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職業教育發展一直“堅持以就業為導向”。但進入新時代的中職學校教育發展應區別于高職院校,應考慮在“堅持以就業為導向”的同時,還應明確提出“以對口升學為導向”,讓中職畢業生有足夠渠道升入高職院校或本科院校, “雙導向”可以更好地發展中職學校教育。 1 “雙導向”符合教育公平原則,呼應“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滿足人民群眾對公平中職學校教育的殷殷期盼。公平是新時代“人民滿意的教育”所期待的。但同屬于高中階段教育,就讀普高意味著有更多的就讀大學的機會,對于中職生來說,是非常不公平的。數據顯示,這些年初中畢業生約有一半進入了中職,如2014年全國高中階段的毛入學率86.5%,中職貢獻了48%。但他們有多少升入高校呢?這些年的高校錄取率穩定在86.5%左右,中職生升入高校的只有約9%。以2017年湖南省為例,全省所有考生41萬多人,共計錄取新生35.72萬人,錄取率為86.94%,本科錄取率42.53%,可是,錄取職高對口類新生只有3.22萬人,也即中職貢獻居然只有9%。本科錄取率只有大約3%。“就業導向”下的職教發展政策將對口升學比例限定為5%,95%的中職生是因政策障礙不能接受高等教育。明確提出新時代的中職“雙導向”,就意味著努力讓更多的中職生就讀高校,讓中職教育成為一種趨向公平的教育,成為讓“人民滿意的教育”。 2 “雙導向”更加切合當前經濟建設變化實際,滿足行業企業人才需求層次髙移的現實需求。因為年齡太小,心智不成熟,文化基礎薄弱,缺乏發展后勁,中職畢業生以往普遍是去到勞動力密集型企業、服務性行業作為簡單勞動力使用。但目前產業普遍轉型升級,技術密集型企業、國有大中型企業對員工文化素質要求越來越高,中職生難以滿足產業發展新要求,高職生比中職生更受就業單位歡迎,而且,許多企業已將高職大專學歷作為就業的最低門檻。國家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教育的目的顯然也不是“為企業提供簡單勞動力”。顯然,按“雙導向”政策之后的中職生升為高職生,就更加切合當前經濟建設變化實際,滿足行業企業人才需求層次髙移的現實需求。 3 “雙導向”有利于增加中職學校吸引力,優化中職學校生源,引導普職合理分流。眾所周知,我國中職教育吸引力一直嚴重不夠!“招生難”成為痼疾,中職生的社會認同嚴重“低”于普高生,各高校包括高職院校更愿意招普高生。重要原因之一是中職生源一直嚴重低于普高生源。單一的“就業導向”政策影響下,招生時按“普職比”大體相當政策強制分流,渴望升學的優秀初中畢業生不愿就讀中職學校,事實上中職學校招到的是進不了普高的初中“學困生”,中職學校教育就衍變成事實上的低層次教育,且一直惡性循環。顯然,新時代明確提出中職“雙導向”,既“就業有路”,還“升學有門”,就會增加吸引力,優秀的初中畢業生就會進入中職學校,就能破解招生困局,形成良性循環,客觀上優化生源,而且引導普職合理分流。 4 “雙導向”切合國家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內涵,呼應十九大提出的“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有利于頂層設計整體推動中職學校教學改革發展。國家業已提出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形成定位清晰、科學合理的職業教育層次結構,中職學校與普通高中分屬于職教體系和普教體系,屬于一個層次,中職畢業生的出路,一是就業,二是升學。既可以升入職教體系的高職專科、應用技術本科、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還可以升入普教體系的普通本科與學術學位研究生教育。按此體系,中職學校教育發展已經不是單一的“就業導向”,“雙導向”呼之欲出。而且,十九大再次提出“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顯然,“雙導向”是順勢而為。另外,從當前學校實踐層面看,也只有“雙導向”才可以破解中高職銜接不暢等痼疾,從頂層設計角度,從課程到教學組織到考試安排考慮,整體推動中職學校教學改革發展。 5 “雙導向”切合優秀中職學校發展實際,來源于優秀中職學校辦學經驗的積累與提煉,基層實踐層面的“雙導向”呼之欲出。總結多年辦學經驗,我國優秀中職學校的發展幾乎都是一手抓就業教育,一手抓對口升學教育。以長沙財經學校為例,該校是湖南首批國家重點校、首批國家示范校、首批湖南卓越職業院校建設項目校,有很高的社會認可度,多年來該校畢業生既高品質推薦就業,也較多的對口升入高校,所謂“招生難”在該校已經不是難題。這些年招生時,家長大清早就來校排長隊,近三年,長沙市中考成績公布第一天即招生爆滿。究其原因,是因為摸索多年發展經驗,學校內部實際形成了就業教育與對口升學教育兩套教育教學管理與運作體系,以就業教育為主體,兼顧對口升學,從入口到出口兩個導向兩個培養方案,有一定的獨立性,但在學校統一管理下并不排斥,而是相互溝通和支持,時至今日,已成熟高效運作多年,對口升學教育與就業教育都成為學校品牌,形成影響力,吸納到比較優秀的生源,形成學校發展的良性循環,來校考察的教育部、省市領導、專家、用人企業都給予學校很高評價。據悉,全國許多中職名校如江浙滬等地的中職名校都是類似做法,而且,近幾年的對口升學比例逐年遞升,幾乎有一半升入高職院校。從基層實踐層面看,“雙導向”呼之欲出。 作 者 簡 介 陳全寶,作者系長沙財經學校校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