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過訓(xùn)練,能幫助打獵的狗。《文子·上德》:“狡兔得而獵犬烹,高鳥盡而良弓藏。” 唐 王維 《淇上田園即事》詩:“牧童望村去,獵犬隨人還。”黃犬 (1).獵犬。《史記·李斯列傳》:“ 二世 二年七月,具 斯 五刑,論腰斬 咸陽 市。 斯 出獄,與其中子俱執(zhí),顧謂其中子曰:‘吾欲與若復(fù)牽黃犬俱出 上蔡 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明 楊珽 《龍膏記·脫難》:“且向那勢利塲中弄滑,把英雄來叱咤。到頭來燃臍有樣,黃犬堪嗟。” (2).指 晉 陸機(jī) 的黃耳犬。 機(jī) 有犬曰黃耳,曾為 機(jī) 長途傳遞書信。事見 晉 祖沖之 《述異記》。后遂以“黃犬”為信使的代稱。 昔 李斯 之受罪兮,嘆黃犬而長吟。 晉·向秀 思舊賦 (1).獵犬。《戰(zhàn)國策·齊策四》:“世無 東郭俊 盧氏 之狗,王之走狗已具矣。”《晏子春秋·諫下二三》:“ 景公 走狗死,公令外共之棺,內(nèi)給之祭。” (2).謂縱狗行獵。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五行相勝》:“博戲鬭雞,走狗弄馬。” 唐 羅隱 《所思》詩:“鬭雞走狗五陵道,惆悵輸他輕薄兒。” 明 方孝孺 《樓君墓志》:“臂鷹走狗,馳逐為樂。” (3).比喻受人豢養(yǎng)的幫兇。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聽稗》:“正排著低品走狗奴才隊,都做了高節(jié)清風(fēng)大英雄!”歇驕、獫(xiǎn)歇 即猲獢。亦作“ 獫猲 ”。一種短嘴的獵犬。泛指獵犬。歇,通“ 猲 ”。《詩·秦風(fēng)·駟驖》:“輶車鑾鑣,載獫歇驕。” 毛 傳:“獫、歇驕,田犬也。長喙曰獫,短喙曰歇驕。”《爾雅·釋獸》:“﹝狗﹞長喙獫,短喙猲獢。” 晉 傅玄 《走狗賦》:“聆輶車之鸞鑣兮,逸猲獢而盤桓。” 唐 韓愈 《送文暢師北游》:“庇身指蓬茅,逞志縱獫猲。” 明 唐順之 《書〈秦風(fēng)·蒹葭〉三章后》:“ 秦 時風(fēng)俗:不雄心於戈矛戰(zhàn)鬪,則癢技於獫歇射獵。”遇犬 獵犬。《詩·小雅·巧言》:“躍躍毚兔,遇犬獲之。” 鄭玄 箋:“遇犬,犬之馴者,謂田犬也。”青鶻 (1).鳥名。即鶻鳩。 唐 杜牧 《池州送孟遲先輩》詩:“秋浦倚 吳 江,去檝飛青鶻。” (2).獵犬名。 宋 蘇舜欽 《獵狐篇》:“養(yǎng)犬號青鶻,逐獸馳不再。”金獒 獵犬的美稱。 清 洪升 《長生殿·合圍》:“疾忙里一壁廂把翅摩霄的玉爪騰空散,一壁廂把足駕霧的金獒逐路攔。” 徐朔方 校注:“金獒,指獵犬。”輕足 (1).行走迅捷。《吳子·圖國》:“能逾高超遠(yuǎn),輕足善走者,聚為一卒。” (2).指行走迅捷的人。《東觀漢記·光武紀(jì)》:“﹝ 劉秀 ﹞遂令輕足將書與城中諸將,言 宛下 兵復(fù)到,而陽墜其書。” (3).善走的獵犬。《文選·張衡〈西京賦〉》:“乃有迅羽輕足,尋景追括。” 薛綜 注:“輕足,好犬也。”鷹背狗 獵犬名。相傳為皂雕卵所化。 明 陶宗儀 《輟耕錄·鷹背狗》:“北方凡皁鵰作巢所在,官司必令人窮巢探卵,較其多寡。如一巢而三卵者,置卒守護(hù),日覘視之,及其成鷇,一乃狗耳,取以飼養(yǎng),進(jìn)之于朝。其狀與狗無異,但耳尾上多毛羽數(shù)根而已。田獵之際,鵰則戾天,狗則走陸,所逐同至,名曰鷹背狗。”畋犬、田犬 獵犬。《逸周書·皇門》:“譬若畋犬,驕用逐禽,其猶不克有獲。” 《禮記·少儀》:“犬則執(zhí)緤,守犬、田犬,則授擯者,既受乃問犬名。” 孔穎達(dá) 疏:“田犬,田獵所用也。” 唐 韓愈 《畫記》:“騎擁田犬者一人。”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獸一·狗》:“狗類甚多,其用有三:田犬長喙善獵,吠犬短喙善守,食犬體肥供饌。”田盧 獵犬名。 宋 趙彥衛(wèi) 《云麓漫鈔》卷一:“《詩》亦有田盧。箋云:盧,黑也。犬之黑色者多善走而猛,故田犬以盧名之。”