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實驗》是美國著名的人格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的代表作之一,米歇爾被稱為“自控力之父”,他在人格的結構和發展以及自我控制等領域的研究頗受推崇,本書也被尊為“自控力養成圣經”。 本書條理清楚、結構明晰,兼具學術性和可讀性,我一口氣讀完還意猶未盡。秉承心理學研究的嚴謹特質,書中很多重要觀點都有實驗依據;一些重要的章句,都用黑體字加以標注,便于讀者把握要點。 作為家長,我從書中認識到“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的科學性,認識到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對以后的成長至關重要;作為教師,我發現很多學生學習上的困難,都跟自身自控力不足、意志力薄弱有相關性;作為個人,我認識到自控力對我階段目標的規劃、健康管理等均有重要意義,至少,看了本書后,我又多增添了一分控制自身體重的決心和多讀多寫的勇氣。 一顆糖預測孩子未來 棉花糖實驗是斯坦福大學米歇爾博士20世紀60年代在斯坦福大學的必應幼兒園對學齡前兒童進行的有關自制力的一系列心理學研究。在這些實驗中,小孩子面臨兩個選擇:一個是他們能立即擁有的獎勵物(比如,1顆棉花糖);另一個選擇是孩子們需要獨自等待長達二十分鐘,但之后能得到更大的獎勵物(比如,2顆棉花糖),這兩項中只能選一項。 根據后期跟蹤發現,生命早期的自控力對以后的成長有相關性,棉花糖實驗預見了孩子們的未來成長狀態:實驗中等待時間越長的孩子,青春期更有競爭力和更好的學習成績,成人后有更高的教育水平和社交能力。實驗證明,延遲滿足、自我控制、意志力、自主性對幸福人生、健康身體等方面影響巨大。 本書作者的其他重要觀點 長久的壓力不利于自我控制;媽媽越強勢,孩子越難等待(過度控制的父母會破壞孩子自控力的發育);過于依戀媽媽的孩子延遲滿足能力弱;“如果—那么”計劃有助于實現自控如何增強自控力;父母為孩子營造一個有信任感的環境,有助于培養孩子的自控力;成功的自控,源于一種“我就是能”的積極信念;對未來充滿期許的人、快樂的人自控力更強;在孩童期間自控力較差的孩子長大后很有可能處于社會底層,健康水平、經濟水平處于低水平,但是犯罪率卻較高;越具攻擊性的孩子,其他同學對他的接納度也越低,評價也越消極;抑郁源于過分考慮未來后果,如何看待我們自己和我們的自控力是很重要的。 如何增強自控力? 書中提到以下一些策略能提高自我控制技巧,進而保護我們免受自身弱點所帶來的痛苦。 1.分心:創造方法讓自己分心,使自己在矛盾中冷靜下來; 2.冷靜聚焦:改變自己在精神層面上呈現刺激的方式; 3.了解自己的動機,發現自己的弱點,克服恐懼,進而加以改變; 4.通過增加心理距離可以實現自控,如孩子將棉花糖推開; 5.關注未來,控制自己的欲望,如想象一個正在接受癌癥化療的老煙民以抵制煙癮; 6.自我疏離:以墻上一只蒼蠅的視角看待一切,冷卻誘惑的熱刺激,重新審視; 7.改善人際關系,通過深呼吸、戰略性地調整自己的想法、思考自己的長期目標等方式讓自己冷靜、放松下來,因為敏感的心更容易受傷害; 8.管理負面情緒:高度自控的人都善于運用情緒的力量,“心理免疫系統”保證我們開心地活著,自我感覺良好,不因壞事而自怨自艾; 9.找準目標和方向可以讓我們遠離意志力疲勞; 10想象未來的自己,讓決策更關注結果。“如果我們感覺與未來的自己有更強烈的連續性,我們也可能為了未來的自己犧牲更多當下的快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