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應從肺痿論治 《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中有關肺痿的內容基本符合肺癌的論述,其中的幾個方劑可作為治療肺癌的代表方劑。 在1800年多前張仲景就提出來“消渴”——糖尿病,與肺癌有密切關系,現代醫學越來越證明糖尿病與腫瘤的關系密切,實質上是具備有共同的病機,濕熱未去、陰液已傷。 “燥濕相混致癌論”,程度嚴重,就是癌癥,不嚴重,影響到血糖、尿糖的平衡。 一種燥濕相混的病機的長期存在,不僅僅是肺癌之所以成為肺癌難治的原因,也是糖尿病之所以成為糖尿病,終身服藥效果也不那么令人滿意的原因。 張仲景在肺痿這一個病下,提到了咳嗽、咽喉不利、濁唾涎沫、氣急、喉中水雞聲。 在張仲景書中、《內經》中,沒有“哮”,只有“上氣”,《金匱要略》中5次提到了“上氣”,“上氣”就是“哮”,因為“喘”記得次數太多了,沒有“哮”,而哮喘本來就是一個病,也是一種典型的癥狀。 咳血或者血痰,張仲景雖然沒有明確說肺痿有咳血,明代醫家王肯堂的《雜病證治準繩》中就明確提出“肺痿”或“咳沫”或“咳血”。 胸疼很常見,張仲景是在肺痿和肺癰并列提出時從另一個方面反映出肺痿也有胸痛,所以他說“咳即胸中隱隱痛”,這本來就是肺痿的癥狀,“脈反滑數”,那就是正常的話,脈數不應該滑數,現在反滑數,那就不僅僅是肺痿了,那就是肺癰咳唾膿血。 從張仲景描述的在肺痿中間遺尿、小便數……必眩來看,就是肺癌腦轉移的癥狀。 常用經方 1、[麥門冬湯]麥門冬60克半夏9克人參6克甘草4克粳米6克大棗12枚 麥門冬湯證是肺癌初中期,氣陰兩虛、痰濁上犯型。即張仲景所謂“大逆上氣,咽喉不利,止逆下氣,麥門冬湯主之”。 癥見咳嗽、咽喉不利、濁唾涎沫、氣急、胸疼,或痰中帶血、發熱,舌紅而干,苔少或花剝,花剝苔是癌癥的一個典型癥狀,典型的舌象,也就是燥濕相混在舌的充分表現,甚至是特征性表現。 以前碰到花剝苔,沒有燥濕相混這個概念,稱之為心肺陰虛,既然沒有舌苔的部分是心肺陰虛,那殘留的部分厚濁的舌苔就是痰濁。所以花剝苔實際上是痰濁與陰虛并見燥濕相混的典型表現。 脈數。張仲景在傷寒論中就提出,“數脈不時,必生惡瘡”,那么在這里“數”應該是虛數,數而無力的是虛的表現,代表方麥門冬湯。張仲景的麥門冬湯只有六味藥,大量麥門冬和半夏、人參、甘草、粳米、大棗配合,具有滋陰益氣、化痰降氣之功,用于氣陰兩虛痰濁上犯的肺痿。麥門冬:滋養肺胃之陰,清降虛火為君。半夏:降逆化痰為臣。人參:益氣生津。大棗:生津液為主。甘草、粳米:益胃氣。六藥合用使肺胃氣陰得復,則虛火平、逆氣降、痰涎清、咽喉利,咳喘治愈。 麥門冬湯中最出彩的對藥是麥冬和半夏,麥冬滋陰潤肺,兼清虛火,半夏燥濕化痰,兼以散結,兩藥合用,麥冬使半夏不燥,半夏使麥冬不膩,趨利避弊,相得益彰,可謂千古妙對。 潤燥并用,兩兩相對,相反相成。這個配伍非常巧妙,也是針對燥濕相混的典型對藥,不僅僅適用于肺癌。但麥門冬湯雖立法精當,用藥精煉,但散結之力不足。