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烏梅丸 [組成] 烏梅三百枚(480g) 細辛六兩(180g) 干姜十兩(300g) 黃連十六兩(480g) 當歸四兩(120g) 附子六兩,炮去皮(180g) 蜀椒四兩,出汗(120g) 桂枝六兩,去皮(180g) 人參六兩 (180g) 黃柏六兩(180g) [用法] 上十味,異搗篩,合治之。以苦酒漬烏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飯熟,搗成泥,和藥令相得,內臼中,與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食前以飲送下,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現代用法:烏梅用50%醋浸一宿,去核搗爛,和入余藥搗勻,烘干或曬干,研末,加蜜制丸,每服9g,日服2-3次,空腹溫開水送下;亦可作湯劑,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 [功用] 溫臟安蛔。 [主治] 臟寒蛔厥證。脘腹陣痛,煩悶嘔吐,時發時止,得食則吐,甚則吐蛔,手足厥冷;或久瀉久痢。 [方解] 蛔厥之證,是因患者素有蛔蟲,復由腸道虛寒,蛔蟲上擾所致。蛔蟲本喜溫而惡寒,故有“遇寒則動,得溫則安”之說。蛔蟲寄生于腸中,其性喜鉆竄上擾。若腸道虛寒,則不利于蛔蟲生存而擾動不安,故脘腹陣痛、煩悶嘔吐,甚則吐蛔;由于蛔蟲起伏無時,蟲動則發,蟲伏則止,故腹痛與嘔吐時發時止;痛甚氣機逆亂,陰陽之氣不相順接,則四肢厥冷,發為蛔厥。本證既有虛寒的一面,又有蟲擾氣逆化熱的一面,針對寒熱錯雜、蛔蟲上擾的病機,治宜寒熱并調、溫臟安蛔之法。柯琴說“蛔得酸則靜,得辛則伏,得苦則下。”方中重用味酸之烏梅,取其酸能安蛔,使蛔靜則痛止,為君藥。蛔動因于腸寒,蜀椒、細辛辛溫,辛可伏蛔,溫可祛寒,共為臣藥。黃連、黃柏性味苦寒,苦能下蛔,寒能清解因蛔蟲上擾,氣機逆亂所生之熱;附子、桂枝、干姜皆為辛熱之品,既可增強溫臟祛寒之功,亦有辛可制蛔之力;當歸、人參補養氣血,且合桂枝以養血通脈,以解四肢厥冷,均為佐藥。以蜜為丸,甘緩和中,為使藥。本方的配伍特點:一是酸苦辛并進,使“蛔得酸則靜,得辛則伏,得苦則下”;二是寒熱并用,邪正兼顧。 關于久瀉久痢,多呈脾胃虛寒,腸滑失禁,氣血不足而濕熱積滯未去之寒熱虛實錯雜證候,本方集酸收澀腸、溫陽補虛、清熱燥濕諸法于一方,切中病機,故每可奏效。 [運用] 1.辨證要點 本方為治療臟寒蛔厥證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腹痛時作,煩悶嘔吐,常自吐蛔,手足厥冷為辨證要點。 2.加減變化 本方以安蛔為主,殺蟲之力較弱,臨床運用時可酌加使君子、苦楝根皮、榧子、檳榔等以增強驅蟲作用。若熱重者,可去附子、干姜;寒重者,可減黃連、黃柏;口苦,心下疼熱甚者,重用烏梅、黃連,并加川楝子、白芍;無虛者,可去人參、當歸;嘔吐者,可加吳茱萸、半夏;大便不通者,可加大黃、檳榔。 3.