參閱《詩·齊風(fēng)·盧令》。 獵狗追捕野獸之功。比喻為主子奔走效勞而立的功勞。語本《史記·蕭相國世家》:“夫獵,追殺獸兔者狗也,而發(fā)蹤指示獸處者人也。今諸君徒能得走獸耳,功狗也。” 明 沈德符 《野獲編補(bǔ)遺·刑部·辱及父兄》:“御史 李植 劾其往年自敍河工,以發(fā)蹤人功推 江陵 ,而以狗功自居。” 功人功狗兩無益,徒受亭公謾罵名。 唐·王曇 留候詞 唐 代為皇帝飼養(yǎng)獵鷹獵犬的官署。至 宋 初始廢。《新唐書·百官志二》:“閑廏使押五坊,以供時狩。一曰鵰坊,二曰鶻坊,三曰鷂坊,四曰鷹坊,五曰狗坊。”《續(xù)資治通鑒·宋仁宗慶歷五年》:“自 真宗 封禪之后,不復(fù)校獵,廢五坊之職。” 清 陳夢雷 《西洋貢獅子賦》:“葉夢兆三臺之尊,入朝隸五坊之樂。”鷹狗處 清 代宮廷飼養(yǎng)獵鷹獵犬的官署。 清 昭槤 《嘯亭續(xù)錄·鷹狗處》:“鷹狗處向在 東華門 內(nèi)長街,設(shè)總統(tǒng)二人,以侍衞兼之,豢飼御前鷹狗,以備蒐獮之用。其牧人皆以世家子弟充之,許其蟒袍緯帽,為執(zhí)事人中之品最高者。”狗監(jiān) 漢 代內(nèi)官名。主管皇帝的獵犬。《史記·司馬相如列傳》:“ 蜀 人 楊得意 為狗監(jiān),侍上。上讀《子虛賦》而善之曰:‘朕獨不得與此人同時哉!’ 得意 曰:‘臣邑人 司馬相如 自言為此賦。’” 裴駰 集解引 郭璞 曰:“主獵犬也。” 司馬相如 因狗監(jiān)薦引而名顯,故后常用以為典。 再入龍樓稱 綺季 ,應(yīng)緣狗監(jiān)説 相如 。 唐·劉禹錫 酬宣州崔大夫見寄 替皇帝管理獵鷹獵犬的小吏。特指 漢武帝 時狗監(jiān) 楊得意 。 唐 羅隱 《讒書·投知書》:“故 漢武 因一鷹犬吏而《子虛》用, 孝元 以《洞簫賦》使六宮婢子諷之,當(dāng)時卿大夫雖死不敢輕吾輩。” 象聲詞。狗吠聲。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diào)》卷六:“汪汪的狗兒吠。” 元 范康 《竹葉舟》第三折:“我這里將半橛孤樁船纜住,則聽得汪汪犬吠竹林幽。”狺狺 (1).犬吠聲。也作“訚訚”。《楚辭·九辯》:“猛犬狺狺而迎吠兮,關(guān)梁閉而不通。” 朱熹 集注:“狺,犬爭吠聲。”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義犬》:“犬泅出,至有人處,狺狺哀吠。” (2).比喻議論中傷之聲喧嚷。《后漢書·文苑傳下·趙壹》:“雖欲竭誠而盡忠,路絶嶮而靡緣。九重既不可啟,又羣吠之狺狺。” 唐 白居易 《與楊虞卿書》:“其餘附離之者,惡僕獨異,又信狺狺吠聲,唯恐中傷之不獲。” (3).比喻爭辯不休。 清 錢謙益 《太仆寺卿周公神道碑銘》:“迨癸亥內(nèi)計,極論閹與其私人 郭鞏 交關(guān)亂政狀…… 鞏 被彈,猶狺狺不相下。” 清 劉鶚 《〈老殘游記續(xù)集遺稿〉自序》:“嗚呼!以此更虛於夢之百年,而必孜孜然,斤斤然,駸駸然,狺狺然,何為也哉?” 勿為無年憂寇竊,狺狺小犬護(hù)籬門。 宋·陸游 旅舍 (1).狗的牙齒。 (2).喻形如犬牙之物。 宋 蘇轍 《復(fù)次煙字韻答黃大臨庭堅見寄》之一:“犬牙舂米新秋后,麥粒烝茶欲社天。”此指新米。 金 趙沨 《秋郊晚望》詩:“地坼成龜兆,林枯出犬牙。”此指樹丫。 (3).像犬牙般交錯。多指地形、地勢。《墨子·備城門》:“靈丁,三丈一,犬牙施之。” 岑仲勉 簡注:“犬牙,交錯也。”《后漢書·魯恭傳》:“ 建初 七年,郡國螟傷稼,犬牙緣界,不入 中牟 。” 唐 劉禹錫 《連州刺史廳壁記》:“此郡於天文與 荊州 同星分,田壤制與 番禺 相犬牙。” 清 錢謙益 《河南按察司副使吳瑞徵授中憲大夫制》:“道路犬牙,而奸盜無伏藏之跡。” (4).齒的一種。交牙 如犬牙相交叉。 南朝 梁 何遜 《七召·宮室》:“雕墻曲屈以交牙,網(wǎng)戶周流以重積。”磐牙 交相連結(jié)。一說如犬牙相交。《后漢書·滕撫傳》:“ 順帝 末, 揚 徐 盜賊羣起,磐牙連歲。” 李賢 注:“磐牙,謂相連結(jié)。”狗牙兒絳子 犬牙狀的絲織花邊或帶子。