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文章
發文工具
撰寫
網文摘手
文檔
視頻
思維導圖
隨筆
相冊
原創同步助手
其他工具
圖片轉文字
文件清理
AI助手
留言交流
一、準備工作: 1、如果沒有合適的大臺鉗,也找不到合適的幫手(按著木板),我們可以這樣來操作。先搞到一個足夠穩當的大桌子,然后在桌子上丁牢兩塊小木塊(如圖)。這兩塊小木頭用來卡住板材。我們在推刨子和挖槽腹的時候都用得到。趕上要動手的人是左撇子,右側的木頭可以挪到左側。2、木板的處理: (1)一般來說,一套做琴的木板尺寸大體如下足夠足夠,面板125*22*6,底板125*22*2。這個尺寸基本是萬能的,可以處理各種樣式了。 (2)我們假設木板是干燥的,并且木性已經非常小,變形比率很低。 (3)對于木匠勞動來說,木材的規范最重要,其中最基本的就是木材的平整和厚度均勻。現在想找到一個能憑手刨子給木板找平的木匠,可能沒有了。自己做琴家里不可能趁電平刨和電壓刨。這樣可以找個木匠鋪子或者裝修隊,請他們按如下處理: A 用平刨將木板一面完全找平。 B 以找平的面為基準,用壓刨處理到厚度均勻。 C 一半面板厚度壓倒45—55MM,底板厚度根據琴的做法和風格在7—15MM。 (4)用直尺將地面板全部取出中線,并且將中線過到背面。二、大型的處理。 1、選擇好自己喜歡的琴型。可以根據書上給的尺寸來做,也可以根據傳世名琴的外形來做,還可以自己進行創作。當然這個創作要在琴型的范圍內,自己設計一個新造型不在本題內討論。 2、可以找頭幾年出版的一個掛歷掃描,或者下載高清圖片,然后請噴繪的鋪子按照需要的尺寸給噴出來。剪切好,取中線對折裁成左右兩個部分。之所以這樣,是為了只是用半個古琴形,為了能讓左右對稱。在作坊里,制琴師們通常用半樣板來做琴,為了就是對稱。 3、我們將半拉的樣板用圖釘定在面板上,依靠中線取出大概形狀。這個時候底板不動。 4、借來電曲線鋸用,用手鋸,去木匠鋪子請他們代勞,都可以。總之根據圖形把大洋裁出來,這個時候底板還是不動。三、用材的考慮: 1、要分清楚正反面。根據截面年輪判斷,最靠近樹心的位置作為槽腹。未來底板也這么用。這樣做是兩個考慮: (1)所謂千年老材,木性盡除,那是胡扯。木材只要一天沒悶成炭,永遠都有木性,無非大小而已。在修老琴的時候,會發現一個問題:只要拆開三天不合,就絕不可能原樣合上,一定會處理一點面板或者底板。這個問題是木匠就懂,拆開的木器無論什么年代,肯定不能毫不打磨就原樣能裝上的。 琴做好后,底面板一定還要變形,上述處理會使底面板變形過程中相互抵消一些應力。 (2)木材實際上是樹心的位置最不好。所謂“心材”最好,只是大街上的傳說而已。木心的位置作為槽腹去掉,保留的正是芯與韌皮部之間的最好材料。 這么處理,我們才能在槽腹內看到豎紋。反過來用,就算用的樹心我們也會看到云型紋。這個大家可以畫圖分析一下。 2、木料不是均勻材料,很多時候一頭密實、一頭松軟。如果這個情況比較明顯,我們就用密實的一頭來做琴尾。好處是,這個部位的面板正好是比較薄的,相對密實的材料會更結實,同時這里的按音聽起來也結實。 四、畫線:分清楚里外和前后,我們在槽腹的一面畫圖。因為木料的情況不同,這里沒法介紹由材料產生的制作差別,我們簡單而機械地來畫一個都能兌付著用的結構圖:1、一般琴的制作原則: (1) 肩膀最寬,頭次之,腰再次,尾最窄。 (2)三徽到三徽半起肩,我們為了好算賬定在三徽。 (3)八徽到十徽起腰 。(4)九徽下裝雁足。 (5)七徽開始向琴頭出龍池。 (6)十二徽開始向琴頭出鳳沼。 (7)龍齦距離尾尖10MM左右。 2、分格: 第一格,木材頂端向后取66MM,為額。考慮木材頂端不一定直,多留一點點。 第二格,額后10—11MM為岳山。如果喜歡聲音厚重的,岳山可以留到12。 第三格,岳山后10—45為項實。通常項實在15MM比較合理。如果喜歡聲音更空靈一些(或者木板過于硬),項實就留少點。如果喜歡聲音厚重一些,項實可以多留。如果項實留到45MM甚至更多,天柱就甭裝了,沒用。(現實中,中央院趙家珍同志有一個北宋琴,腹內無天柱,板和灰都極薄,琴體很輕。其裝鋼弦毫無鋼絲味道,聲音松透甜美。剖修時候曾經發現項實多達80mm。) 第四格,肩的起點。我們從岳山向后取1110MM作為有效弦長。其1/5處為3徽,起肩處。 第五格,龍池起點。我們從岳山向后取1110MM,作為有效弦長。其1/2處為7徽,是龍池靠琴尾的起點。 第六格,起腰處。我們從岳山向后取1110MM,作為有效弦長。其3/5處為8徽,腰起點。 第七格,雁足。我們從岳山向后取1110MM,作為有效弦長。其2/3處為9徽,是雁足中心點所在位置。 第八格,腰終點。我們從岳山向后取1110MM,作為有效弦長。其3/4處為10徽,是腰終點。 第九格,龍齦處。我們從岳山向后取1110MM,作為有效弦長,這里就是龍齦。 第十格,尾尖端。第九格后取10MM,以后的部分去掉。 3、畫槽腹位置: (1)槽腹的長度實際上是從項實到齦下之間。 (2)項實前邊已述。 (3)齦下通常應該有30—50mm。不要怕寬,因為琴尾是斜的,面板比底板長,這個厚度會去掉很多。同項實一樣,如果面板堅硬一些就少留點,如果松軟就多留點。 (4)確定好槽腹頭尾后,我們沿著外形的線取10—15的寬度作為邊墻。如果喜歡沒聲的,可以多留,但超過15MM可能問題特別大。相反如果少5MM,很可能出瓦盆聲。 (5)有些人喜歡吧項實做成斜的,造成七弦下槽腹更長,可以這么做,但恐怕多此一舉。 (6)雁足的位置要至少各留一個直徑45MM的多半個圓,用來挖空裝雁足。 4、納音要拿出來單說。 (1)納音的大小跟池沼大小關聯。通常,龍池長220MM,寬25MM。鳳沼長120MM,款22MM。 (2)如果喜歡聲大的,在槽腹不變的情況龍池和鳳沼都可以加寬,不能加長。 一旦池沼加長,甚至池沼聯通起來,再甚至于干脆就是無底琴,那樣對琴桌的要求就特別高了,沒有好桌子彈不了這種琴。并且,這種琴在腿上彈不響。(簡單說琴桌。最好的琴桌是木頭面,既不跟著震動,也不吸收聲音。這種琴桌用棗木做最便宜,但是肯定變形。而最不好的琴桌就是桐木、沙木、松木、磚頭,帶抽屜和箱子的最糟糕。道理簡單,馬連良曾在大會堂演出拒絕使用麥克風,他說:聽我的還是聽它的?)(3)實踐證明寬大的槽腹和細小的池沼相配,不僅沒有任何好處,反而會讓聲音開始憋悶,出來后亂飄。但是這種做法往往讓泛音清脆一些。 (4)確定好池沼大小后。池下納音要比池左右各寬15MM,前后各長30MM。沼下納音要比沼左右各款10MM,前后各長出20MM。這個概念是從納音起坡處開始算。 (5)是留納音還是貼一個假納音,一般說貼的效果好。不僅好干干活,也容易好聽一點。 (6)是鼓出來的納音,還是呈溝狀的納音,溝狀的好一點。但干不好容易讓345弦的7徽左右位置按音出鼓聲。 (7)建議的做法是留納音,多留一點。萬一不能要還可以去薄,去過了還可以全去掉改貼。貼壞了還可以去掉再貼。 五、開挖這里要說明的是,我們先不做面板外面的弧度。