現代運用 本方常用于治療膽道蛔蟲癥、慢性菌痢、慢性胃腸炎、結腸炎等證屬寒熱錯雜,氣血虛弱者。 名老中醫學術經驗整理與傳承 劉渡舟:烏梅丸治療很多疑難雜證的鑰匙。 劉渡舟老師認為:烏梅丸治厥陰病的寒熱錯雜之證很好,調理肝胃不和。效果也是挺好的,常用來治療肝胃不和所致的嘔吐、胃痛、下利。 烏梅丸又主久利。烏梅有酸斂的作用,又有附子、人參,所以久利不止,寒熱錯雜,臟腑冷暖,下焦不約,適合用烏梅丸。 烏梅丸方證變化多端,是很難把握的方證,臨床應用較少,關鍵在于證據難以綜合辨析。他總結了有效的病例,分析烏梅丸存在的共性,希望對初學者有所幫助。 劉老遵循黃師不求其全,但求其真原則,依據看得見、摸得到的規律,除了寒熱錯雜的癥狀,烏梅丸方證有以下三個特點: 1.楊桃皮 烏梅丸方證患者的臉色,青黃混雜,兼有少許光澤,仿如楊桃皮的顏色。楊桃從初熟至熟透的顏色變化,與烏梅丸方證患者面部皮膚顏色變化有一定的相似度。久病患者,臉色呈焦黃而有少許光澤,猶如熟透而墜地的楊桃,焦黃而伴有斑點,那是典型的烏梅丸臉色;初病之人,雖臉色青黃混雜,或青多黃少,或黃多青少,必具二個要素:一是四肢厥冷,二為面色有少許光澤。與蔞黃有差別。 從青黃混雜發展至黃多青少,最終至焦黃,其臉色均具有少許光澤,預示寒熱錯雜中寒與熱的比例變化,但總屬于寒多熱少。 至于為什么烏梅丸方證患者會出現青黃混雜、少許光澤的臉部皮膚顏色,從傳統醫經中的五行理論、寒熱錯雜的表現,也許可以想通一些道理,大家不防思考。 2.冰棍手 陰陽氣不相順接的厥陰病,常見四肢厥冷。臨證中,把脈時不防觸覺雙手皮溫,往往發覺烏梅丸方證的厥冷線索。當然,四肢厥冷,夸張的形容似冰棍,是烏梅丸方證的典型表現,很多患者往往只表現四肢欠溫或冬天睡不暖,如果再結合其它虛寒癥狀體征,冰棍手對烏梅丸的使用就具有指導意義。四逆散方證雖具有四肢不溫,但沒有虛寒內癥;而太陰虛寒卻沒有熱象。 3.氣球脈 李土懋先生總結烏梅丸的脈象是脈弦無底里,弦為寒屬肝,無底里即無力,是虛。其對烏梅丸的使用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歩。為形象表達脈弦無力,劉老師稱之為氣球脈,輕按則弦,重按無力,便于臨床使用。雖是無力,終究脈弦,非太陰少陰所具,是烏梅丸擴大應用的關鍵點之一。 楊桃皮、冰棍手、氣球脈是烏梅丸方證中的三種典型表現,對初學者而言,這種形象化的表達有助于快速準確應用烏梅丸。臨證時,當患者出現寒熱錯雜癥,方藥難明,難以下手,如果伴有楊桃皮、冰棍手、氣球脈,那么,我們要高度懷疑是烏梅丸方證。 我們深研烏梅丸方證機理,以方測證,以證測方,形成烏梅丸的方證要點,那么,烏梅丸的擴大應用機會就多了,而所謂的楊桃皮、冰棍手、氣球脈就可棄之不理。這是成為醫林高手的境界。 烏梅丸體質還包括了疼痛、腹瀉、煩躁、失眠等證。比如舌質一般偏紅,但也有淡的,但其脈必弦,有的還是弦大搏指。劉老用方經驗是當有寒熱虛實錯雜之證而又非其它幾張治療寒熱錯雜之方所適應者時,即可考慮用使用本方,如劉老曾用此方治療過一例不明原因的食欲異常亢進又伴肢體疼痛及無名發熱二年不愈的患者,用藥十數劑即癥狀消失,雖然一年余后該患者被確診為大腸癌而很快不治,但此方當時的捷效卻給劉老留下了頗深的印象。