《兒女英雄傳》第十三回:“及至站起來,自己低頭一看,纔知穿的那件石青褂子,鑲著一身的狗牙兒絳子,原來是慌的拉錯了,把他們官太太的褂子穿出來了。”犬牙交錯 (1).謂地界交錯,如同狗牙。 清 魏源 《圣武記》卷十二:“且三省犬牙交錯,有今日 川 ,明日 楚 ,后日 陜 者。” (2).謂物狀如犬牙之參差。 郭小川 《昆侖行》詩:“山路險峻難行,巨石犬牙交錯。”五寸子 指狗腿。俗謂狗腿長五寸,故稱。亦指人腿。詈詞。 郭沫若 《孔雀膽》第三幕:“那很簡單,只要總管許可,我隨時都可以打斷他的五寸子!”狗下水 方言。猶狗肚腸。比喻壞心腸。 周立波 《暴風(fēng)驟雨》第一部十五:“你長著個人樣子,肚子里安的是狗下水。”驢心狗肺 比喻貪婪兇狠的心腸。例如:不知驢心狗肺怎么生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雞腸狗肚 比喻狹窄的度量,狠毒的心腸。《天雨花》第二回:“據(jù)你這淫婦的雞腸狗肚,容不得人,把兒媳都逼了出門,止剩得一個寡婦在家,還被你威逼死了。”狗行狼心 比喻行為兇狠,心腸毒辣。 元 白樸 《惱煞人》套曲:“恨 馮魁 ,趨恩奪愛,狗行狼心,全然不怕天折挫。” 元 康進(jìn)之 《李逵負(fù)荊》第二折:“為你兩頭白麵搬興廢,轉(zhuǎn)背言詞説是非。這廝敢狗行狼心,虎頭蛇尾。” 戰(zhàn)國 時 韓國 良犬,色墨。《戰(zhàn)國策·秦策三》:“以 秦 卒之勇,車騎之多,以當(dāng)諸侯,譬若放韓盧而逐蹇兔也。” 鮑彪 注:“韓盧,俊犬名。《博物志》:‘ 韓 有黑犬,名盧。’”《戰(zhàn)國策·齊策三》:“韓子盧者,天下之壯犬也。”《廣雅·釋獸》:“韓獹。” 王念孫 疏證:“《初學(xué)記》引《字林》云:‘獹, 韓 良犬也……獹,通作盧。’” 記少年,駿馬走韓盧,掀 東郭 。 宋·辛棄疾 滿江紅·和廓之雪 古代駿犬韓盧追逐土塊。比喻白費力氣,徒耗精神。《景德傳燈錄·王敬初常侍》:“供養(yǎng)主才坐,問云:‘昨日 米和尚 有什么言句,便不得見?’ 王公 曰:‘師子齩人,韓獹逐塊。’ 米師 竊聞此語,即省前謬。”宋盧、盧鵲 古良犬宋鵲、韓盧的并稱。亦泛指良犬。 唐 黃滔 《祭先外舅》:“高高蟾桂,赫赫鴻都,和贄之寧三泣,宋盧之俟一呼。” 晉 葛洪 《抱樸子·釋滯》:“繁弱既韜,盧鵲將烹。” 晉 葛洪 《廣譬》:“高鳥聚則良弓發(fā),狡兔多則盧鵲走。”百枝、扶筋、強(qiáng)膂 狗脊的別名。蕨類植物,多年生草本。廣布于我國 長江 以南各地。可供食用和釀酒,有些地方亦以入藥。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一·狗脊》:“強(qiáng)膂,扶筋,以功名也。”《政和證類本草·草部中品之上》“狗脊”:“一名強(qiáng)膂,一名扶蓋,一名扶筋,生 常山 川谷,二月八月,採根暴乾。”參見“ 強(qiáng)膂 ”。猘子、猘犬、猘狗 (1).小瘋狗。喻兇暴之徒。《資治通鑒·后唐明宗天成四年》:“ 郁 ( 高郁 )謂所親曰:‘亟營 西山 ,吾將歸老。猘子漸大,能咋人矣。’ 希聲 聞之,益怒。” 宋 蘇軾 《答錢濟(jì)明書》之二:“聞 魯直 、 無咎 輩皆起,而公獨為猘子所嚙,尚棲遲田間。” (2).喻勇猛的少年。 唐 范攄 《云溪友議》卷四:“ 白 ( 白居易 )為 河南 尹, 李 ( 李林宗 )為 河陽 令。道上相遇,尹乃乘馬,令則肩輿,似乖趨事之禮。嘗謂 樂天 為囁嚅翁,聞?wù)呓孕Α?白 曰:‘ 李直木 ,吾之猘子也,其鋒不可當(dāng)!’”。 小胡逋誅六十載,狺狺猘子勢已窮。 宋·陸游 醉歌 (1).兇猛的狗。 三國 魏 阮籍 《鳩賦》:“值狂犬之暴怒,加楚害於微軀。” 宋 孔平仲 《狂犬》詩:“吾家有狂犬,其走如脫兔。” (2).瘋狗。猰犬、瘈狗 瘋狗。比喻惡人。《左傳·襄公十七年》:“國人逐瘈狗。瘈狗入於 華臣氏 ,國人從之。” 陸德明 釋文:“《字林》作狾……狂犬也。” 清 錢謙益 《義冢碑銘》:“白骨榰柱,青燐斷續(xù),瘈狗晝嘷,饑烏夜啄。” 梁啟超 《新羅馬》第二出:“你的威風(fēng),好像瘈狗兒恐嚇群盲。” 洛 風(fēng)送馬入長關(guān),闔扇未開逢猰犬。 唐·李賀 仁和里雜敘皇甫湜 極端輕賤《曲禮》之語。