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樹 同為“花間派”宗主,韋莊的粉絲比溫庭筠少很多。 他這一輩子,先是忙著吃苦,老了又忙著做官,只是順帶著在電光火石的情感激蕩中,躥起了一小串接一小串的煙花。 他是大詩人韋應物四世孫,京兆韋氏,名頭大大,但落到韋莊頭上時,只剩下破落的窮日子,有家世,無靠山,屢試不第,考到了四十二歲還是白衣之身,一氣之下,把名字改為“韋莊”。 但改名沒改運,四十五歲時,他再次入長安趕考,名落孫山不說,還趕上黃巢攻陷長安,他陷入刀兵戰亂,與家人失散,兩年后才從死人堆里鉆開來,逃奔洛陽。 從此他輾轉天下,羈旅漂泊,基本沒有消停過,更可悲的是,走一路驚嚇一路,到處都是烽火狼煙,攻伐殺戳,尸山血海,猶如親歷修羅道場。 即使這樣,一介書生的顛沛流離,也少不了詩書相伴,一路行吟。從趣味上說,他喜歡白居易那樣的清詞麗句,但歷經無數苦難,讓他更崇仰杜甫的“詩史”巨筆。 江雨霏霏江草齊, 六朝如夢鳥空啼。 無情最是臺城柳, 依舊煙籠十里堤。 ——《臺城》 臺城在南京雞鳴山南,東晉到南朝都是皇宮所在地。這詩看著是一筆一畫在寫景,水墨畫般的清麗,再一瞅卻滿是憑吊之意,沉重、郁悶。這就是韋莊詩的“沉郁”特色。 誰謂傷心畫不成, 畫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 老木寒云滿故城。 ——《金陵圖》 這首詩寫得巧妙又精細。老早前,老師經常教我們用這法子,選一個出人意料的角度寫出絕妙的好作文。它同樣是寫金陵,但從畫扯上去,還說“傷心畫不成”。 是呀,一幅靜態的畫面,怎么能畫出“傷心”這樣的內心感觸呢?作者卻偏偏說能,可以畫出來!這“傷心”畫在哪兒呢?就在“老木寒云”之上,滿滿的全落在上面啊! 也可以說是吊古,憑吊六朝舊事,但對應的是現實中的山河破碎,就像從畫中窺破了晚唐無可逃避的結局。 還是這個特點:細致、清麗,然而沉郁。整首詩悶得透不出氣來。 前年相送灞陵春, 今日天涯各避秦。 莫向尊前惜沈醉, 與君俱是異鄉人。 ——《江上別李秀才》 這詩一眼看到底,沒啥不好懂的。這在說,偌大的國土,各自逃命的人,逃著,逃著,竟然又碰一塊兒了! 看來,流落異鄉的,有你,有我,一定還有他! 后來,漂泊路上,韋莊又遇到另一個人,記在《與東吳生相遇》中—— 十年身事各如萍, 白首相逢淚滿纓。 老去不知花有態, 亂來唯覺酒多情。 貧疑陋巷春偏少, 貴想豪家月最明。 且對一尊開口笑, 未衰應見泰階平。 這次一口氣說了十年,頭發都白了,老得都忘了花有多美,只與老酒結成了好伴。十年傷心事,八句話,五十四個字一下全攏齊了,文字洗煉精彩,內容卻沉郁難言。 韋莊這個時期的心態,完整體現在《寓言》中—— 為儒逢世亂,吾道欲何之。 學劍已應晚,歸山今又遲。 故人三載別,明月兩鄉悲。 惆悵滄江上,星星鬢有絲。 ——《寓言》 這首直接寫韋莊身處亂世的愁苦無奈。 韋莊一直有事業心,想憑功名報效國家,免亂世黎民于涂炭,但到頭來但如江上不系之舟,漂零無依,志向、抱負、愿景,都失了方向,而這時想再做拔劍而起的勇士已經來不及,做避世歸隱的名人也太遲,任憑鬢角斑白,只有滿懷的惆悵如江水般流淌。 這個時期,他最重要的創作是《秦婦吟》,此詩長達1666字,為現存唐詩中最長的一首。 詩中,他借從長安逃難出來的“秦婦”之口,說“內庫燒為錦繡灰,天街踏盡公卿骨”,戰亂荼毒,畢現紙端。這詩讓他聲名大噪,被稱“秦婦吟秀才”。 后人將《秦婦吟》和《木蘭辭》、《孔雀東南飛》并稱為“樂府三絕”,但韋莊卻未將此詩編入《浣花集》,并禁止家人后代再讀,以致《秦婦吟》散佚,后于清末在敦煌莫高窟古寫經中發現,才重見天日。 走到如此田地,韋莊一定也認為他這一輩子差不多就這樣了!誰知峰回路轉,命運大喘氣,他竟然在六十歲那年,考中了進士,被授“校書郎”,專為皇帝草詔。 沒兩年,西川節度使王建與東川節度使顧彥輝大打出手,皇帝命韋莊為判官,配合諫議大夫李詢奉使入蜀,給兩個節度使勸架講和,王建把皇帝正兒八經送來的詔書一扔,繼續猛揍顧彥輝,把東川西川的地盤全占了。 同時,他對韋莊的才干非常贊識,非常希望韋莊來四川跟著自己干。 