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驗案舉例 陳某,男,69歲,廣西柳州市人。 2004年10月19日初診。患者于2001年11月行右上肺葉楔形切除術,術后病理提示:右上肺高分化腺癌。術后予放化療及免疫治療,病情得到一定控制。2004年4月復查CT提示右肺癌復發,行局部放療。刻診:右胸拘緊脹痛,咳嗽咳痰,痰色黃白相間,以白色為主,稍稠,自覺全身燥熱,喜冷飲,有糖尿病史,飲食可,大便干,睡眠差。舌紅苔薄而干,有裂紋,脈細。辯證:氣陰兩虛,痰濁泛肺,陰虛內熱,治宜化痰散結,滋陰清熱,以潤肺散結湯合芍藥甘草湯加減:全瓜蔞15g,海浮石20g,白英30g,麥冬12g,百合12g,紅參10g,白芍20g,甘草10g,黃連8g,知母10g,沙參12g,款冬花12g,杏仁10g,黃芪30g,山藥20g,元參15g,蒼術10g。水煎服,每日1劑。本方隨證加減治療4月,漸次取效,病情穩定。 2005年2月25日第12診,以胸悶,短氣不足以息,頭暈為主訴,伴腰部酸痛,飲食尚可,二便調,睡眠差,舌尖紅,舌質暗,苔少,脈沉緩。證屬肺腎氣虛,攝納無權,治宜補肺腎,定虛喘。人參蛤蚧散加味:紅參12g,蛤蚧1/2對,海浮石30g,白英30g,全瓜蔞15g,麥冬15g,半夏12g,元參12g,菊花12g,杏仁12g,川貝12g,冬花12g,熟地30g,山萸肉12g,鱉甲20g,龜板12g,土茯苓12g。水煎服,每日1劑。此方患者加減服用10月余,期間因為虛喘緩解明顯,曾停用過蛤蚧。 2005年12月14日第35診。患者胸中憋悶疼痛難忍,氣短頭暈,形豐面黃。偶見喉癢咳嗽,腿軟困重,腰酸,夜尿3-4次。飲食可,眠差。舌苔薄白,脈弱。雖有肺腎兩虛,攝納無權之象,但以胸陽痹阻為重,治宜通陽散結,行氣祛痰為主,兼以補肺納氣,祛風止眩,瓜蔞薤白白酒湯合人參蛤蚧散加減:瓜蔞殼20g,薤白10g,紅參12g,蛤蚧1/2對,天麻10g,菊花10g,白芍12g,山萸肉15g,熟地20g,覆盆子12g,桑螵蛸12g,五味子12g。水煎服,每日1劑。患者堅持服用上方7月,精神不錯,形體可,期間還外出旅游。 2006年7月27日第79診。患者訴上牙齦脹痛2天,腹脹,舌紅,苔黃,脈數。為陽明熱甚,胃火上炎之證,以清陽明熱毒為法,方用白虎湯加減:生石膏30g,知母12g,黃連8g,生地20g,丹皮12g,細辛8g,白芷12g,防風10g,當歸12g,炙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劑。3劑后訴牙已不痛。乃以潤肺散結湯隨證化裁。 2007年4月13日第129診。癥見:喉頭熱辣癢痛,眼瞼稍腫,干咳無痰,胸悶氣短,乏力,腿腳重,尿頻尿急,舌紅苔薄黃脈弱。查體:咽部不紅不腫。為少陰客熱之咽痛,為痰熱壅肺,熱邪上犯咽喉所致,當標本兼治,清熱解毒、開肺利咽、潤肺化痰散結,方以桔梗湯和潤肺散結湯化裁:桔梗10g,甘草10g,人參10g,海浮石30g,麥冬15g,百合12g,天冬12g,生地20g,瓜蔞15g,半夏12g,元參12g,鱉甲20g,白英30g,射干12g,牛蒡子12g,黃連8g,梔子12g,黃芩12g,夏枯草30g,土貝母15g,五味子10g水煎服,日1劑。此方前后30余劑,咽喉爽利,再以潤肺散結湯隨證化裁。 2008年2月23日第161診。精神形體可,右胸悶痛,咽癢咳嗽,咳痰黃稠,眠差,大便干,舌紅苔黃脈滑。病屬肺痿,癥見痰熱上擾,互結于胸,治宜清熱化痰,寬胸散結,小陷胸湯加減:黃連8g,半夏12g,瓜蔞殼15g,瓜蔞仁20g,膽南星6g,土茯苓20g,夏枯草20g,白芍15g,射干12g,杏仁12g,鱉甲30g,蟬衣10g,黃芩12g,生地30g,元參15g,沙參12g,麥冬15g,甘草6g。水煎服,日1劑。15劑后胸痛咳嗽消失,黃苔已退。繼以潤肺散結湯為主隨證化裁。 2009年6月15日第250診。肺癌術后復發已5年余,其妻代訴,偶有咳嗽、乏力。患者帶瘤生存,生活質量良好,因心中懼怕,拒絕復查,要求繼續服藥。 [按語]本案以在經方麥門冬湯基礎上擬訂的肺癌主方潤肺散結湯貫穿始終,先后隨證用過芍藥甘草湯、瓜蔞薤白白酒湯、白虎湯、桔梗湯、小陷胸湯等經方,體現出經方主次變換、先后緩急的應用實際,也可以看出現代醫家辨病辨證結合,知常達變,方隨證轉,不離于癌,不泥于癌;不離于肺,不泥于肺;源于經方,高于經方的臨證藝術。
參考文獻 1.王三虎.肺癌可從肺痿論治[N].中國中醫藥報,2005;2,21,7 2.王三虎,王宗仁,馮獻斌,等.潤肺散結膠囊治療氣陰兩虛痰濁泛肺型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研究[J].中國中醫急癥,2007;16(10):1185-1186 3.譚麗珍,王三虎,馮獻斌.葶藶瀉水湯聯合順鉑治療惡性胸水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6;13(8):5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