《漢書·儒林傳·王式》:“ 江翁 曰:‘經(jīng)何以言之?’ 式 曰:‘在《曲禮》。’ 江翁 曰:‘何狗曲也!’” 顏師古 注:“意怒,故妄發(fā)言。言狗者,輕賤之甚也。” 狗曲出何經(jīng),驢券書博士。 清·黃遵憲 雜感 以屠狗為業(yè)者。亦泛指從事卑賤職業(yè)者。《戰(zhàn)國策·韓策二》:“臣有老母,家貧,客游以為狗屠,可旦夕得甘脆以養(yǎng)親。” 漢 王符 《潛夫論·本政》:“ 高祖 所以共取天下者,繒肆狗屠也。” 明 葉憲祖 《易水寒》第一折:“今日無事,不免去尋那狗屠與善擊筑的 高漸離 ,同到市中沽飲一回,有何不可!” 一朝時至成勛業(yè),要遣功名到狗屠。 近現(xiàn)代·劉國鈞 并游俠行 古代祭祀時用草扎成的狗。。《老子》:“天地不仁,以萬物爲(wèi)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爲(wèi)芻狗。” 魏源 本義:“結(jié)芻爲(wèi)狗,用之祭祀,既畢事則棄而踐之。”。《莊子·天運》:“夫芻狗之未陳也,盛以篋衍,巾以文繡,尸祝齊戒以將之;及其已陳也,行者踐其首脊,蘇者取而爨之而已。” 陸德明 釋文引 李頤 曰:“芻狗,結(jié)芻爲(wèi)狗,巫祝用之。”后因用以喻微賤無用的事物或言論。 如彼龜玉,韞櫝毀諸。芻狗之談,其最得乎? 晉·劉琨 答盧諶 (1).狗洞。《漢書·東方朔傳》:“夫口無毛者,狗竇也。”《晉書·光逸傳》:“ 光逸字孟祖,樂安人也。……后舉孝廉,為州從事,棄官投輔之。……尋以世難,避亂渡江,復(fù)依輔之……逸將排戶入,守者不聽,逸便于戶外脫衣露頭于狗竇中窺之而大叫。輔之驚曰:「他人決不能爾,必我孟祖也。」遽呼入,遂與飲,不舍晝夜。時人謂之八達(dá)。” (2).戲稱齒缺狀。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排調(diào)》:“ 張吳興 年八歲虧齒,先達(dá)知其不常,故戲之曰:‘君口中何為開狗竇?’ 張 應(yīng)聲答曰:‘正使君輩從此中出入。’” 甘窮臥牛衣,受辱對狗竇。 唐·皮日休 魯望讀〈襄陽耆舊傳〉見贈五百言次韻 一國中之上品名狗。《左傳·哀公十二年》:“國狗之瘈,無不噬也。” 楊伯峻 注:“《莊子·徐無鬼》:‘是國馬也,而未若天下馬也。’國狗與國馬同,一國之名馬、一國之名狗也。”一說,猶家狗。 孔穎達(dá) 疏:“國狗猶家狗。言家畜狂狗必囓人也。”后以喻指妨賢害能的人。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崔秀才》:“君可謂國狗之瘈,無所不噬矣。” 清 遯廬 《童子軍·祭首》:“恨那 嶺南 大都督啊……那知他國狗噬偏狂。” 泱泱泥污人,聽聽國多狗。 唐·杜甫 大云寺贊公房四首 謂豬狗亦鄙薄其人,不食其所馀。極言人品之低下。《漢書·元后傳》:“受人孤寄,乘便利時,奪取其國,不復(fù)顧恩義。人如此者,狗豬不食其餘。” 顏師古 注:“言惡賤。”亦作“ 狗鼠不食汝餘 ”、“ 狗彘不食汝餘 ”、“ 狗彘不食其餘 ”。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賢媛》:“ 魏武帝 崩, 文帝 悉取 武帝 宮人自侍。及帝病困, 卞后 出看疾。太后入戶,見值侍竝是昔日所愛幸者。太后問:‘何時來邪?’云:‘正伏魄時過。’因不復(fù)前而嘆曰:‘狗鼠不食汝餘,死故應(yīng)爾!’”《明史·李任傳》:“汝為大將,不能殺賊,反為賊用,狗彘不食汝餘。” 梁啟超 《收回干線鐵路問題》:“其由舞弊者,則經(jīng)辦之人誠狗彘不食其餘,人人皆得誅之。”亦省作“ 狗彘不食 ”。行若狗彘 行為象豬狗。謂不齒人類。語本《墨子·耕柱》:“ 子夏 之徒問於 子墨子 曰:‘君子有鬭乎?’ 子墨子 曰:‘君子無鬭。’ 子夏 之徒曰:‘狗豨猶有鬭,惡有士而無鬭矣?’ 子墨子 曰:‘傷矣哉!言則稱於 湯 文 ,行則譬於狗豨,傷矣哉!’” 漢 賈誼 《論治安策》:“故此一 豫 讓 也,反君事仇,行若狗彘。” 明 李贄 《三教歸儒說》:“陽為道學(xué),陰為富貴,被服儒雅,行若狗彘然也。”狗彘不若 猶言豬狗不如。形容品行極端卑劣。