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小譜 汪曾祺(1920-1997) 南方的很多地方把冬菇叫香蕈。長江以北似不產冬菇。 我小時候常隨祖母到觀音庵去。祖母吃長齋,殺生日都在庵中過。素席上總有一道菜:香蕈餃子。香蕈湯一大碗先上桌,素餡餃子油炸至酥脆,傾入湯,嗤啦一聲,香蕈香氣四溢,味殊不惡。這種做法近似口蘑鍋巴,只是口蘑鍋巴的湯是葷湯。香蕈餃子如用葷湯,當更味重,但餃子似宜仍用素餡,取其有蔬筍氣,不壓冬菇香味。 冬菇當以涼水發,方能保持香氣。如以熱水發,味減。 冬菇干制,可以致遠。吃過鮮冬菇的人不多。我在井岡山吃過,大井山上有一個五保戶老媽媽,生產隊特批她砍倒一棵椴樹生冬菇。冬菇源源不絕地生長。房東老鄒隔兩三天就為我們去買半籃。以茶油炒,鮮嫩腴美,不可名狀。或以少許臘肉同炒,更香。鮮菇之外,青菜湯一碗,辣腐乳一小碟。紅米飯三碗,頃刻下肚,意猶未足。 我在昆明住過七年,離開已四十年,不忘昆明的菌子。 雨季一到,諸菌皆出,空氣里一片菌子氣味。無論貧富,都能吃到菌子。 常見的是牛肝菌、青頭菌。牛肝菌菌蓋正面色如牛肝。其特點是背面無菌折,是平的,只有無數小孔,因此菌肉很厚,可切成片,宜于炒食。入口滑細,極鮮,炒牛肝菌要加大量蒜薄片,否則吃了會頭暈。菌香、蒜香撲鼻,直入臟腑。牛肝菌價極廉,青頭菌稍貴。青頭菌菌蓋正面微帶蒼綠色,菌折雪白,燴或炒,宜放鹽,用醬油顏色就不好看了。或以為青頭菌格韻較高,但也有人偏嗜牛肝菌,以其滋味較為強烈濃厚。 最名貴是雞?。雞?名甚奇怪,為什么叫雞?,眾說不一。這東西生長地方也奇怪,生在田野間的白蟻窩上。雞?菌蓋小而菌把粗長,吃的主要便是形似雞大腿的菌把。雞?是菌中之王。味道如何?真難比方。可以說這是植物雞。味正似當年的肥母雞,但雞肉粗而菌肉細膩,且雞肉無此特殊的菌子香氣。昆明甬道街有一家不大的云南館子,制雞?極有名。 菌子里味道最深刻(請恕我用了這樣一個怪字眼)、樣子最難看的,是干巴菌。這東西像一個被踩破的馬蜂窩,顏色如半干牛糞,亂七八糟,當中還夾雜了許多松毛、草莖,擇起來很費事。擇出來也沒有大片,只是螃蟹小腿肉粗細的絲絲。洗凈后,與肥瘦相間的豬肉、青辣椒同炒,入口細嚼,半天說不出話來。干巴菌是菌子,但有陳年宣威火腿香味、寧波油浸糟白魚鲞香味、蘇州風雞香味、南京鴨胗肝香味,且雜有松毛清香氣味。干巴菌晾干,加辣椒同腌,可以久藏,味與鮮時無異。 樣子最好看的是雞油菌。個個正圓,銀元大,嫩黃色,但據說不好吃。干巴菌和雞油菌,一個中吃不中看,一個中看不中吃! 未有人工培養的“洋蘑菇”之前,北京菜市偶爾有鮮蘑賣,是野生的,大概是柳蘑。肉片燴鮮蘑是一道時菜。五芳齋(舊在東安市場內)燴鮮蘑制作精細,無土腥氣。但柳蘑沒有多大吃頭,只是吃個新鮮而已。 作者簡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