因此,在麥門冬湯的基礎上自擬—— [潤肺散結湯]人參10g海浮石30g麥冬15g半夏12g,百合12g生地20g瓜蔞15g元參12g穿山甲10g鱉甲20g生牡蠣30g白英30g靈芝10g炙甘草10g。潤肺散結膠囊合并化療是治療氣陰兩虛,痰濁泛肺型非小細胞肺癌的有效方法。 2、[射干麻黃湯]射干十三枚(9g)麻黃四兩(12g)生姜四兩(12g)細辛、紫菀、款冬花各三兩(各9g)五味子半升(12g)大棗七枚(7枚)半夏(大者,洗)八枚(12g) 肺癌早中晚期均可見到,突出表現是咳嗽氣急,喉中痰鳴,甚至連續咳喘,痰粘難出,涕泣俱下,胸痛,痰中帶血,舌質偏紅,苔薄白,脈數。病因病機為痰粘胸膈,氣機不利。治宜化痰利咽,清肺降氣。“咳而上氣,喉中水雞聲,射干麻黃湯主之”。雖短短數語,卻抓住了特征。是一個在肺癌臨床相當常見而且取效迅速的方劑。 3、[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桂枝、生姜各9克甘草6克皂莢1挺大棗12枚 病在早期,素體偏于陽虛者易見。為陽虛痰壅,肺失宣降所致。皂莢丸證型是針對的頑痰壅滯、肺失宣降,證型特點:不能平臥、痰稠而黏,甚至成條成塊,有彈性。在這種情況下用什么藥?張仲景用的皂莢丸。皂莢和大棗,皂莢燥濕化痰燥烈之性強,用大棗潤燥,減少了皂莢的燥性,同時潤燥并用,針對了燥濕相混的病機,對于這種頑痰交顧有明顯效果,可以和其他方并用。張仲景“咳逆上氣,時時唾濁,但坐不得眠,皂莢丸主之”就是指本證,證雖典型,方僅皂莢一味,卻顯得單薄。所以選用《千金》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此方為《金匱要略》的附方。 4、[厚樸麻黃湯]厚樸15g麻黃10g半夏12g五味子12g細辛10g干姜10g杏仁15g石膏50g小麥20g。 厚樸麻黃湯,表寒內熱、肺氣上逆。實際上是肺癌的早期,邪氣從外而入,立足未穩,張仲景簡單提到“咳而脈浮者,厚樸麻黃湯主之”。 不了解肺痿,就不知道厚樸麻黃湯如何使用,因為是在咳而脈浮,在肺痿這個病的前提下說。脈浮不僅僅是浮,是風邪入里疾病在早期的表現。咳,定位為肺,浮,定位為風邪入里的早期。厚樸麻黃湯降肺氣、解表邪、散寒、清理熱。 為什么以厚樸作為君藥,應該說知道的人很少。按一般講方劑的方法,厚樸降肺氣為君藥,麻黃解表寒、石膏清里熱為臣藥,半夏、杏仁化痰并助厚樸降肺氣平喘,干姜、細辛、五味子通降、肺氣、止咳為佐藥,再以小麥甘平養正為使,面面俱到。 為什么要用厚樸?因為厚樸理氣,但,理氣藥很多,為什么用厚樸?因為厚樸是善化凝結之氣散凝結之痰,邪氣入里,外邪入肺。風邪,不管伴有寒還是風熱侵入肺以后與宿痰相凝結,導致了肺氣上逆、咳嗽。在這種情況下,中醫以和解為上。和解,分化。善治者治皮毛。當邪氣入體的時候,竭盡全力拒邪于外。 厚樸就是這種和解、驅邪于外、分解正邪的一個代表性的藥物。能證明厚樸分利正邪的還有半夏厚樸湯。治療梅核氣的半夏厚樸湯非常著名。痰氣凝結咽喉。更能證明厚樸善化凝結的還有達原飲,達原厚樸與常山,草果檳榔共滌痰。邪氣由表入里,直入膜原,幾乎到了分解邪氣于外的最后關頭。 溫病學家也用到了厚樸,分解邪氣使邪氣從外而出,明代醫家李中梓《醫宗必讀》的積聚病中間列了古代典型的腫瘤的五個疾病,肥氣、息賁、伏梁、痞氣、賁豚,這五個典型的腫瘤有五個方劑,肥氣丸、息賁丸、伏梁丸、痞氣丸、賁豚丸。 