語出《荀子·榮辱》:“乳彘不觸虎,乳狗不遠(yuǎn)游,不忘其親也。人也,下忘其身,內(nèi)忘其親,上忘其君,則是人也,而曾狗彘之不若也。” 明 王玉峰 《焚香記·構(gòu)禍》:“﹝ 金壘 這廝﹞逼奴改嫁,見奴死不順從,又逼我兜籠陣馬,賣俏倚門。這般所為,狗彘不若。” 亦作“ 狗彘不如 ”。目兔顧犬 看見兔子而呼獵犬。比喻及時補(bǔ)救。語出《戰(zhàn)國策·楚策四》:“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 陳英士 《致黃克強(qiáng)書》:“亡羊補(bǔ)牢,時猶未晚;目兔顧犬,機(jī)尚不失。”粵犬吠雪 猶 蜀 犬吠日。比喻少見多怪。 唐 柳宗元 《答韋中立論師道書》:“僕往聞 庸 蜀 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則犬吠,余以為過言。前六七年,僕來南,二年冬,幸大雪,踰嶺被 南越 中數(shù)州。數(shù)州之犬,皆蒼黃吠噬,狂走者累日,至無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聞?wù)摺!?br> 粵 犬吠雪非差事, 粵 人語冰夏蟲似。 宋·楊萬里 荔枝歌 兔子死后,獵狗被烹食。多比喻統(tǒng)治者殺害功臣。語出《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范蠡 遂去,自 齊 遺 大夫種 書曰:‘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越王 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 兵威肯薄牽牛罰,黨論猶嗟走狗烹。 清·黃遵憲 群公 即一犬吠形,百犬吠聲。 明 何景明 《上楊邃庵書》:“羣猜共怒,一吠百聲,持辯風(fēng)起,發(fā)言雷同矣。”發(fā)縱指示 亦作“ 發(fā)蹤指示 ”。 謂放出獵狗,指示方向,令其追捕野獸。一說獵人發(fā)現(xiàn)野獸的蹤跡,指示獵狗追捕。比喻操縱指揮。《史記·蕭相國世家》:“夫獵,追殺獸兔者狗也,而發(fā)蹤指示獸處者人也。”《漢書·蕭何傳》作“發(fā)縱指示”。 顏師古 注:“發(fā)縱,謂解紲而放之也。指示者,以手指示之,今俗言放狗。”《舊唐書·褚遂良傳》:“昔 侯君集 、 李靖 ,所謂庸夫,猶能掃萬里之 高昌 ,平千載之 突厥 ,皆是陛下發(fā)蹤指示,聲歸圣明。” 明 張居正 《奉諭擬遼東賞功疏》:“諸臣協(xié)贊廟略,發(fā)蹤指示,功自有歸。”白衣蒼狗 唐 杜甫 《可嘆》:“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須改變?nèi)缟n狗。”后以“白衣蒼狗”比喻世事變化無常。 宋 張元干 《瑞鷓鴣·彭德器出示胡邦衡新句次韻》詞:“白衣蒼狗,千古浮名一聚塵。” 明 宋濂 《天竺靈山教寺慈光園昭法師若公塔銘》:“居亡何,退居 云門 ,視榮名利養(yǎng)如白衣蒼狗變遷。”《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二:“東海揚塵猶有日,白衣蒼狗剎那間。” 清 馮桂芬 《蔣淡懷惠麓云煙圖》詩:“轉(zhuǎn)眼光陰驚代序,白衣蒼狗須臾覩。”黃犬嘆、悲東門、憶黃犬、上蔡鷹盧 秦 李斯 專權(quán),為 趙高 所陷,下獄。伏誅前,顧其子曰:欲牽黃犬、臂蒼鷹,出 上蔡 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后因以“黃犬嘆”為居官得禍之典。以“上蔡蒼盧”為典,指不知激流勇退,以致罹禍而悔恨莫及。 盧,韓盧,泛指獵犬。 青蠅豈獨悲虞氏,黃犬應(yīng)聞笑李斯。 唐·李德裕 到惡溪夜泊蘆島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xùn)·雜藝》:“ 蕭子云 改易字體, 邵陵王 頗行偽字;朝野翕然,以為楷式,畫虎不成,多所傷敗。”《封神演義》第七六回:“此雖是你弟兄二人忠肝義膽,我豈不喜,只恐畫虎不成,終無補(bǔ)於實用,徒死無益耳。” 