烏梅丸體質較瘦,易腹痛、腹瀉、舌質紅、苔薄黃、脈沉緊、怕冷、惡寒。食欲差,易患咽痛,咳嗽。 應用烏梅丸可治療哪些病癥?1.失眠,2心中灼熱,3肛門熱感。臨床中患者可見經常上半夜加重,可用烏梅丸。 1.失眠 周某,女,54歲.失眠5年.頭暈心悸.面色無華.懶言少語.四肢發涼,大便稀.脈沉細,尺脈甚沉,舌淡苔白. 烏梅30 干姜20 附子40(先煎) 細辛6 桂枝15 川椒10 人參15 黃連12 黃柏12 當歸12 棗仁20 遠志12 7劑愈. 2.口腔潰瘍 付某,男,35歲,口腔潰瘍.反復發作3年.近來因感冒,又復發,舌尖紅,苔白微厚.脈極沉.烏梅20 桂枝15 細辛6 干姜15 人參12 當歸12 黃連12 黃柏12 麻黃15 7劑愈. 3.便秘 曲某,女,15歲,大便3-5天1行,不干燥.少腹脹滿,月經來時少腹冷痛,得熱則減.四肢發涼.脈沉細,苔白.烏梅20 附子20 干姜15 川椒10 桂枝15 細辛6 當歸12 桃仁12 紅花12 熟地15 黃連10 黃柏10 7劑愈 烏梅丸出自《傷寒論》之厥陽病篇。主治蛔厥及久痢等。方中由烏梅、細辛、桂枝、附子、人參、當歸、黃柏、黃連、干姜、川椒十味藥組成。本方以辛熱、寒苦之藥雜合并用,辛、甘、苦、酸合于一爐,故有升降之效,適合于厥陰病的治療。尤在涇云:……若以寒之逆,則寒下轉中,或僅投溫劑,則必格拒而不入,故以黃連之苦,以通寒格,參姜之溫,以復正氣而逐陰也。本案用烏梅湯,平寒熱而有升降氣機之妙,更加白芍以柔肝克剛,全方溫中清上,使氣機暢達,氣溫調和, 為寒熱并用, 酸甘苦辛復法, 共奏滋陰泄熱、溫陽通降、安蛔止痛之功效。 成某,女,37歲,2010年3月10日初診。主訴:患右肋痛3月余,痛時局部灼熱,痛如刀割,伴心煩不眠。經當地醫院全面檢查,未發現異常,故診斷為肋間神經痛,經服中西藥罔效。現右肋部灼痛,心煩不安,納呆,干嘔,口干且苦,不欲飲水,小便短赤,舌胖,舌質紅紫,舌苔黃膩,脈弦滑。 肋痛者必與肝氣不舒有關,但觀此患者,肝郁有熱兼脾土不足,屬肝橫侮土之證,而成上熱中寒、相互交雜結于右肋。治療之法,當以辛開苦降解寒熱錯雜。 以烏梅湯立方加減:烏梅12克,黃連9克,黃柏9克,人參6克,當歸15克,川椒9克,細辛3克,桂枝10克。水煎服,每日1劑,3劑。 二診:患者服本方1劑,則痛減,3劑后病勢逐漸緩和。前方加白芍20克,以柔肝止痛,繼服5劑,病痛告愈,后無復發。 烏梅丸治偏頭痛。烏梅丸本是《傷寒論》中主治憂厥的要方,筆者以之治療多種類型的頭痛,亦獲顯著效果,舉例如下: 劉某,女,38歲,1967年7月初診。主訴:頭痛近十年。其痛于每日上午八點開始發作,痛在巔頂,其痛如劈,中午以后,則疼痛自然減輕。常因頭痛影響勞動。刻診:患者雙手抱頭而臥,煩躁不安,食少,二便如常,月經先后不定期,舌淡紅苔白,脈弦。辨證:巔頂乃厥陰經所過,病發系少陽之氣升發之時,故病與肝膽有關。但因無明顯的口苦、咽千、目眩等少陽證候,故從厥陰論治,主方烏梅丸: 烏梅15克、細辛1.5克、桂枝3克、黨參12克、附子6克、川椒6克、千姜6克、黃連10克、黃柏10克、當歸10克。三劑而痛止,隨訪五年未復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