這是因為做好弧度后,對于沒有專業木臺鉗的人來說,反過來再挖槽腹是非常困難的:根本就放不穩。(一)在上述畫號線的位置內,開始挖。我建議先用開孔器來處理,會省很多事。非要享受挖槽樂趣的話,可以直接用鏟子下手。(二)槽腹的深度跟琴型有直接關系。我們這里還是圍繞這個假設的仲尼來說:1、預計最后出品的琴,最后處為60MM,那么面板留50MM厚度。2、杉木面板,鹿角霜灰。3、以上情況下,初次的挖槽,我們可以先處理成一個平直的坑,深15MM左右。(三)我尤其要提醒的是,初次挖槽,絕對不能想當然地進行。很多人會錯誤地理解“面板在不同位置有不同厚度”這個說法。在沒有經驗的情況下,會給槽腹挖得有深有淺,這是錯誤的。完后拿鏟子給初步修理平整,主要目的是去掉開孔器留下的痕跡。見過一個老琴,明代,現屬于某大學。其槽腹內有明顯木旋刀施工痕跡,完全沒有鏟平。琴面的活完成后,實際上面板還是一個開了槽的平板。我們繼續:六、處理面板的正面。(一)畫線:1、邊墻的高度:(1)原來說過,一個美觀的古琴,邊不會超16MM,加上灰的厚度,最多不會超過18MM。很多精美的琴實際比這個還要薄。(2)我們按照這個仲尼的思路,把邊墻設計成17MM,除去灰、漆以后剩余15MM。(3)再按照1:3的比例分配給底面板,則面板邊墻有10MM的厚度。(4)用尺在面板兩遍畫線,留下1個毫米。2、琴頭的厚度:琴頭有多厚,沒有定論。這個跟整個木材(未來琴的厚度)有直接關系。3、琴尾的厚度:琴尾按照這個仲尼,總體厚度應該控制在40MM以內,分配給面板只有32MM。在這里畫一條線。二)開始處理弧度和斜坡:1、弧度:(1)弧度是最難掌握的,很難說清楚。但是要提醒一點,面板絕對不是一個橢圓的一部分。(2)以中心線為準,向兩邊切削,一直到畫的線。(3)在弦路以內,弧度是比較小的,但不能過于平,更忌諱過于弧、。(4)除了弦路,弧度立即加大。提示:實際上可以著手先在木板邊緣將楞子直接去掉到線的位置,再逐步向中心推。2、斜坡:(1)低頭:原先我們說過,3徽起肩,那么從這里開始低頭也是合理的。A:低頭的區別:a、如果彈琴的人喜歡留一大把指甲,那么他很難取得一個溫柔的聲音。這種情況下,他們會選擇在離岳山更遠的地方觸弦,這樣低頭可以稍微小一點。b、習慣不留指甲的人,他會很難取得一個明亮的聲音。這種情況下,他們會更貼近岳山觸弦,表現出來的是在臨岳和1徽之間擊弦。這樣手指吃弦深,特別是在輪指的時候容易敲到板子,低頭就需要大一些。B:大低頭會感到弦更有勁。C:低頭位置的確定:a、先找到臨岳的位置(岳山靠近琴尾的一側),畫線。b、如果大低頭從3徽開始,小低頭從4徽開始,徽位畫線。c、要注意把線一直延伸到兩側的邊墻上,否則移動刨子線就沒了。D:刨吧,電的也行,手的也行。a、用尺來量一下,使臨岳比其他地方低10MM,就合適了。b、要注意,處理低頭的時候要將刨子推出琴頭。這樣從琴頭想開始低頭處看,是一個整破。E:低頭的弧度要跟面板調整好。(2)琴尾的斜坡從開始低頭處向尾巴的線推下去,注意調整好弧度。重要提示:這么處理好外面的弧度后,我們反過來就發現問題了。1、琴的中心線厚,兩邊薄。2、琴尾部整體都更薄。這就是我原來曾經說過的,槽腹結構很重要的工作是外面完成的。正所謂:要想甜,加點鹽。最厚:1、肚子里頭稍微再處理一下,主要是給原先的方槽子處理成微弧槽子。2、有機械加工痕跡的地方把鉆痕去掉。3、愿意平的就刨一下,信仰千溝萬壑的就鏟兩下。于是,面板就OK 了。關于額下的聲池,可開可不開。開的作用更多的是給琴減體重,而不是其他。有些制琴師的施工更有特色,正投琴頭都是后按上去的。七、處理底板。