清 陸時化 《書畫說鈴》六:“有臨摹而妙者,若合符節(jié)也。有臨摹而拙者,畫虎不成也。” 圖形翻類狗,入夢肯非羆。 唐·李商隱 詠懷寄秘閣舊僚二十六韻 (1).古代近侍官員以貂尾為冠飾,任官太濫,貂尾不足,用狗尾代之。后以“狗尾續(xù)貂”諷刺封爵太濫。《晉書·趙王倫傳》:“奴卒廝役亦加以爵位。每朝會,貂蟬盈坐,時人為之諺曰:‘貂不足,狗尾續(xù)。’” 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卷十八:“亂離以來,官爵過濫,封王作輔,狗尾續(xù)貂。” 明 朱鼎 《玉鏡臺記·王敦反》:“近日主上昏瞶,奸雄竊柄,狗尾續(xù)貂,忠良擯斥。” 清 嬴宗季女 《六月霜·張羅》:“殺人獻(xiàn)媚,情甘狗續(xù)貂尾。” (2).比喻以壞續(xù)好,前后不相稱。多指文學(xué)藝術(shù)作品。 宋 周必大 《楊廷秀送牛尾貍侑以長句次韻》:“公詩如貂不煩削,我續(xù)狗尾句空著。” 明 無名氏 《霞箋記·得箋窺認(rèn)》:“年兄所作甚佳,小弟勉吟在上,只是狗尾續(xù)貂,未免蠅污白璧。” 清 李漁 《閑情偶寄·詞曲上·詞采》:“尚有踴躍於前,懈弛於后,不得已而為狗尾貂續(xù)者亦有之。” 胡適 《〈水滸傳〉考證》四:“ 圣嘆 斷定《水滸》只有七十回,而罵 羅貫中 為狗尾續(xù)貂。”雞鳴狗盜 學(xué)雄雞啼明,裝狗進(jìn)行偷竊。語本《史記·孟嘗君列傳》:“﹝ 秦昭王 ﹞囚 孟嘗君 ,謀欲殺之。 孟嘗君 使人抵 昭王 幸姬求解。幸姬曰:‘妾愿得君狐白裘。’此時 孟嘗君 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無雙,入 秦 獻(xiàn)之 昭王 ,更無他裘。 孟嘗君 患之,徧問客,莫能對。最下坐有能為狗盜者,曰:‘臣能得狐白裘。’乃夜為狗,以入 秦 宮藏中,取所獻(xiàn)狐白裘至,以獻(xiàn) 秦王 幸姬。幸姬為言 昭王 , 昭王 釋 孟嘗君 。 孟嘗君 得出,即馳去,更封傳,變名姓以出 關(guān) 。夜半至 函谷關(guān) 。 秦昭王 后悔出 孟嘗君 ,求之,已去。即使人馳傳逐之。 孟嘗君 至 關(guān) , 關(guān) 法雞鳴出客, 孟嘗君 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為雞鳴,而雞齊鳴,遂發(fā)傳出。”后用以稱有卑微技能者。《漢書·游俠傳》:“繇是列國公子……皆藉王公之勢,競為游俠,雞鳴狗盜,無不賓禮。” 錢鐘書 《圍城》二:“有時得用著她們,這就是 孟嘗君 結(jié)交雞鳴狗盜的用意。” 雞鳴將狗盜,論德不論勛。 唐·宋之問 過函谷關(guān) 像蒼蠅一樣到處鉆營,像狗一樣茍且求活。比喻為追求名利,不顧廉恥,不擇手段。 唐 韓愈 《送窮文》:“朝悔其行,暮已復(fù)然,蠅營狗茍,驅(qū)去復(fù)還。” 宋 沉俶 《諧史》:“嗚呼!士方平時,自視霄漢,抵掌大言,以義節(jié)自許,一落賊手,則蠅營狗茍,乞一旦之命,或出力而助虐者多矣。” 李大釗 《大哀篇》:“此輩蠅營狗茍,坐擁千金,以供其賄買選票者,又果誰之血髓耶?”喪家狗、喪狗 《史記·孔子世家》:“ 孔子 適 鄭 ,與弟子相失, 孔子 獨立郭東門。 鄭 人或謂 子貢 曰:‘東門有人,其顙似 堯 ,其項類 皋陶 ,其肩類 子產(chǎn) ,然自要以下不及 禹 三寸,纍纍若喪家之狗。’”后因以比喻失去依靠、無處投奔或驚慌失措的人。《儒林外史》第五回:“忙忙如喪家之狗,急急如漏網(wǎng)之魚。” 魯迅 《墳·論“費厄潑賴”應(yīng)該緩行》:“可是革命終于起來了,一群臭架子的紳士們,便立刻皇皇然若喪家之狗,將小辮子盤在頭頂上。” 漢 王充 《論衡·骨相》:“ 子貢 以告 孔子 , 孔子 欣然笑曰:‘形狀未也,如喪家狗,然哉!然哉!’” 李季 《王貴與李香香》第一部一:“窮漢餓的象只喪家狗, 崔二爺 心狠見死他不救。” 真成窮轍鮒,或似喪家狗。 唐·杜甫 奉贈李八丈判官 「天狗,狀如大奔星,有聲,其下止地,類狗。所墮及,望之如火光炎炎沖天。其下圜如數(shù)頃田處,上兌者則有黃色,千里破軍殺將。」