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原本來自所謂的“蕃曲”、“胡樂”,首先在民間流傳,被稱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調”。 隨著元滅宋入駐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臨安(今杭州)為中心的南北廣袤地區流傳開來。 元曲有嚴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數、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 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時期。一般來說,元雜劇和散曲合稱為元曲,兩者都采用北曲為演唱形式。散曲是元代文學主體。不過,元雜劇的成就和影響遠遠超過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單指雜劇,元曲也即“元代戲曲”。 元曲四大家: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白樸。 元曲三要素:唱(唱詞),科(動作),白(對白) 關漢卿,賈仲明《錄鬼簿》吊詞稱他為“驅梨園領袖,總編修師首,捻雜劇班頭”,可見他在元代劇壇上的地位。其中《竇娥冤》、《救風塵》、《望江亭》、《拜月亭》、《魯齋郎》、《單刀會》、《調風月》等,是他的代表作。 馬致遠,字“千里”,晚年號“東籬”,以示效陶淵明之志。代表作《漢宮秋》。 鄭光祖,他是元代著名的雜劇家和散曲家,所作雜劇在當時“名聞天下,聲振閨閣”。代表作《倩女離魂》。 白樸,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樸,字太素,號蘭谷。漢族,終身未仕。元代著名的文學家、雜劇家,元曲四大家之一。 代表作《墻頭馬上》。 元曲的宮調各具聲情,音樂韻律皆可從其宮調中顯現,元人芝庵〔唱論〕:大凡聲音各應于律呂。分做作六呂十一調,共計十七宮調。如下: 仙呂宮唱:〔清新綿邈〕 南呂宮唱:〔感嘆傷悲〕 中呂宮唱:〔高下閃賺〕 黃鐘宮唱:〔富貴纏綿〕 正宮唱:〔惆悵雄壯〕 道宮唱:〔飄逸清幽〕 大石唱:〔風流蘊藉〕 小石唱:〔綺麗嫵媚〕 高平唱:〔條暢晃漾〕 般射唱:〔拾綴坑嶄〕 歇指唱:〔急并虛歇〕 商角唱:〔悲傷宛轉〕 雙調唱:〔健捷激裊〕 商調唱:〔凄愴怨慕〕 角調唱:〔嗚咽悠揚〕 宮調唱:〔典雅沉重〕 越調唱:〔陶寫冷笑〕 元曲四大悲劇 《竇娥冤》關漢卿 《梧桐雨》白樸 《漢宮秋》馬致遠 《趙氏孤兒》紀君祥 元曲四大愛情劇 《拜月亭》關漢卿 《西廂記》王實甫 《墻頭馬上》白樸 《倩女離魂》鄭光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