見多識廣的韋莊當然不會貿然答應王建,他回到長安與兄弟韋藹一起編《又玄集》,剛編好,宦官發動宮廷政變囚禁唐昭宗,立太子李裕為帝,這讓韋莊對唐王朝徹底死了心,就跑到四川跟了王建。 王建馬上任命韋莊為掌書記,韋莊開始展現他的政治才能,對內安撫人心,對外既避開藩鎮戰事,又化解朱全忠吞并西蜀的陰謀,在朱全忠逼唐哀帝禪讓皇位,唐朝滅亡。 韋莊率領將領勸王建自立為帝,韋莊也因此晉升左散騎侍,判中書門下事等官,“凡開國制度,號令,刑政,禮樂,皆由莊所定”。整個蜀國的典章制度,都出自韋莊之手。次年,韋莊升為蜀國宰相。 韋莊由逃難書生到開國宰相,完成大翻轉,人生換了副嶄新的模樣,但依舊是詩人肝腸。 作為宰相,他給黎民百姓生息教訓,為一方土地帶來安寧,政績彪炳;作為詩人,他也迎來自己創作上的大豐收。 這個時期的蜀國,集中了大批從中原避難而來的文人,韋莊儼然為蜀國文壇宗主,在蜀國相對安寧的環境中,創造了蜀國詩詞創作的空前繁榮,而韋莊也進入自己詩歌創作的新時期。 人人盡說江南好, 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 畫船聽雨眠。 壚邊人似月, 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還鄉, 還鄉須斷腸。 在晚唐不斷的社會動蕩中,韋莊長期在江南游歷,江南成為他的第二故鄉。讓韋莊刻骨難忘的,不僅是江南美好的自然風光,更是江南百姓閑適安寧的生活。這樣的生活成為陷身戰亂的韋莊最大的向往。 這闕《菩薩蠻》雖然受白居易《憶江南》的影響,但并未局限于對江南美好的單純回憶,結尾句“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直接將對江南的珍念與現實的感遇相呼應。 面對如此美好的江南,詩人不能回鄉,更不敢回鄉,一回鄉便注定“斷腸”,由此可以想見,現實是如何不堪!這樣的結尾,真是神來之筆,也使這闕詞的境界遠高于白居易的《憶江南》。 同樣因為這闕詞,使韋莊與同為花間派大詞人的溫庭筠在創作上有了明顯區別,韋莊詞中的家國情懷,一反溫庭筠纏綿于閨情的兒女情態,境界大開,清新入懷! 春日游, 杏花吹滿頭。 陌上誰家年少, 足風流? 妾擬將身嫁與, 一生休。 縱被無情棄, 不能羞。 ——《思帝鄉》 這一闕就很“花間”了,但清麗、曉暢、深情、果決,都是韋莊的。 而下面這闕詞,卻讓韋莊纏上一樁說不清的公案。 一閉昭陽春又春。 夜寒宮漏永, 夢君恩。 臥思陳事暗銷魂。 羅衣濕, 紅袂有啼痕。 歌吹隔重閽。 繞亭芳草綠, 倚長門。 萬般惆悵向誰論? 凝情立, 宮殿欲黃昏。 ——《小重山》 一看就是在寫宮中閨情,似有欲說還休的惆悵、痛苦和無奈。宋代楊湜在《古今詞話》中說:“(韋)莊有寵人,資質艷麗,兼善詞翰,(王)建聞之,托以教內人為辭,強奪之。莊追念悒怏,作《荷葉杯》《小重山》詞”。 如果這不是謠傳,那就是一個極其傷心的故事了,皇帝王建蠻橫地搶走了韋莊從江南帶出的寵姬,害得韋莊每天伸著脖子悵然遙望皇宮,思念佳人。 后世有人懷疑這個故事的真實性,包括一代詞宗夏承燾先生,也認為此事不靠譜。 因為韋莊入蜀時已經六十五歲,拜相時年過七旬,他不太可能從江南到長安再到四川一直隨身帶一個年輕的寵姬。 另外,韋莊身為蜀國重臣,在蜀國開建和治理上發揮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堪稱王建股肱,王建于情于理,都不會從韋莊手里搶走一個女人。 那么,年愈古稀的韋莊怎么會寫如此深情婉約的閨情呢? 著名作家林語堂晚年時生活無法自理,有一次,他坐在輪椅上被人推送到一家大型百貨公司,看著眼前紙醉金迷的花花世界,他是如此愛戀,卻法染指,突然悲從中來,在百貨公司的大庭上放聲大哭。 這個故事也許能解釋韋莊在古稀之年醉心于閨情寫作的動因。他熱愛人生,熱愛青春和激情,但美好年華都遺失在逃亡路上,步入人生晚境后,他對這些遺失于苦難的美好,有著更為強烈的羨慕和向往,于是,他用自己杰出詩人的才華,將這些羨慕和向往托身于形形色色的女子,借她們的故事,說自己的心事。 武成三年(公元910年)八月,七十五歲的韋莊逝于成都花林坊,謚號“文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