這五個治療腫瘤的代表方劑中每個方中都用到了大量厚樸,最大的是8錢。息賁丸、肥氣丸、伏梁丸、痞氣丸,5錢,賁豚丸7錢,可見張仲景厚樸麻黃湯中用厚樸,絕對是有深意。厚樸分解邪氣,麻黃宣肺透表,使邪氣外出。 這個方子中有小麥1升,小麥,養心安神,為什么?我想這古今太一致了,現在人如果查出了肺中有結節,并沒有明確告知是否是癌癥,需要觀察,這造成大家坐立不安、心神不定,怎么辦?小麥,扶正,養心安神。所以說我們有了厚樸麻黃湯,真是就有了治療肺結節的尚方寶劍。這就是中西結合的最好例證。將疾病扼制在結節處,這個更巧妙。 臨床中除了脈浮癥狀以外,還可伴有背痛、胸痛,痛無定處等表證的表現,這和脈浮是一個價值,是風邪入里的表現。 證見表寒內熱,肺氣上逆,病在早期,或兼夾外邪,以“咳而脈浮”為特征,當有氣急,喘息,惡寒發熱,舌質紅,苔薄白,脈虛數。急則治其標,法當降肺氣,解表寒,清里熱。 5、[甘草干姜湯]甘草(炙)4兩(12g)干姜(炮)2兩(6g)。 甘草干姜湯治療肺癌晚期,肺中虛寒、痰蒙清竅型,屬于陰損及陽、陰陽離決的危重階段。有些人體質偏于虛寒,也可能就是肺中虛寒、痰蒙清竅這一證型。開始表現一派虛寒之象,舌黯淡,苔白滑,表情淡漠,氣力全無,身體蜷縮,怕冷惡寒。 張仲景用甘草干姜湯,單刀直入,藥少效宏。“肺痿,吐涎沫而不渴者,其人不渴,必遺尿,小便數,所以然者,以上虛不能制下故也,此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用甘草干姜湯以溫之,若服湯已渴者,屬消渴”。 癥見吐涎沫而不咳,口不渴,甚至拒絕飲水,表情淡漠,氣力全無,遺尿,小便數,頭眩,舌體瘦小,舌質暗淡,苔白滑,脈虛數。 張仲景“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遺尿,小便數。所以然者,以上虛不能制下故也。此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湯以溫之。”取甘草干姜辛甘化陽以溫陽散寒,力專效宏,是經方的特點。 6、[澤漆湯]半夏10克紫參10克(一作紫菀)澤漆6克(以東流水2升煮取800毫升)生姜6克白前10克甘草 黃芩、人參、桂枝各6克 “脈沉者,澤漆湯主之”。 其實,脈沉首先表現為胸水,肺癌引起的惡性胸水。脈沉是個代表,也就是說脈可以沉也可以不沉,只要見到胸水就可以用澤漆湯,所以這個證型叫水積肺痿、正虛邪實。 澤漆,出自《神農本草經》,中國大陸除過西藏都產,來源很廣泛,而且澤漆是張仲景草藥中用料最大的藥可達3斤。熬制時先將澤漆熬制出來,在用澤漆湯熬制其它中藥。有利水消腫,化痰止咳,散結之功。《本草匯言》所謂:“主治功力與大戟同,較之大戟,澤漆稍和緩而不甚傷元氣也,”說明澤漆是一味瀉肺降氣行水而略具補性的藥物。 有人表示澤漆利水效果很好,30g、60g、90g、120g、150g,量越大效果越好,并且無副作用。 我不是這樣理解。我用澤漆從30g開始,50g、60g,因為有個體差異,使用時需循序漸進,沒有副作用,可以加量,一開始我覺得不宜過大,從30g開始,在到50g、60g。