南朝宋·裴骃《史記集解》:「星有尾,旁有短彗,下有如狗形者,亦太白之精。」 汴州城門朝不開,天狗墮地聲如雷。 唐·韓愈 汴州亂二首 賦犬 (魏晉·張儼) 守則有威,出則有獲。 韓盧宋鵲,書名竹帛。 夜會鄭氏昆季林亭 (唐·方干) 卷簾圓月照方塘,坐久尊空竹有霜。 白犬吠風(fēng)驚雁起,猶能一一旋成行。 山店 (唐·盧綸) 登登山路行時盡,決決溪泉到處聞。 風(fēng)動葉聲山犬吠,一家松火隔秋云。 杜牧《山行》:“白云深處有人家”句,與盧綸此句,結(jié)語意同,盧更勝(“一家松火”句下)。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周珽曰:寫山行之景,宛然畫出。三體唐詩評 何焯曰:發(fā)端是暮程倦客,亟望有店;“何時盡”,又直貫注“隔秋云”三字。第二句疑若路窮,妙能頓拌。第四句仍用“隔秋云”三字,欲透復(fù)縮。犬吠尚是因風(fēng)遠(yuǎn)傳,與下句“隔”字一線。唐人絕句精華 尋常景色一入詩人之筆便不同。此詩無奇特之事物而有非畫所能畫出者,讀之如身臨其境,故是佳作。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劉長卿) 日暮蒼山遠(yuǎn),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fēng)雪夜歸人。 此所謂真語真情者,清語古調(diào)。唐詩正聲 吳逸一曰:極肖山莊清景,卻不寂寞。唐詩解 此詩直賦實事,然令落魄者讀之,真足凄絕千古。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周敬曰:語清調(diào)古,含無限凄楚。大歷詩略 宜入宋人團(tuán)扇小景。唐詩箋注 上二句孤寂況味,犬吠人歸,若驚若喜,景色入妙。峴傭說詩 較王、韋稍淺,其清妙自不可廢。唐人絕句精華 此詩二十字,將雪夜宿山人家一段情事,描繪如見。 寒夜吟 (唐·成彥雄) 洞房脈脈寒宵永,燭影香消金鳳冷。 猧兒睡魘喚不醒,滿窗撲落銀蟾影。 山中喜靜和子見訪 (唐·施肩吾) 絕壁深溪無四鄰,每逢猿鶴即相親。 小奴驚出垂藤下,山犬今朝吠一人。 再歸松溪舊居宿西林 (唐·徐凝) 五粒松深溪水清,眾山搖落月偏明。 西林靜夜重來宿,暗記人家犬吠聲。 小游仙詩 (唐·曹唐) 冰屋朱扉曉未開,誰將金策扣瓊臺。 碧花紅尾小仙犬,閑吠五云嗔客來。 犬鳶 (唐·白居易) 晚來天氣好,散步中門前。 門前何所有,偶睹犬與鳶。 鳶飽凌風(fēng)飛,犬暖向日眠。 腹舒穩(wěn)貼地,翅凝高摩天。 上無羅弋憂,下無羈鎖牽。 見彼物遂性,我亦心適然。 心適復(fù)何為,一詠逍遙篇。 此仍著于適,尚未能忘言。 狂犬 (宋·孔平仲) 吾家有狂犬,其走如脫兔。 撐突盤盂翻,搜爬堂廡污。 逢人吠不止,雞噪貓且怒。 固難在家庭,只可守村墅。 不見已半年,意謂少懲懼。 昨日至城東,搖尾喜若赴。 銜衣復(fù)抱膝,屢叱不肯去。 一躍數(shù)尺高,其強(qiáng)乃如故。 豈惟性則然,汝分亦天賦。 未聞有驊騮,蹄嚙棄中路。 安敢攜汝歸,重令兒女怖。 余來儋耳,得吠狗,曰烏觜,甚猛而馴,隨予遷合浦,過澄邁,泅而濟(jì),路人皆驚,戲為作此詩 (宋·蘇軾) 烏喙本海獒,幸我為之主。 食馀已瓠肥,終不憂鼎俎。 晝馴識賓客,夜悍為門戶。 知我當(dāng)北還,掉尾喜欲舞。 跳踉趁童仆,吐舌喘汗雨。 長橋不肯躡,徑渡清深浦。 拍浮似鵝鴨,登岸劇虓虎。 盜肉亦小疵,鞭箠當(dāng)貰汝。 再拜謝厚恩,天不遣言語。 何當(dāng)寄家書,黃耳定乃祖。 四時田園雜興 (宋·范成大) 步屧尋春有好懷,雨馀蹄道水如杯。 隨人黃犬?dāng)v前去,走到溪邊忽自回。 畜犬 (宋·呂本中) 王人長年閑,柴戶終日閉。 雖云伴我懶,常有跋扈志。 端如在籠鶴,又若伏櫪驥。 舉首望道路,久欲從此逝。 恨無陸探微,寫此師子戲。 如何尚搖尾,更作求食計。 吠犬 (宋·連文鳳) 爪牙淬霜戟,眼睛耀銅鈴。 輕獧更健捷,群獸此最靈。 吠堯非無知,怪不類桀形。 一片愛主心,庸作警世銘。 哀哉乞憐者,搖尾偷馀齡。 犬雞 (宋·陸游) 小犬一何警,日夜吠籬落。 老雞則不然,平旦方喔喔。 勤惰各其性,于我何厚薄。 