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大學歷史系教授李民提出,商代的都城制度和后來的都城制度不一樣,夏商時期的都城制度通常是兩個都城,這因為當時國力比較薄弱,不能用一個都城來統治大面積的地方,因此殷墟和朝歌應該就是兩個都城的關系。 他的這一論點很多歷史專家并不贊同。一時間,有關商朝遷都的問題引起了史學界的爭論,先后出現了“前八后五”、“前八后七”、和“前八后八”,三種不同說法。 安陽 殷墟 商代成湯以前為部落,稱商侯殷侯,成湯以往十四世,八遷其邑,稱為“前八”。分別遷往河南省偃師市、安陽西北漳水流域、河南陜縣硤石鎮、河南商丘、河南內黃縣、安陽市西北、河南商丘、山東省曹縣。 商族遷都圖 對于以上八次遷都,史學界普遍認同。公元前1600年,湯王滅夏,建立商朝。之后,都城又經歷了數次變遷,史學界開始出現了分歧。 成湯建國后,《史記》記載為五次遷都;郭沫若將其定為八次遷都,最后的都城在朝歌;上海復旦大學明教授譚其鑲贊成七次遷都,認為朝歌與殷墟很近,應屬一個地方。 通過查閱史料,《史記》所記載的“前八后五”說顯然與歷史不符,現在所爭論的是商朝建立后其都城是七遷還是八遷。焦點無疑是謎一般的朝歌城。 對于前七次遷都,郭沫若與譚其襄的觀點基本是一致:一,商湯居亳(鄭州);二,仲丁遷囂(鄭州);三,河亶甲居相(內黃亳城鎮,另有安陽一說);四,祖乙遷邢(郭沫若主張溫縣,譚其驤主張邢臺);五,祖庚居庇(山東鄆城);六,南庚都奄(山東曲阜);七:盤庚遷殷(安陽)。 商族早期都城 商丘 對于第八次頗具爭議的遷都朝歌,著名歷史學家、原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郭沫若在他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中,肯定了帝乙徙沬為商代的第八次遷都,朝歌是殷商的最后都城;著名歷史教育家、北京師范大學教授白壽彝在其出版的《中國通史》中寫道:“商朝的最后兩代國君都屬于河南淇縣”;《中國通史簡編》作者范文瀾、《中國歷史綱要》作者翦伯贊等一些歷史學者也都明確表示支持郭沫若的八遷朝歌說,認為“紂都朝歌”、“周滅商在朝歌”的觀點才是正確的。 后人想象的朝歌城 朝歌最早稱沬邑,遷都后改為朝歌,因為在太行山淇縣境內有個中心點叫朝歌山。那么,晚商為何要把國都從安陽殷墟遷到沬邑呢?一種原因來自殷墟的水患,第二是為了方便軍事指揮。從帝乙開始,東方一些部落開始起來向商朝的領土擴張,為了保持商朝的領土完整開始連年討伐東夷。 朝歌 摘星臺 贊成七次遷都說的上海復旦大學教授譚其驤,他認為歷史上安陽和淇縣應該劃定為一個地方。其實兩地關系確實密切。清朝時期淇縣歸衛輝府管轄,到民國以后劃為彰德府管轄,一直到解放后,淇縣屬于安陽地區。 安陽 殷墟宮廟遺址大門 不論,朝歌和殷墟到底屬不屬于一個大的區域,但是,當年的朝歌城里確實熱鬧非凡,紂王和他的臣民也生活在這里,即使到了周王伐紂,這位末代皇帝并沒有回到殷墟,僅從這一點看來,朝歌有著王都的象征。 淇縣 紂王墓 朝歌,在歷史上的地位非同小可。那里有夏商周斷代工程的根,武王伐紂、周起商滅就都發生在那里。不僅如此,它還蘊含著豐富的姓氏文化之根,使得我們中華民族從百家姓到千家姓。在全國有61個姓氏,或源于朝歌,或同朝歌有著深厚的文化歷史淵源。而殷墟與朝歌、安陽與淇縣更是從古至今都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還需要我們進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