盡管張仲景的量很大。 澤漆究竟是什么作用?古人講過功同甘遂而略具補性,就像甘遂一樣峻下逐水,同時還有一點補性,那不就是澤漆之所以成為澤漆湯中君藥的原因!在這一種正虛邪實,惡性胸水面前那澤漆就是當之無愧的君藥。 澤漆湯中的紫參,據我考證就是拳參,拳參就是治療肺癌胸痛,我一般也用20g、30g,對于肺癌引起的胸痛可以說是一個辨病用藥。 澤漆湯中人參補氣扶正抗邪同為臣藥,半夏、白前止咳化痰,桂枝、黃芩寒熱并用均為佐藥,甘草止咳化痰,調和諸藥為使藥。主次分明,扶正驅邪,寒熱并用,是治療肺癌胸水的經典方。 癥見胸腔積液,胸悶脹滿,氣急喘咳,身腫,體弱不支,舌體胖大,舌質紅,脈沉。是水積肺痿,正虛邪實所致。為肺癌中晚期的主要臨床表現,證屬難治。澤漆出自《神農本草經》,我國大部分地區均產。有利水消腫,化痰止咳,散結之功。《本草匯言》所謂:“主治功力與大戟同,較之大戟,澤漆稍和緩而不甚傷元氣也,”說明澤漆是一味瀉肺降氣行水而略具補性的藥物。澤漆湯與《金匱要略》中治療“肺癰,喘不得臥”的葶藶大棗瀉肺湯合二為一,結合臨床經驗,自擬-—— [葶藶瀉水湯]葶藶子15g澤漆15g豬苓20g茯苓60g,澤瀉12g車前子15g黃芪40g人參10g白英30g夏枯草20g生牡蠣30g麥冬15g生地15g百合12g麻黃4g。 用于治療肺癌胸水氣陰兩虛,水積肺痿,正虛邪實證。葶藶瀉水湯配合順鉑治療惡性胸水有一定的優勢。 7、[人參蛤蚧散] 蛤蚧1對苦杏仁12g炙甘草9g人參12g云苓15g川貝12g桑白皮12g知母12g。 雖然不是經方,但是它具有了經方的意義。 人參蛤蚧散出自元代羅天益《衛生寶鑒》治療肺癌后期,肺腎兩虛、攝納不全的證型,當需要給氧的時候,人參蛤蚧散就是對癥的方劑。 其中,人參大補元氣,蛤蚧補肺腎、納氣正喘為君藥,茯苓、甘草和中健脾為臣藥,杏仁、貝母化痰下氣,知母、桑皮滋陰清熱,共為佐藥。在緩解呼吸困難等癥狀,提高生命質量,延長生命方面效果確實。 關于人參,我的腫瘤病人中80%以上用人參,效果可靠,既能扶正,又能祛邪。一般以12g為起點,人參,開飲片,或者用紅參和生曬參代替。兩者差別不大,細分,紅參略偏熱。 8、[炙甘草湯] 炙甘草12克生姜9克桂枝9克人參6克干地黃30克阿膠6克麥門冬10克麻仁10克大棗10枚 炙甘草湯證,氣血雙虧,陰陽俱損,病到晚期消耗殆盡,全面崩潰,君臣不保,心肺雙竭。好多疾病最后都出現炙甘草湯證,而炙甘草湯證強調脈結代,其實有失偏頗。 歌訣:炙甘草湯參姜歸,麥冬生地大麻仁,大棗阿膠加酒服,虛勞肺痿效如神。炙甘草湯用于治療肺痿。 宋代編《金匱要略》,醫家把王燾《外臺秘要》中用炙甘草湯治療肺痿的經驗,搬到了《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這一篇的下面作為附方,在這一種情況下脈結代不是主要問題,主要問題是心臟的氣陰雙虧,陰陽俱虛,腫瘤成為其次,心臟才是最主要的,留人治病,炙甘草湯當之無愧。以上8個方劑,除人參蛤蚧散之外,都是經方,而人參蛤蚧散也具有了經方的意義,下邊兩個方劑,是我經過多年實踐,總結出來的方劑,海白冬合湯和葶藶澤漆湯。 