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是人體天然藥庫,而要控制這個天賜的寶藏,只需要明白12經絡的運行原理就足夠了,這就是中醫整個經絡學說的要素。12經絡上面有三百多個穴位,我們沒必要都去記住,現在,你只需跟著我一步步地往下學,就容易多了。 一、先熟悉一下12經絡的名稱: 手太陽小腸經 ; 足太陽膀胱經 二、搞清楚它們為什么要這樣稱呼 ? 三、少陰、厥陰、太陰、太陽、少陽、陽明又是代表什么呢? 它們是代表陰氣的重與輕,陽氣的足與弱。 (1)少陰陰氣最重,所以它就排在手臂和腿內側的最里面。厥陰的陰氣比少陰輕,但又比太陰重,所以它就排在中間。太陰的陰氣最輕,就排在最外面。 四、 我們的祖先為什么將陰、陽細分到這樣的程度呢? 就是讓你在使用經絡時隨時注意陰陽的平衡。這個陰陽的平衡既包括經絡與經絡之問的陰陽平衡,也包括身體與經絡的陰陽平衡,還包括經絡與大自然的陰陽平衡。身體與經絡的陰陽平衡是要你根據身體的強弱去選擇經絡。比如:身體弱的,最好先選擇陽經按摩以補足正氣為主,陰經要等正氣補上了,再去碰它;身體好的,則陰經、陽經都可以按摩。 經絡與大自然的陰陽平衡,是與四季的溫度有關。夏天陽氣最旺盛,就是身體虛弱的人,在這個時候也可以去疏通陰經了。陰陽平衡的理論還可以用在按摩時的手法上,如陰經的按摩最好是用補法,陽經的按摩可以用瀉法。 五、什么是按摩的補與瀉呢? 六、需要把三百多個穴位都記住嗎? 如有的地方酸痛,有的地力刺痛,有的地方麻木,有的地方發酸、發脹,那么這時你按摩的重點就放在最痛的部位,把病灶揉開、揉散,甚至拔罐、艾炙、敲打都可以,越是痛感明顯的,越要堅持多刺激此處,這樣你身體的疾病很快就有好轉。 有些人明明知道自己心臟有病,可在這兩條經上按壓時并沒有明顯的痛感,這時,你左右兩只手臂上都要去摸,因為人體經絡左右都是對稱和一致的,但患病時左右經絡的反應并不完全一樣,痛感明顯的就代表著病偏向于哪一邊,這也說明了你這條經絡的氣血不足,反應遲緩,這時的冶療以食療為主先,補足氣血。 同時在這條經絡上慢慢摸,看上面是否有硬塊,是否多出了一塊肉,是否比別處微微凸起,然后重點搓揉這個部位就行了。如果只是死記硬背了所有穴位,但忽視了最痛的那一點,治病效果絕不會好。 七、先從我們最常用的足太陽膀胱經(下面簡稱“膀胱經”)開始,因為這條經的陽氣最足,治療范圍最廣,所以也是最常用的一條經。 (1) 膀胱經的起點在眼角的睛明穴,上行過額至頭頂,行頸后、后背、大腿后外側,小腿后側至小腳趾外側的至陰穴止。共有67個穴位,是人體中最長、穴位最多的一條經絡。 八、從膀胱經到腎經的走向,我們可以看到: (8)這是一條陰經轉變為陽經的經絡,是陰經在前、陽經在后的一條相連的、互為表里的、長長的經絡。所以按摩心經不但能治療與心經相連的心臟、小腸、肺、食道、眼睛等處不適,還能推動和滋養小腸經,按摩它既能冶療頸椎、腰椎、腿的疾病,又能治腎臟的疾病。 (9)只要頸肩、腰有毛病,你去摸摸手臂外側的小腸經就會有明顯的痛點,再去摸與之相表里的心經也會有瘀堵、疼痛的感覺,所以這時就要從源頭上疏通手臂內側的心經,從腋窩處往下輕輕搓至小手指,然后再沿著小手指的外側向上搓至手臂的外側,遇到哪里有痛點,就在哪里多搓搓揉揉,這樣就可以治療心經、小腸經、膀胱經、腎經這4條經絡上所連著的所有臟器的毛病。 九、那么又是哪條經絡在胸中與心經相連呢? 因為當經絡一路走過來,走到腎經時已經很虛弱,所以一般不去按摩腎經,按多了就會瀉氣,這時,進入了腹部、胸部的經絡需要休息一下,補充能量,然后換條經絡繼續出發,去進行下一次的四肢大循環,所以補氣作用最強的丹田穴在腹部,而通過腹部的就是循環回來的、已經很疲勞的腎經、肝經和脾經。
|
|
來自: 昵稱52463050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