糠粞一施之,且復(fù)慰寂寞。 病犬 (宋·秦觀) 犬以守禦用,老憊將何為。 踉蹌劣于行,累然抱渴饑。 主人恩義易,勿為升斗資。 黽勉不肯去,猶若戀藩籬。 屠膾意得逞,烹庖在須斯。 糟糠固非意,豚矢同一時。 念昔初得寵,青韁纏閟絲。 飼養(yǎng)候饑飽,動止常相隨。 胡云不終始,委逐在衰遲。 犬死不足道,固為主人悲。 犬 (宋·梅堯臣) 常隨輕騎獵,不獨朱門守。 鷹前任指蹤,雪下還狂走。 人思上蔡遲,書寄華亭后。 莫將呼作龍,粱肉才經(jīng)口。 守犬 (宋·呂徽之) 風(fēng)恬月朗眠花影,吏不敲門門恰靜。 何事猛然吠一聲,有人來汲門前井。 郊行 (金·酈權(quán)) 溪橋納納馬蹄輕,竹里人家犬吠聲。 行盡灘光溪路黑,隔林燈火夜深明。 閻立本職貢圖 (金·閻長言) 諤諤昌周此一書,形容獒貢寫成圖。 寧知右相無深意,莫指丹青便厚誣。 宿卓水 (元·許衡) 寒釭挑盡火重生,竹有清聲月自明。 一夜客窗眠不穩(wěn),卻聽山犬吠柴荊。 題犬 (元·貢性之) 深宮飽食恣猙獰,臥毯眠氈慣不驚。 卻被卷簾人放出,宜男花下吠新晴。 軍中苦樂謠 (元·周霆震) 半臂纏腰帽卷氈,剪裙荷葉腿齊編。 市西橋外看屠狗,笑擲并刀賭酒錢。 秋日過子問郊居 (明·王伯稠) 葉舠百轉(zhuǎn)入幽溪,灌木蒼藤夾岸迷。 一縷炊煙小犬吠,柴門忽出竹叢西。 暮景 (明·申光漢) 樹密深濃翠,孤煙淡作云。 前村聞犬吠,暗路草中分。 山家(次忠州) (明·姚旅) 柏葉麝餐云暖,柳枝鳥踏煙寒。 稚子出墻看客,隔籬犬吠衣冠。 題李迪畫犬 (明·高啟) 矰兒偏吠客,花下臥晴莎。 莫出東原獵,春來兔乳多。 巫夔道中雜歌 (明·黃輝) 星星冷炬拂云堆,夜踏偏橋半欲摧。 人隊似猿穿嶺去,犬聲如豹透林來。 冬日穆湖村居同蘊輝上人賦 (明·智舷) 買得漁蓑與釣綸,天寒日暮水無鱗。 浩歌一曲知何處,犬吠蘆花不見人。 游天壇山 (明·謝榛) 偶逢雙玉童,相引躡云去。 犬吠洞門開,三花最深處。 潞陽曉訪馮員外汝言 (明·謝榛) 野闊早霜明,林空涼吹動。 一犬吠人來,松窗破秋夢。 題畫小景 (明·德清) 風(fēng)雨孤舟夜,微茫草樹春。 茅檐驚犬吠,定是渡江人。 畫犬 (明·鄧林) 宋鵲韓廬跡已遐,世無烏琢與桃花。 野人相遇驚相問,偃蓋山前是我家。 畫犬 (明·朱樸) 胥吏夜催租,嗷呶鳴不絕。 安得長官清,開門臥明月。 畫犬 (明·張寧) 金鈴不動夜沈沈,足下生氂氄亦深。 庭院風(fēng)閒簾帨靜,戲隨蝴蝶吠花陰。 犬 (明·徐渭) 少年獵平原,左盧右宋鵲。 兔起鶻落遲,一顧先巳搏。 但莫空中山,前頭有湯鑊。 恤狗 (明·黎貞) 看家狗,憐爾苦,照管主人門與戶。 朝朝暮暮防盜來,賊聞狗聲走無路。 護(hù)得主人金與銀,護(hù)得主人命與身。 一朝狗病主不恤,卻將賣與屠宰人。 狗身被賣與屠宰,叫啖主人全不采。 被賣出門尚回頭,悠悠戀主心長在。 獸形人心人不識,人面獸心安可測。 堪嘆平生結(jié)交友,人心不似狗心久。 人見人貧情自疏,狗見人貧長相守。 有錢莫結(jié)無義人,無錢莫賣看家狗。 殷勤奉勸世間人,路逢無義須回首。 桀犬 (明·盧若騰) 桀犬慣吠堯,于堯何所傷; 假令不吠堯,于桀何所償。 既飽桀芻豢,應(yīng)喻桀心腸; 桀威日以熾,犬吠日以揚。 桀竟南巢去,犬亦喪家亡; 無復(fù)聲如豹,祗覺膽似獐。 四顧乞人憐,搖尾在道傍。 叮嚀世上犬,勿效主人狂! 鷹犬 (清·歸懋儀) 秋高云凈天宇辟,金眸閃閃睨空碧。 側(cè)身下掠捷如風(fēng),矯向空中復(fù)盤翮。 鴟鸮異類何紛紛,霜爪迅擊毛血分。 慎爾驅(qū)除勿逞暴,廓清要佐鳳凰仁。 細(xì)身田犬五尺長,四足趫捷不可當(dāng)。 首昂喙利兩眼赤,眾犬視之皆辟易。 飼糧常少患肥癡,僵臥廊間甘伏雌。 秋清山高風(fēng)夜吼,一朝蹤跡狐兔走。 聞犬 (清·黃毓祺) 柴門聞犬吠,風(fēng)雨婁江道。 卻憶華子岡,月夜聲如豹。 信犬 (當(dāng)代·陳振家) 蓬門不閉任風(fēng)吹,爛被破裘人不稀。 信犬未知家主窘,憑階日日守空扉。 寵犬 (當(dāng)代·傅義) 氣壯如牛馴似羊,依偎常惹繡裙香。 相攜入海親濺滌,妒煞衣冠白面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