9、[海白冬合湯]海浮石30g白英30g麥冬15g百合12g人參10g生地黃20g瓜蔞15g玄參12g半夏12g穿山甲10g鱉甲20g牡蠣30g靈芝10g炙甘草10g。 肺癌的基本方劑,也是辨病論治的方劑。 海白冬合湯是在麥門冬湯代表性藥物麥冬、人參、半夏,甘草基礎上,加海浮石化胸中、肺中老痰,海浮石質輕入肺,專化老痰,用于肺癌當之無愧,白英,別稱白毛藤,上海稱蜀羊泉,清熱解毒,可治療肺癌、肝癌、婦科癌癥。生地、玄參滋陰,瓜蔞、靈芝化痰,穿山甲、鱉甲、牡蠣軟堅散結。 功能:化痰散結,益氣養陰。 主治:痰濁泛肺、氣陰兩虛型肺癌,以咳嗽、胸悶、胸痛、氣短、乏力、口干等為主癥。 用法: 一日一劑,水煎服。 方解:海白冬合湯是在我提出的“肺癌可從肺痿論治”觀點指導下,以經方麥門冬湯集滋陰潤肺和化痰散結于一方,扶正與祛邪并用的思路為基礎,結合多年治療肺癌的臨床經驗和現代實驗研究擬定的新方。以海浮石化痰散結,人參氣陰雙補共為君藥。白英清肺解毒抗癌,麥冬、百合、生地黃、玄參滋陰潤肺,瓜蔞、半夏化痰散結,穿山甲、鱉甲、生牡蠣軟堅散結,共為臣藥;靈芝止咳平喘為佐藥;炙甘草止咳化痰,調和諸藥為使藥。共奏化痰散結,益氣養陰之功,使化痰而不傷陰,滋潤而不膩膈,扶正而不礙邪,驅邪而不傷正,相反相成,相得益彰,符合肺癌主要證型痰濁犯肺、氣陰兩虛的基本病機。 歌訣:肺癌海白冬合湯,蔞玄二甲生地黃,半夏靈芝生牡蠣,炙草為使不能忘。 按語:肺癌的主打方海白冬合湯,在《中醫抗癌進行時——隨王三虎教授臨證日記》一書的“辨病抗癌有專方,其中肺癌效尤長”、“理法方藥理服人,海白冬合湯堪珍”、“ 海白冬合湯堪珍,積少成多大樣本”、“標本兼治留住根,肺癌五月如常人”、“ 厚積薄發顯身手,肺癌就是突破口”等篇均能看出具體的應用情況。其后又稱潤肺散結湯,在廣西柳州市中醫院腫瘤科作為協定處方應用8年多,效果平穩可靠。也曾做成潤肺散結膠囊進行了一些療效觀察和機理研究,同行專家乃至患者也在專著(《黃金昶腫瘤專科二十年心得》)及網上對此方予以肯定。究竟如何,還請諸位臨證評判。另外,本方已列入廣西壯族自治區衛生廳科研項目進行中藥制劑研究。 10、[葶藶澤漆湯]葶藶子30g(一般可以從15g用起,15g到30g)澤漆20到60g、80g,豬苓20到30g茯苓60g澤瀉12g車前子15g到30g楮實子15g到30g麥冬15g百合12g生地黃15g人參10g黃芪40g麻黃4g到12g大棗30g。 對于肺癌的胸水,自擬方。 這個方子,實際上是在葶藶大棗瀉肺湯和澤漆湯基礎上加五苓散益氣養陰的藥組成。對于肺癌的胸水有一定的作用。 葶藶澤漆湯需要注意麻黃的使用。1、高血壓慎用,2、無汗時效果最佳。 大棗30g,相當于6枚,也可以用到60g。 功能:破堅利水,益氣養陰。 主治:水積肺痿、氣陰大傷型肺癌,以惡性胸水憋悶氣促為主癥。 用法: 一日一劑,水煎服。 方解:肺癌胸水的基本病機是水積肺痿,陰氣大傷,證勢危急。利水恐傷陰,正虛難支,滋陰恐助邪,緩不濟急。惟利水與滋陰并用,驅邪與扶正同施為上策。本方是在《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的葶藶大棗瀉肺湯、澤漆湯基礎上組成。