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占君 虎峻瑞 李永寧 馬志偉 2 診斷 在診斷MFF上,除有踝部損傷的腫、痛、功能障礙外,還有小腿前、外側腫脹,脛腓骨間縱向全程壓痛,尤以腓骨頸處壓痛最為明顯。在腓骨外側向內推壓腓骨時,腓骨頸附近有明顯間接壓痛,是診斷本病的重要依據之一。X線片關鍵是判斷下脛腓分離與否,毛賓堯[2]認為在正常情況下,踝關節前后位X光片上下脛腓聯合僅有0.13-1.8mm間隙,此寬度在3-5mm以上時,表示下脛腓聯合分離。Geissle認為在正位X線片上下脛腓間隙大于5mm或脛腓重疊小于10mm,或在踝穴位X線片上它們均小于1mm,即表示存在下脛腓聯合的分離。叢銳[3]等認為要判斷下脛腓分離需有以下幾點:(1)腓骨與脛骨前結節的重疊陰影小于腓骨寬度1/3;(2)下脛腓骨聯合間隙大于3mm;(3)踝關節內踝與距骨間隙大于3mm。下脛腓關節分離后,踝穴加寬,可導致距骨外移,向外傾斜,踝關節完整性破壞,影響脛距負重面,可使踝關節迅速出現退行性變。因此,踝穴的穩定,依賴于下脛腓韌帶聯合保持其完整性。關于腓骨骨折移位的判斷,張進建議行小腿內旋15°-25°的正位X線片,使踝軸線與X底片平行。 3 治療康復 3.1 手術要點 多數醫者主張手術治療MFF時固定下脛腓聯合,可使用AO組織推薦的“位置固定螺釘”(Positioning screw),即用1-2枚直徑3.5mm皮質骨螺釘在下脛腓聯合近側,水平方向向上、向前約成45°角,由后外向前內固定下脛腓聯合,螺釘不穿透對側脛骨皮質(即穿過3層皮質)。此螺釘的主要作用是維持下脛腓的正常解剖關系。宋興建建議在此過程中將踝關節背伸5~10°范圍內擰入皮質螺釘,由于矩骨前寬后窄,為防止踝穴變窄,影響其活動,這樣才符合踝關節生物力學要求。 對于腓骨骨折,一般認為若骨折部位在腓骨頸,骨折往往無短縮、移位,且在顯露過程中容易損傷腓總神經,故一般不行手術處理;若骨折部位在腓骨中上1/4且有短縮,應首先恢復其長度。 3.2 預后及康復 陳文輝的13例病例均在骨折愈合穩固后折除內固定,平均時間約半年,未發現斷釘,但周圍有骨質硬化及釘松動現象,表明有應力存在。因此認為骨折愈合后應盡早去除內固定。鄧昌也對2例未取下脛腓固定物而開始負重行走的MFF病人隨訪后未發現不良后果,行走后隨訪所拍攝的X線片發現下脛腓固定螺釘周圍出現“釘痕”,表明僅穿透3層皮質骨的螺釘負重行走后會逐漸開始松動,因而不會影響踝關節活動時所需的脛腓骨之間的相互運動,可在骨折愈合后與內踝固定物一并取出。也有報道使用可吸收螺釘固定下脛腓聯合的成功例子。 4 結語 認識并治療MFF骨折,首先應熟悉MFF骨折的損傷機制;分清MFF骨折與其他踝部骨折的不同所在;正確選擇固定方法,恢復下脛腓聯合正常關系,有效保護距骨在踝穴內的生理位置是其關鍵概念。 參考文獻 [1]王亦璁.骨與關節損傷[M].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1106-1107. [2]毛賓堯.足外科.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2.125-135. [3]叢銳,黃耀添,馬平.無骨折移位的下脛腓關節分離.中華骨科雜志,1997,2:146. |
|
來自: Frank_Shaw > 《業務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