1、在搜型前再用壓刨處理一次,壓倒10MM厚度。2、把面板按在上面畫線,裁出一樣的形狀。3、算好軫池的位置,開軫池。4、算好池沼的位置,開出池沼。然后按在面板上,修理兩個納音。建議修理后要能放進手為合適。5、算好護軫的位置,去掉護軫的底面那么大的底板,護軫應該直接粘在面板上。八、合琴(一)音柱1、先要找出天地主柱的位置。如果不好找就拿著面板敲,找到最空的位置就是音柱位。2、天柱一定要比地柱大一點,且都是圓柱形。3、具體音柱的尺寸根據木料的不同應該不同。總體說,木料軟,音柱粗。4、音柱安裝時,應高稍微頂住一點勁。撐力過大、過小,都是嚴重問題。(二)膠合1、白乳膠、鰾膠、速干膠、丙酸酸脂等,都可以。對于剛開始做琴的朋友,不建議使用乳膠和鰾膠。主要原因是會在以后的工序中引發開膠。但是如果隨時準備剖開修理,還是乳膠和鰾膠好,他們遇水易開。乳膠和鰾膠比,乳膠更好。乳膠不受溫度影響,鰾膠遇熱也容易開膠。用漆和細灰粘琴,根本就是不會做琴的人胡扯的。老琴看到的褐色粘接物是漆糊。至于用漆糊(用漆來合面粉、淀粉、鰾膠)粘接,一個是需要會和漆糊,二是干了除非破壞邊墻,基本打不開了。如果期望萬年牢,可以嘗試找做棺材的斜木師傅,用江米來粘,這個萬年牢。2、現將音柱粘在面板槽腹內。3、刷膠的時候要注意次序:先刷底版,然后稍微稀釋(桐木情況下)再刷面板。最后給音柱點膠。4、對起加壓。最簡單的辦法是透明膠套使勁纏繞,比繩子力量還大。九、修正(一)底板還要刨一下:1、邊緣的地方保留5MM,逐步向中心推光滑。2、琴頭處的底板從3徽下向琴頭去薄,到琴頭邊緣留5MM厚。3、琴尾從龍池向后底板逐步推薄,到尾巴尖端留5MM厚。4、琴邊的膠去掉,用銼打磨平整。最后放在1米以外,掛在墻上,自己看看舒服不舒服。邊緣要整齊十、上附件等(一)安裝護軫、岳山、呈露、軫池板、上下焦尾、上龍齦下齦托,注意雁足此時還不要裝,只是在雁足的位置鉆個眼,明確位置。注意事項如下:1、岳山應該深入面板10mm以上,且是弧度的,不能一個平的臥進去。2、呈露可以直接貼在面板上。3、上焦尾安裝時要刻一點面板,使其臥進面板5MM左右。4、護軫的大小和角度參考《我怎么挑琴》5、安裝下焦尾前,要調整尾巴的角度(上長下短,圓弧下來),開弦槽。具體找個琴看看就明白了。一定要平滑地下來,否則此處容易斷弦。6、下焦尾應該比上焦尾小一點。7、在琴頭刻出一個鳳舌。以上都淘寶都有賣。十一、裹布1、裹布的最大好處是防止開裂。2、桐木琴用紗布或棉布比較好。用夏布可能導致灰過于厚。3、裹布的時候,一定要覆蓋整個琴,包裹住。琴最愛裂的是底板,因為硬度大,吸潮防潮都容易裂。4、琴額尤其要裹,忒別容易裂。5、裹布的時候應該用漆糊,也可以直接用膠來裹。6、布干后,用到修理整齊,去掉池沼口的多余,去掉毛茬等。
喜歡就關注我吧
儒行琴社昆明分址:
總部:欣都龍城3棟502
荷塘月色分部:荷塘月色15棟1樓閱覽室
滇池分部:法苑小區23棟2單元202
暢園分部:銀海暢園西區8棟1樓閱覽室
關上分部:銀海領域(籌備中)
電話(同微信):15287149493
尋人啟事
尋找想學古琴的您嘿嘿,對照一下是不是您!如果您喜歡古琴、想學習古琴,但是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學會?不知道自己能否堅持,可以參加云南國學館公益古琴班!!!如果您喜歡古琴、喜歡融洽輕松的學習環境,可以參加云南國學館一對二班!!!如果您喜歡古琴、喜歡老師細致的教學指導,可以參加云南國學館一對一古琴班!!!
