王速定三秦 公元前206年八月,劉邦率軍悄悄離開漢中,按照韓信、張良等人所獻的“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之計,揮師東進,重返關中。 蕭何則留在漢中,負責征收巴蜀地區的賦稅,保障軍糧供給。 漢軍中很多人早就想出蜀,個個奮勇爭先,雍王章邯很快就被劉邦打敗,落荒而逃。 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Yì]見勢不妙,率領部眾投降了劉邦,三秦之地不到一個月便被漢軍占據。 這時,齊、趙諸侯也發生叛亂,項羽率軍前往平亂,但他聽說劉邦已經出蜀平定關中,立即派人前去阻擋劉邦。 劉邦很害怕,張良又出一計,先偽作韓王書給項羽,說劉邦只想得到關中,不會再繼續用兵。接著又偽作齊王、梁王書給項羽,說齊王準備和梁王一起滅掉楚國。 項羽果然中計,不再擔心劉邦,放心地率領大軍去攻打齊國。 劉邦派人把蕭何接到關中,他們君臣齊心,一起為下一步地行動做準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