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脈交會穴 公關缺照(公孫、內關,列缺、照海),治五臟六腑之病,叫四陰同治。 后生外泣(后溪、申脈,外關、臨泣),治頭面五官及關節之病,叫四陽同治。 “周身三百六十穴統于手足六十六穴,六十六穴又統于八穴”,說明八穴之精義所在,它是特定穴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陰脈-四陰穴》1.公孫穴,本經:足太陰脾經,表里經:足陽明胃經,同名經:手太陰肺經,別通經:手太陽小腸經。絡穴。通沖脈。 主治: ① 胃痛、嘔吐、腹痛、腹瀉、痢疾等胃腸病證。 (胃經所主) ② 心煩、失眠、狂證等神志病證。(別通小腸經) ③ 逆氣里急、氣上沖心(奔豚氣)等沖脈病證。 (氣失肅降,肺經所主) ④ 水腫,黃疸等脾失運化病證。(脾經所主) 因為與小腸經相通,小腸經與心經又相表里, 故治神志病。 2.內關穴,本經:手厥陰心包經,表里經:手少陽三焦經,同名經:足厥陰肝經,別通經:足陽明胃經。絡穴。通陰維脈。 主治:心胸內關謀 ① 心絞痛、精神異常等心臟病、神志病。 (本經所主) ② 頭痛、眼睛充血等五官病。(三焦經所過) ③ 孕吐、月經痛、遺精等生殖病。(肝經所主) ④ 腹瀉、呃逆、暈車、惡心想吐等腸胃病。 (別通胃經) ⑤ 手臂疼痛、胸肋痛、上腹痛等本經所過病。 3.列缺穴,本經:手太陰肺經,表里經:手陽明大腸經,同名經:足太陰脾經,別通經:足太陽膀胱經。絡穴,通任脈。 主治:頭項尋列缺 ①咳嗽、氣喘、呃逆等肺系病證。(本經所主) ②頭痛、下齒痛、項強、口眼歪斜、咽喉腫痛等頭項部疾患。(大腸經所過) ③蕁麻疹。(肺主皮毛) ④水腫。(肺為水之上源,膀胱主水液代謝,氣化) ⑤溺血。(膀胱經所主) 4.照海穴,本經:足少陰腎經,表里經:足太陽膀胱經,同名經:手少陰心經,別通經:手少陽三焦經。通陰蹺脈。 主治: ①癇證、失眠、四肢懈怠,精神憂郁等精神、 神志疾患。(心經所主) ②咽干咽痛、目齒腫痛等五官熱性病證。 (本經所上,膀胱經所過) ③小便頻欠、月經不調、痛經、赤白帶下等泌尿 生殖病證。(本經與膀胱經所主) ④下肢痿痹。(本經所過) 三焦,原氣之別使,主要是指陽氣。上述病癥, 與人的陽氣衰弱有很大關系。 《四陽脈》5.后溪穴,本經:手太陽小腸經,表里經:手少陰心經,同名經:足太陽膀胱經,別通經:足太陰脾經。通督脈。 【主治】 ①頭項強痛、腰背痛、手指及肘臂攣痛、耳聾, 目赤等病證。(本經所過) ②癲狂、癔病、精神病、神經衰弱。 (表里經心經所主) ③小便赤澀,流感,瘧疾。(同名經膀胱經所主) ④黃疸。(別通經脾經所主化之病) ⑤腰痛、頸椎病(膀胱經,督脈) 6.申脈穴,本經:足太陽膀胱經,表里經:足少陰腎經,同名經:手太陽小腸經,別通經:手太陰肺經。通陽蹺脈。 主治: ①頭痛,眩暈、腰腿酸痛。(本經所過)(申脈) ②癲狂癇證、失眠等神志疾患。 (同名經小腸經的表里經心經所主) 7.外關穴,本經:手少陽三焦經,表里經:手厥陰心包經,同名經:足少陽膽經,別通經:足少陰腎經。絡穴。通陽維脈。 主治: ①頭痛、頰痛、牙痛、目赤腫痛、耳鳴、耳聾、 瘰疬等頭面五官疾患。(本經所過) ②熱病、感冒。(本經所過主) ③脅肋痛,上肢痹痛。(本經與同名經膽經所過) ④高血壓。(本經與別通經腎經所主) 8.足臨泣穴,本經:足少陽膽經,表里經:足厥陰肝經,同名經:手少陽三焦經,別通經:手少陰心經。通帶脈。 主治: ① 頭痛,目外眥痛,目眩,眼疾、膽囊炎, 脅肋痛,足跗腫痛。(本經所過) ② 乳癰,月經不調。(表里經肝經所主) ③ 瘧疾,中風偏癱,痹痛不仁,全身串痛。 (膽主一身之氣,三焦散布全身。) 小八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