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著名地質學家華萊士,曾提出一個著名的觀點:“人的大腦里蘊藏著豐富的寶藏,而思維方式,是其中最珍貴的資源。”除此之外,而我們還經常聽到這樣的老話:“思維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其中,思維是至關重要的,尤其對于人類這樣的生命,正是因為有著主動思考、積極探索的復雜思維,方能充分發揮主人翁的作用,去改造世界、創造萬物,成為萬物之主、萬物之靈。思維,正是我們每一個人最寶貴的財富。
然而,人類對于自己大腦思維的開發和利用卻并未達到極致。有科學家宣稱,普通人大腦的開發只有3~5%左右,就連最聰明的科學家愛因斯坦的大腦也只開發了10%左右。近些年來,還有加拿大的科學家宣布愛因斯坦負責運算數學的大腦部分比常人要多開發約15%。姑且不論數據是否真實可靠,但可以預測的是,我們的大腦還有巨大的潛能尚待挖掘和利用,如若有一天真能夢想成真,屆時也許普通人也能擁有超級智慧大腦,擁有著非同一般的高級思維和超級思維。
![[轉載]改變思維,改變人生(上)【我們的幸福家園】 [轉載]改變思維,改變人生(上)【我們的幸福家園】](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18/02/1001/124359563_3_20180210012405943)
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把思維和思維方式混為一談,其實,思維和思維方式是所有區別的。就個人的理解,思維為主體,思維方式為客體,思維方式是思維活動的衍生品。打一個不是很貼切的比喻,如果把思維比作大樹的“根”,那么思維方式就好比大樹的“枝”,“枝”也是從“根”那里進行衍生和發展的,而所結出的“花”和“果實”,即產生的行為和習慣。
思維的能力是一個人綜合能力的核心,也是人們認識事物、認識世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無論是生活、學習、工作、社交等一切活動皆離不開思維。思維能力強,個人的生活能力及生命能力就強,在生活中,就體現為此人的健康、幸福、智慧等層次和境界就相對高。而關于思維方式,也可以做一個淺顯的歸納,一個人想要達到某種思維目的所進行的一系列思維活動,這個過程中采取和體現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可以稱之為思維方式。
![[轉載]改變思維,改變人生(上)【我們的幸福家園】 [轉載]改變思維,改變人生(上)【我們的幸福家園】](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18/02/1001/124359563_4_20180210012406131)
一個人的思維方式,從父母遺傳基因的繼承,這一世出生開始,后天所受到的文化、信息、習俗的影響,基于對外界客觀事物的認知、見識和理解,在其為人處世、工作生活和待人接物的各項活動之中,所逐漸形成的一套完整的反應機制和應對方案。因此,不同國籍、文化背景、成長環境的人看待事物的角度和方式不同,即思維方式亦有所不同。比如,有兩個人,一個自卑,一個自信,在面對領導擦身而過卻并未和其打招呼的現象時,自卑的人也許會在心里嘀咕,覺得領導看不起自己,為此心生煩惱;而自信的人對此事根本就沒放在心上,并不會引起內心的波瀾。這就是不同的思維方式所引發的不一樣的行為方式,隨著思維的慣性發展,也許還會引發不一樣的人生。
不管是人的思維也好,或是思維方式也罷,皆不是一成不變的。思維是可以不斷的開發的,天才所具有的思維方式也是可以培養和塑造的。一個人的思維能力是否強大,思維方式是否科學,除了先天因素之外,也是可以通過后天的學習和訓練而逐漸改變的。我們之所以要不斷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不斷的開拓思維,以及培養科學的思維方式。學習如何認識自己、分析事物、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并且通過積極的思維訓練來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即:認知力、記憶力、專注力、分析力、判斷力、創造力等等,包括提高自己生命的各種各樣的能力。
![[轉載]改變思維,改變人生(上)【我們的幸福家園】 [轉載]改變思維,改變人生(上)【我們的幸福家園】](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18/02/1001/124359563_5_20180210012406349)
在這里,需要指出的是,思維和思維方式是互為影響的,兩者有著千絲萬縷、密不可分的關聯。前面已經打過比喻,若思維為“根”,則思維方式為“枝”,“根”變了,“枝”會隨之而變;“枝”變了,“根”也會受其影響,無論是“根”變還是“枝”變,皆會影響最終所結出的“花”和“果實”,即行為和習慣會有所改變,人生和命運也會有所不同。但追蹤溯源,修正的最核心之處還是在于“根”,因為“根”才是問題最初的“因”。所以想要改變人生,先從改變自己的思維開始,同時,通過思維的開啟,不斷開動腦子,修正自己的思維方式,是也。
正如【生命細胞科學】告訴我們:“有怎樣的思維方式,就有怎樣的行動方式,就有怎樣的做人做事方式。思維方式是人生最寶貴的財富,當前流行的互聯網思維,體現了人的思維是可以互相溝通、傳遞的,在通過網絡傳遞的同時,也可以通過網絡接收。在某種程度上,人的觀點和見解,甚至行為,是思維的體現。
人的思維,不僅可以通過互聯網傳遞到千家萬戶,也可以通過大腦發射的腦電波,傳遞到大自然空間,我們把這種腦電波稱為思維波。思維波強傳遞范圍更大,思維波弱傳遞的范圍可能更小。
日常生活中,人們常說環境會影響人、造就人,實際上就是這個環境的思維波在發揮作用。比如,在學校,人們常常會想到學習,這是學校這個環境空間里思維波共振的體現。在圖書館,人們常常都是自覺的看書,不大聲喧嘩,這是圖書館這個環境空間里,思維波共振的體現。人一旦進入這個環境空間里,接收到這里大腦思維發出的思維波,就會自然的做出和環境相適應的舉動和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