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10分鐘,入下門還是可以滴! 平時我們經常在影視劇中看到古代中醫把脈的情景,在民間的語境中,人們也把診脈說的神乎其神,儼然一副很酷很拽的樣子。最膾炙人口的故事,莫過于古代太醫為皇宮里的娘娘妃子們“懸絲診脈”,在《西游記》中,我們也看到過這樣的橋段。 診脈一直蒙著一層無比神秘而且威嚴的面紗,人們一方面特別對這個行為特別崇拜,一方面感到無比高深。事實上,世間任何的技巧,既然是人們發明的,都是熟能生巧,都是可以通過學習掌握的。 診脈并非那么邪乎、那么“深不可測”,如果有時間,可以花10分鐘閱讀這篇文章。即使成為不了診脈高人,了解一些診脈大致的輪廓,還是有意義的。 首先,診脈時應對向而坐,“左手右診之,右手左診之。”也就是說醫者用左手切患者右手的脈,用右手切患者左手的脈。 臨床主要運用“寸口診法”,即切病人橈動脈的腕后部分。寸口,又分為“寸、關、尺”三個部分,左手寸、關、尺代表心、肝、腎,右手寸、關、尺代表脾、肺、腎。如圖。 脈診獨取寸口的理論根據有二:一是肺朝百脈,脈會太淵。即人體各經脈均會集于肺,而寸口為手太陰肺經的循行部位,其上之太淵穴,是脈會之處,所以有“脈會太淵”之說。二是脾胃為各臟腑氣血之源,各臟腑氣血之盛衰,與脾胃功能之強弱有著密切的關系,而手太陰肺經亦起于中焦睥功能之狀況。因此,全身臟腑經絡氣血之盛衰,都可以從寸口脈上反映出來。 脈搏呈現部位淺。輕取即得,重按反覺稍減。此脈多屬外感表證,表明病位在表,浮緊為表寒,浮數為表熱,浮而有力為表實,浮而無力為表虛。常見于傷風、感冒及多種傳染病的初期。 常見脈相及其對應的疾病 浮脈:脈搏呈現部位淺。輕取即得,重按反覺稍減。此脈多屬外感表證,表明病位在表,浮緊為表寒,浮數為表熱,浮而有力為表實,浮而無力為表虛。常見于傷風、感冒及多種傳染病的初期。但也有久病體虛或陰虛陽無所依,浮陽外越而呈現浮而無力的虛脈。 沉脈(附伏脈):脈搏顯現部位深。輕取不顯,重按始得。此脈主里證,沉而有力為里實,沉而無力為里虛,沉遲為里寒,沉數為里熱,沉澀為氣滯血瘀,常見于水腫、腹痛,久病及多種虛弱性疾病。 伏脈:比沉脈顯現部位更深,重按推筋著骨始得。為邪氣內閉或劇烈疼痛或厥證。 遲脈:脈搏次數少,一息不足四至(每分鐘脈搏少于60次),主寒證,遲而有力為冷積(陽虛陰盛),遲而無力為虛寒證,常見于心氣虛弱等病證。 數脈(附疾脈):脈膊次數多,一息六至以上(每分鐘脈搏多于90次)。主熱證,浮數為表熱,沉數為里熱,洪數為實熱,細數為虛熱,弦數多為肝火旺,常見于熱性病或甲狀腺機能亢進,數而無力也可見于氣虛證。 疾脈:一息七、八至(每分鐘120次左右),多屬陽氣極盛,陰氣欲竭,或元氣將脫的重證。 緩脈:一息四至,不快不慢,不強不弱,脈來和緩,脈的硬度、張力適中,是有胃氣的正常脈象,見于健康人。病脈則見于氣機為濕所困之濕證,或病后復元。 洪脈(附大脈):脈形洪大,脈來如波濤洶涌,來盛去衰,脈形寬,波動大。主熱證,陽熱亢盛。常見于高熱病人。 大脈:脈形大而無來盛去衰之勢,多是病勢進展之象,所謂大則病進(大而有力),也主正虛(大而無力)。 細脈(小脈):脈形細如線,脈形窄,波動小。主虛證(氣虛血少)。常見于諸虛勞損,慢性病患者。小脈也即細脈,主病與細脈同。 促脈:脈來急數,時而一止,止無定數,即脈搏快有不規則的間歇。為陽盛熱實,或氣血痰食停滯,見于氣血痰食瘀滯,腫痛,諸實熱證。脈細促而無力,多為虛脫之象。 結脈:脈來緩慢,時見一止,止無定數,即脈搏慢而不規則的間歇,為陰盛寒積或氣血瘀滯,見于氣滯血瘀,痰結食積,癥積、疝痛等。結而無力為氣血虛衰,見于虛勞久病及各類心臟病所致的心律不齊。 代脈:脈來歇止,止有定數,不能自還,良久復動,即有規律的間歇,脈搏動到一定至數歇止一次,歇止時間較長,為臟氣衰微之征象,可見于心律失常的二聯律,三聯律等。 |
|
來自: 陸根土p9y3fgkh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