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器,中國古代在化學工藝及工藝美術方面的重要發明,以其精美絕倫的外表引領中國甚至世界審美趨向數千年,亙古流傳,綿延至今,演繹著永不褪色的人間繁華。
中國漆器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商墓發現的漆棺彩繪,棺木已朽,漆皮卻完好,可見漆化學穩定性之驚人。 這里所說的漆,又稱大漆,因產自中國,又稱國漆。由漆樹所分泌,收獲漆液叫“割漆”,即在漆樹上割一豁口,讓漆液流入預先置放的容器中。漆樹生長以及漆器髹飾,適宜在年平均氣溫十五攝氏度上下,年平均降雨量一千毫米左右的地區。
戰國楚地濕熱,雨量充沛,無疑是漆樹生長與漆器生產的理想之地。故而中國漆器第一個繁盛期,是由楚國漆器所構成的。
及至唐宋,漆器制作技術已經十分成熟,名匠輩出,異彩紛呈。 明代除官設漆器廠外,民間漆器生產也遍及大江南北,以繁縟細膩、工巧華麗為藝術特點,構圖謹嚴抑斂,刀法纖巧快利,圖案以道教題材和長生福壽內容為主,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康、雍、乾三朝是清代漆器制作的黃金時代,養心殿造辦處的產品代表著最高水準。漆器裝飾華麗繁瑣,達到了登峰造極之勢。
早在堯舜禹時代,漆器已經作為部落聯盟領袖使用的奢華之物。商周漆器紅與黑的色彩搭配,讓大漆從使用之初便體現出具有東方氣息的哲學精神和道的力量,大漆與中國傳統文化、審美、生活,也便有了不解之緣。
秦漢至三國兩晉南北朝八百年間,青銅器衰落、瓷器尚未成熟,漆器開啟輝煌。
幾千年來,漆藝以其與中國文化相通的各個方面,連綴起無數與詩、書、畫、樂、酒、茶等歷史文化有關的片段,無論是繁榮還是式微,髹飾文化始終與澄懷觀道的藝文精神一脈相承,與中國傳統美學相依相伴。
漆器素以“百里千刀一兩漆”工藝而著稱,制作經上百道工序,工藝繁瑣,故為珍貴。考古資料表明,現存最早的漆器,距今已有七千多年歷史。天然漆在胎體表面結成堅韌的漆膜,既抗潮、防腐、耐用,又可裝飾精美圖案,惹人喜愛。
雕漆是漆藝中最為繁復、造價最高的工藝。一件真正的雕漆藝術品,一般要刷上厚度十五毫米左右的漆才能進行雕刻,一般來說,一毫米厚的漆要刷十七遍。剔紅、剔黃、剔綠、剔犀、剔黑、剔彩等,在平雕、深浮雕、淺浮雕、鏤雕等技法的搭配中,在對稱式、放射式、向心式、回旋式、多層式和重疊式等紋樣的綜合運用中,呈現出立體、生動、飽滿的層次,常常令人嘆為觀止。
作為中華文明的瑰寶,漆器即便剝去華美外衣,留下的也是質樸本真,以及最包容的智慧。
大漆之境是深具文化內蘊的美學之境。漆器重視質地之美,一遍又一遍的髹漆中,漆底變得越來越瑩潤,色彩變得越來越亮澤。一遍又一遍的刻鑿中,紋飾變得越來越豐滿,造型變得越來越有厚度。
漆器工藝雖然十分繁復,然而精誠所至的漆工們追求的卻是得心應手的揮灑,方能進入淡定禪境。
正是在這種美學哲思中,漆器由實用走向藝術,由簡約走向繁復,由抽象的神秘走向高貴的華麗,超越形式而擁有了靈性——漆的秉性、語言超越物性,體現著儒、釋、道等傳統文化主導下隨時代而變的審美,傳遞著中國歷史的溫度。
大漆文化如東方人的血液一樣,流淌在中國文化的內核之中。 器物之美如人生,有時厚重才顯貴重。然而不得不承認,由于工業文明沖擊,傳統漆藝及至近代,已逐漸疏落為邊緣文化。
我們更加期待漆藝能夠追遠履新,面向生活和實用,重獲時代新生。
感謝關注: 熙·華貿高級定制會所 北京市建國路89號華貿商業街L20 Tel:010-65305976 熙·銀泰in88藝術館 北京市王府井大街銀泰in88 L111B-2 Tel:010-59785388 熙·上海半島高級定制會所 上海市中山東一路32號半島酒店L1K Tel:021-63738768 熙·官網: http://www./ 熙·微博地址: http://weibo.com/u/231327308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