葶藶子、澤漆破堅散結、利水逐邪為君藥。豬苓、茯苓、澤瀉、車前子、楮實子助利水之功,麥冬、百合、生地黃滋陰潤肺,人參、黃芪益氣利水共為臣藥。麻黃宣肺利水為佐藥。大棗護胃養營,緩和諸藥烈性為使藥。共奏破堅利水,益氣養陰之功。 歌訣:肺痿葶藶澤漆湯,二苓澤車楮麻黃,參芪大棗能益氣,冬合地黃養陰良。 按語:葶藶子澤漆湯,最初叫葶藶瀉水湯,該方的組成增損較大,當以本書為準。葶藶大棗湯是治療胸水的名方,澤漆湯就少有人知了。其實,澤漆湯就是張仲景《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治療肺痿的主方。正因為張仲景“脈沉者,澤漆湯主之”一條太簡略,所以這個方劑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就連澤漆這味藥也不為中醫所熟知。考澤漆,是《神農本草經》所載365種藥物之一,為大戟科植物澤漆的全草,生于山溝、路旁、荒野及濕地。我國除西藏外,各地均有分布。有行水消腫,化痰止咳,解毒殺蟲之功。《神農本草經》謂:“主皮膚熱,大腹水氣,四肢面目浮腫,丈夫陰氣不足。”說明澤漆是一味瀉肺降氣行水而略具補性的藥。至少也如《本草匯言》所謂:“主治功力與大戟同,較之大戟,澤漆稍和緩而不甚傷元氣也。”值得一提的是,澤漆是張仲景用量最大的草本植物,原書用三斤,先用水單獨煮熬,去藥渣后再加余藥同煎。現在有人也有大量用澤漆的經驗,號稱30g、60g,120g,150g,效果越大越好。我以為,頑疾絕非一朝一日所能制服,重在辯證準確,用藥無誤,持之以恒。藥量很重要,但對于有小毒、對脾胃有一定副作用的澤漆來說,還是應以10g為始,20g為基本劑量,視應用情況可適當加量。麻黃方中用4g,如果有高血壓病可以去掉。若沒有血壓不高且無汗者可用10g左右。 陳某,男,69歲,廣西柳州市人。 2004年10月19日初診。患者于2001年11月行右上肺葉楔形切除術,術后病理提示:右上肺高分化腺癌。術后予放化療及免疫治療,病情得到一定控制。2004年4月復查CT提示右肺癌復發,行局部放療。刻診:右胸拘緊脹痛,咳嗽咳痰,痰色黃白相間,以白色為主,稍稠,自覺全身燥熱,喜冷飲,有糖尿病史,飲食可,大便干,睡眠差。舌紅苔薄而干,有裂紋,脈細。 氣陰兩虛,痰濁泛肺,陰虛內熱。 治宜化痰散結,滋陰清熱。 [潤肺散結湯合芍藥甘草湯加減]全瓜蔞15g海浮石20g白英30g麥冬12g百合12g紅參10g白芍20g甘草10g黃連8g知母10g沙參12g款冬花12g杏仁10g黃芪30g山藥20g元參15g蒼術10g。水煎服,每日1劑。本方隨證加減治療4月,漸次取效,病情穩定。 2005年2月25日第12診,以胸悶,短氣不足以息,頭暈為主訴,伴腰部酸痛,飲食尚可,二便調,睡眠差,舌尖紅,舌質暗,苔少,脈沉緩。 肺腎氣虛,攝納無權。 治宜補肺腎,定虛喘。 [人參蛤蚧散加味]紅參12g蛤蚧1/2對海浮石30g白英30g全瓜蔞15g麥冬15g半夏12g元參12g菊花12g杏仁12g川貝12g冬花12g熟地30g山萸肉12g鱉甲20g龜板12g土茯苓12g。水煎服,每日1劑。此方患者加減服用10月余,期間因為虛喘緩解明顯,曾停用過蛤蚧。 