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血——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能量 我們都知道,汽車只有加油燃燒產生能量,才能給載著我們駛向目的地;電燈只有給予適當的電能,才能正常發光使用。這個世界幾乎所有在動的事物都要有動力源,而這個動力源就是能量。人體也不例外。 人體的生命活動也需要能量,那么這個能量是什么呢?人體又到底怎樣才能健康呢? 祖國醫學認為:氣血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人體生命活動的能量就是氣血。全身各組織器官只有得到氣血的溫養和濡潤才能完成正常的生理功能。一個人健康的標準就是氣血充足。 供血不足 百病叢生 人體的臟器就如同人一樣,吃得飽了,補充足了能量,干起活來才有勁。而氣血就是臟器的“飯”。可由于氣是無形的,大多數人都不清楚“無形之氣”的重要性,只知道臟器要吃飽“有形之血”這個“飯”。 當體內的各種臟器每天都能吃上滿滿一大碗干飯時,干勁就十足,工作就干得好。而當人體的氣血不足,也就是給臟器減了飯量,雖然它們都還在運轉,但因為沒吃飽,就容易疲勞,無力,抵抗力下降,就出現了人們常說的“亞健康”狀態。時間一長,各臟器由于氣血不足,各種疾病都會惹上身來。 心臟沒吃飽(供血不足)就會心慌、氣短、胸悶,這時,特別想休息,就出現了間歇,心跳的次數就會越來越慢,心就開始痛。這是在提醒你,它餓了、累了,你沒管它,或者只是給它吃了一些擴血管的藥物,可根本原因并沒有改善。當缺血癥狀進一步加重,血管不能充盈,就會造成閉塞,心梗,最后危及生命。 大腦沒吃飽,供氧不足,輕者頭暈、記憶力下降,重者因遠端末梢的血管得不到充足的血液而干癟、閉塞,繼而出現腦缺血、腦梗塞,時間一長,腦子開始變“瘦”,腦萎縮、老年癡呆癥也開始發生。 肝臟吃不飽,這個“人體化工廠”的工作量就開始萎縮,以前吃一斤肉,它都能轉化成人體所需要的能量,而這時沒勁干了,一斤的肉,它只能轉化7兩,余下3兩只好以脂肪的形式棄置在肝臟里,形成脂肪肝;或者堆積在血管里形成高血脂。 腎臟也是一樣,沒吃飽,它擔負的排毒工作就不能保質保量地完成,如此,身體內的各種毒肯定就不能及時排到體外,就容易引起尿酸、尿素過高。 胰腺也是一樣,吃飽了就能奉獻給人體充足的胰島素,沒吃飽時,糖不能被正常代謝,多余的糖就存留在血管里,血糖自然增高了。 所以,血液對我們的生命很重要,稱之為“命脈”。供血不足則百病叢生,如果失血過多就會危及生命! 血的重要性是無庸置疑。然而,同為人體根本能量的“無形之氣”比肉眼可見的“有形之血”更重要;且氣血同根,相輔相成,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氣血主要功能 中醫認為:“血屬陰,有形之物,主靜,主濡之”,與之相對應的是“氣屬陽,無形之物,主動,主煦之”。血與氣在屬性和生理功能上雖有區別,但同為人體的根本能量,均是構成機體和維持機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的物質。血是在脈管中運行的紅色而粘稠的液態樣物質,能夠機體組織細胞供給營養和氧氣;而氣是不斷運動著的具有很強活力的精微物質,它由先天之精華、水谷之精氣和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氣所組成。氣的主要功能是:推動、溫煦、防御、固攝和氣化,即具有推動血液、津液的生成與運行,推動臟腑組織的各種生理活動的作用。 氣與血關系 氣血都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和腎中精氣,在生成、輸布(運行)等方面關系密切,故曰:“氣中有血,血中有氣,氣與血不可須臾相離,乃陰陽互根,自然之理也”(《難經本義》)。“人之一身,皆氣血之所循行,氣非血不和,血非氣不運,這種氣與血關系可概括為“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 (一)氣對血的作用:氣為血之帥 氣對血的作用,是氣為血之帥,氣為血帥包含著三方面的意義:氣能生血,氣能行血,氣能攝血。 1.氣能生血:氣能生血是指氣的運動變化是血液生成的動力。氣的運動變化能力旺盛,則臟腑的功能活動旺盛,化生血液的功能亦強。 ?? 生成過程:飲食物→水谷精微→營氣和津液 → 血液。 2.氣能行血:氣能行血指氣的推動作用是血液循行的動力。氣一方面可以直接推動血行,如宗氣,另一方面又可促進臟腑的功能活動,通過臟腑的功能活動推動血液運行。總之,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氣機逆亂,血行也隨氣的升降出入異常而逆亂。血行失常,以調氣為上,調血次之。 3.氣能攝血:氣能攝血即氣對血的統攝作用。氣的固攝作用使血液正常循行于脈管之中而不逸于脈外。氣不攝血則可見出血之候,故治療時,必須用補氣攝血之法,方能達到止血的目的。 (二)、血為氣之母 “血為氣之母”,是指血是氣的載體,并給氣以充分的營養。血液具有運載水谷之精氣、自然之清氣的功能,故血載氣。臟腑經絡之氣的生成以及維持其經常充足和調和,除與先天之氣有關外,主要依賴于后天之氣的不斷充養,而后天之氣流布于臟腑經絡,主要靠血液的運輸作用,當血液大量喪失時,常常引起氣脫,故臨床治療大出血的氣隨血脫證時,須用益氣固脫來急救,同時還需配合止血補血的方法。 氣比血更重要 綜上所述,氣為陽,血為陰,彼此之間存在著相互依存、相互資生、相互為用、相互制約的關系,但在二者對立統一的關系中,氣起著主導作用,“陽予之正,陰為之主”(《素問?陰陽離合論》)。這一特性,無論在生理功能,還是病理變化中均能體現出來,所以在氣血同病辨證論治醫療實踐中,應重視氣對血的作用,以氣為主,以治氣為基本原則。在采用氣血雙調方法時,應予以調氣,或調氣在先,或調氣為重。蓋 “有形之血不能自生,生于無形之氣故也”。“有形之血,恐不能遽(ju 巨)生,而無形之氣,必且至盡數,此所以不先補血而先補氣也。” 氣血充足? 健康長壽 “掌握人體生殺大權的是氣血”——暢銷書《不生病的智慧》馬悅凌 由此可見,氣和血相輔相成,相互轉化,血的化生和運行要依靠充足的氣,因此氣血能量又以“氣”為主。這個“氣”中醫分為元氣、宗氣、營氣、衛氣以及臟腑之氣,總的說來就是人體的真氣。真氣不足則血虧,而真氣充足則可使血液循環暢通并化生精血。我們在補血的同時,更應該補氣;氣血得到調和人體就健康。 人體氣血能量充足,運行通暢,則能滋養臟腑,安定情緒,活動關節, 潤澤毛發皮膚。氣血損傷,不能營養全身,就可以衰老征象。我國元代醫家朱丹溪說:“人生至六十,七十之后,精血俱耗;此及五十,疾病蜂起,氣耗血竭。”說明中年以后,氣血不足,臟腑間功能失調,不僅多病,亦易衰老。 可以說,氣血兩虛是衰老的本質;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能量——氣血充足,生命才能健康長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