尋找想學古琴的您
如果您喜歡古琴、想學習古琴,但是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學會?不知道自己能否堅持,可以參加云南國學館公益古琴班!!!
如果您喜歡古琴、喜歡融洽輕松的學習環境,可以參加云南國學館一對二班!!!
如果您喜歡古琴、喜歡老師細致的教學指導,可以參加云南國學館一對一古琴班!!!
尋找喜歡古琴的您/團體嘿嘿,不要藍瘦、不要香菇!如果您喜歡古琴、想擁有一把屬于自己的古琴,您可以選擇到云南國學館購買、租賃、認養一把有緣分的古琴!!!
尋找喜歡古琴的您/團體
如果您喜歡古琴、想擁有一把屬于自己的古琴,您可以選擇到云南國學館購買、租賃、認養一把有緣分的古琴!!!
來自: 漢塘布衣 > 《音樂》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淺析古琴斫制技藝中的音高
古琴琴體發出的音高是由琴體以及其各部位的固有頻率決定的,與琴材、琴體制度、槽腹制度和髹漆工藝等有關。琴足的位置要合適,琴體的形制、厚度、長度、寬度以及腰和項的長度與寬度、琴面的弧度等要適...
槽腹關乎古琴的聲音,古人用的是什么樣的?G175
文獻都要求底板要開挖槽腹,實物中唐代多數底板都有較淺的槽腹,宋代以后底板開挖槽腹的數量減少、深度變淺。從實物來看面板的整體厚度...
磐石古琴斫制記錄第九十:
故宮藏連珠式飛泉琴被鑒定為晚唐雷琴,這張琴池沼口也有向內高起的漆制貼格的內唇邊。當然飛泉琴同樣也被收錄在《故宮古琴圖典》和《中...
選擇什么樣的槽腹制度,古琴的聲音最好G177
可使大弦下的面板稍薄一點、小弦下的面板稍厚一點,或使大弦下的面板材質稍疏松一些、小弦下的面板材質稍密實一些。潤,要求槽腹結構要...
琴都不認識談什么琴
琴都不認識談什么琴。琴如人一般,有琴頭、琴額、琴頸、琴肩、琴身、琴腰、琴尾,面板之上覆以琴弦,琴弦有七根,一弦在外,七弦在內。...
【嘉德秋拍】宋鏡涵先生舊藏“開元二年雷霄斫”鳳勢琴賞析
【嘉德秋拍】宋鏡涵先生舊藏“開元二年雷霄斫”鳳勢琴賞析。故宮的鄭珉中先生在其論述唐宋琴年代的多篇文章中都提到了這種特點④,故宮...
古琴系列講座(一)古琴的概況和制作
古琴系列講座(一)古琴的概況和制作概況 古琴又名"琴",因縛弦七根又稱"七弦琴"。龍齦:龍齦共有六塊,...
琴之知識│古人斫制的制作工藝
筆者所藏“碧天風吹”琴,腹內款書“大明壬申獲古良材。”打開琴腹見四邊烤焦,因是挖槽后所烤,顯然不是為了干燥的目的,推其用意可能...
“九德”俱全,是制作古琴的最高要求G174
“九德”俱全,是制作古琴的最高要求G174.顧博士講傳統古琴斫制技藝G177:試析古琴的“九德”與斫琴技藝之三.青楓.古琴通解[M].聯合科...
微信掃碼,在手機上查看選中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