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以嶺南東道、廣南東路得名,簡稱“粵”,省會廣州,是中國大陸南端沿海的一個省份,位于南嶺以南,南海之濱,與香港、澳門、廣西、湖南、江西和福建接壤,與海南隔海相望,劃分為珠三角、粵東、粵西和粵北四個區域。廣東在語言風俗、傳統、歷史文化等方面都有著獨特風格,是嶺南文化的重要傳承地。通行粵語、客家語和閩語,而且粵、客兩大方言的中心都在廣東。廣東省也是中國人口最多,社會、文化最開放的省份。 廣東是56個民族成分齊全的省份。其中漢族人口占全省總人口的97%。漢族民系又主要有廣府民系、客家民系和潮汕民系 。 廣府人是廣東省三大民系中的第一大民系,其人口所占比例近60%。同時。廣府人在廣東三大民系中分布范圍最廣,是廣東風俗文化的主要代表。 廣府民系文化特征以珠江三角洲最為突出,既有古南越遺傳,更受中原漢文化哺育,又受西方文化及畸形經濟因素影響,具有多元的層次和構成因素。廣府民系分布的地域西江、北江流域及珠江三角洲在廣東是封建文化最早開發的地區。廣府人主要由早期移民與古越族融合而成,秦始皇統一中國后,進攻百越國, 當地百姓就逃到東南亞,秦軍與部分百越人結合,成了廣府人。 (廣府代表城市廣州) 潮汕人,即明清時期所稱的河洛人,近代所指的潮州人,系歷代從中原南下福建后遷入粵東地區的早期漢人后裔,他們起源于中原、繁衍于潮汕、成名于海外,當代絕大多數潮汕人以潮州話為母語,現集聚于海內外近100個國家和地區。常住潮汕本土的潮人約一千萬,常住國內其他地區的潮人超一千萬,遷居海外的則有一千多萬,故有“海內一個潮汕,海外一個潮汕”之說,該群體在海內外都有著極大的影響力,近代以來享有盛譽,為各國元首所重視。 (潮汕文化:英歌舞) 客家人是嶺南三大民系之一,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而最終形成于嶺南大地。是歷代因戰亂從中原大規模直接遷徙而至,或輾轉遷入,或官宦、貶謫、經商等原因而落居。客家民系比廣府、潮汕民系形成的時間要晚,但客家人并不比其他兩個民系晚來于廣東,在廣東的梅州、河源、惠州等地最早定居的就是南移的客家人。 如今客家人的主要聚集地在廣東東部、北部和粵西部分片區。在宋末以前,寧化是客家人南遷的集散中心;在明末清初,嘉應州(今梅州市)是客家人的集散中心,梅州被全世界客家人尊稱為世界客都。客家人以此為軸心向中國南方逐漸擴展并形成了一個獨特的民系——客家民系。 (客家圍屋) 客家人遷入嶺南的時間比廣府人和潮汕人都要晚。當時廣東各地肥沃的平原地區已經基本開發完畢,所以客家人往往聚居在開發不易的山區,如興寧、梅州等地。客家人口的逐漸增加使得山區承載人口能力低下的劣勢開始凸顯。明清時期,客家人向珠江三角洲遷徙,但是隨著客家人的逐漸進入廣府人區域,廣府人和客家人的矛盾也日益加大。土客之間因生存競爭而產生的對立情緒也不斷滋生,加之清廷從中挑撥,最終引發了大規模械斗。 清末廣東經濟破產,1854年,清朝咸豐年間的廣東天地會,舉起了反清復明的旗幟,史稱紅兵起義,由于適逢太平天國等國內叛亂如麻,清政府沒有兵及錢糧鎮壓洪兵起義,于是廣東地方政府鼓勵各地方政府發展民團對付洪兵。洪兵起義的軍隊以廣府人為主,而鎮壓的民團則以客家人為主,圍剿洪兵的主力。 由于官府開始支持鎮壓民團,客家人在圍剿洪兵中發展壯大,一時間盛氣凌人。在部分地方,出現了客家人搶掠廣府人財產及殘殺廣府人的事件。 面對客家人的突然崛起,廣府人感到萬分的驚恐,忙組織反抗。廣府人也在造謠客家人要反客為主,要鏟絕廣府人,綿延十幾載,屠殺過百萬的舉世罕見的廣東土客大械斗從此拉開了序幕。 一開始,是客家人攻寨掠地,在廣東各地到處進攻,然后是程膠著狀態,互有攻守,但廣府人憑借人口多,經濟雄厚,械斗到最后面,客家人全線敗退,逃的逃,遷的遷,大多數都被殺或餓死。廣府人因為有大后方,所以土寨被破之后,能逃的人都可以得到其族人的蔭佑。客家人的寨子如果被破,能逃離的人,因為沒有后方,餓死者眾。戰爭中,大多數廣府人是死于屠殺中,而大多數客家人死于饑餓。 當時客家人在廣東的政治影響力遠遜于廣府人。雖然剛開始的時候,廣東政府因為客家人剿匪有功,而有點放任客家人當地主,但后期,受到廣府人的壓力,以及廣府官員的上訟和廣府豪強的經濟壓力及賄力,官兵的天平終于偏向廣府人。 最終這場慘烈的大規模沖突導致五邑(新會、新寧、開平、恩平、鶴山)等地的廣府人與客家人向海外大規模移民。面對人口的大量死亡、經濟一蹶不振的情形,成千上萬的廣府人與客家人開始踏上前往東南亞、夏威夷、舊金山的路途。在今天的北美西部各州、東南亞各地華人隨處可見,追源溯流,在很大成程度上是這場可怕的大械斗促使當地的農民冒險走上“豬仔”之旅。 清政府為了解決土客械斗問題,將珠江三角洲的部分客家人遣散回客家原鄉或安插到人跡較稀地方乃至外省,今天贛南地區的客家人不少祖先就是土客械斗以后從廣東遷入江西的。這一遷變也被一些學者看作是客家人的第五次遷徙。這一系列變故導致珠江三角洲地區客家人口銳減,如四邑土客械斗前客家人可占當地總人口約五分之一,而械斗塵埃落定后只為百分之三。客家在珠江三角洲的勢力銳減。 在這場持續數年的大規模械斗期間,處在粵東的潮汕人則兩耳不聞窗外事,繼續經營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并日益發展壯大,就這樣,廣東三大民系終于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平衡,各占一方的格局正式形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