2005年12月14日第35診。患者胸中憋悶疼痛難忍,氣短頭暈,形豐面黃。偶見喉癢咳嗽,腿軟困重,腰酸,夜尿3-4次。飲食可,眠差。舌苔薄白,脈弱。 雖有肺腎兩虛,攝納無權之象,但以胸陽痹阻為重。 治宜通陽散結,行氣祛痰為主,兼以補肺納氣,祛風止眩。 [瓜蔞薤白白酒湯合人參蛤蚧散加減]瓜蔞殼20g薤白10g紅參12g蛤蚧1/2對天麻10g菊花10g白芍12g山萸肉15g熟地20g覆盆子12g桑螵蛸12g五味子12g。水煎服,每日1劑。患者堅持服用上方7月,精神不錯,形體可,期間還外出旅游。 2006年7月27日第79診。患者訴上牙齦脹痛2天,腹脹,舌紅,苔黃,脈數。 陽明熱甚,胃火上炎之證。 清陽明熱毒為法。 [白虎湯加減]生石膏30g知母12g黃連8g生地20g丹皮12g細辛8g白芷12g防風10g當歸12g炙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劑。3劑后訴牙已不痛。乃以潤肺散結湯隨證化裁。 2007年4月13日第129診。癥見:喉頭熱辣癢痛,眼瞼稍腫,干咳無痰,胸悶氣短,乏力,腿腳重,尿頻尿急,舌紅苔薄黃脈弱。查體:咽部不紅不腫。 為少陰客熱之咽痛,為痰熱壅肺,熱邪上犯咽喉所致。 當標本兼治,清熱解毒、開肺利咽、潤肺化痰散結。 [桔梗湯和潤肺散結湯化裁]桔梗10g甘草10g人參10g海浮石30g麥冬15g百合12g天冬12g生地20g瓜蔞15g半夏12g元參12g鱉甲20g白英30g射干12g牛蒡子12g黃連8g梔子12g黃芩12g夏枯草30g土貝母15g五味子10g水煎服,日1劑。此方前后30余劑,咽喉爽利,再以潤肺散結湯隨證化裁。 2008年2月23日第161診。精神形體可,右胸悶痛,咽癢咳嗽,咳痰黃稠,眠差,大便干,舌紅苔黃脈滑。 病屬肺痿,癥見痰熱上擾,互結于胸。 治宜清熱化痰,寬胸散結。 [小陷胸湯加減]黃連8g半夏12g瓜蔞殼15g瓜蔞仁20g膽南星6g土茯苓20g夏枯草20g白芍15g射干12g杏仁12g鱉甲30g蟬衣10g黃芩12g生地30g元參15g沙參12g麥冬15g甘草6g。水煎服,日1劑。15劑后胸痛咳嗽消失,黃苔已退。繼以潤肺散結湯為主隨證化裁。 2009年6月15日第250診。肺癌術后復發已5年余,其妻代訴,偶有咳嗽、乏力。患者帶瘤生存,生活質量良好,因心中懼怕,拒絕復查,要求繼續服藥。 [按語]本案以在經方麥門冬湯基礎上擬訂的肺癌主方潤肺散結湯貫穿始終,先后隨證用過芍藥甘草湯、瓜蔞薤白白酒湯、白虎湯、桔梗湯、小陷胸湯等經方,體現出經方主次變換、先后緩急的應用實際,也可以看出現代醫家辨病辨證結合,知常達變,方隨證轉,不離于癌,不泥于癌;不離于肺,不泥于肺;源于經方,高于經方的臨證藝術。 [附] 上海胸科醫院治療一例肺部腫瘤術后再發多發性肺部小結節的中藥治療處方:南沙參15北沙參15蜜炙黃芪30靈芝15白花蛇舌草30重樓10煅牡蠣(先煎)30夏枯草15蒲公英30莪術12地龍6鱉甲15橘皮9木香9山藥15黃精15半夏9炒雞內金12炙蜜炙甘草6。 [聲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