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學說的概念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及其運動變化。五行中的“五”,即是指木、火、土、金、水,這五種構成世界的物質,“行”是指這五種物質的運動。如《尚書正義》說:“言五者,各有材干也。謂之行者,若在天,則為五氣流注;用五行之間的“相生”、“相克”、“相侮”、“相乘”關系來闡釋自然界各種事物或現象。是五行之間的相互聯系和運動變化規律的一種古代哲學。 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包括:五行的特性、事物的五行歸類、五行之間的“生、克、乘、侮”規律。《尚書·洪范》所說的:“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日稼穡。”歷來被認為是對五行特性最經典的概括,現分述如下: 1.水曰潤下:這是對水的特性的概括。潤,滋潤、濕潤;下,向下、下行。潤下,說明水具有滋潤下行的特性。 2.火曰炎上:這是對火的特性的概括。炎,熱也;上,向上、上升。火具有發疾熱,溫暖,向上的特性。 3.木曰曲直:這是對木的特性的概括。曲,是屈曲、彎曲之義;直,是伸直、伸展之義。曲直是言樹木能曲能伸,剛柔相濟。故木具有生長,升發,舒展,能屈能伸的特性。 4.金曰從革:這是對金的特性的概括。從,由也,言來源;革,變革、去故也。從革,言金來源于變革。自然界中能夠直接供人們利用的金屬極少,大多數都是經由礦石冶煉而成,古之“革土生金”即是此義。故金具有變革、更新,即清潔、清肅之特性 5.土爰稼穡:這是對土的特性的概括。爰,即曰;稼,種植農作物;穡,收獲農作物。稼穡,指農作物的播種與收獲。因此,土具有培育莊稼化生萬物的特性,“土載四行”、“土為萬物之母”即指此義。 古人對五行特性的認識,啟示我們不能只從五種物質上去看五行,而是要從五種功能屬性去理解五行,從而依據這些特性去認識其它事物。 事物的五行歸類 五行學說把這五行各自特性抽象出來,構成一個固定的組合,認為事物內部運動變化及聯系是“五行”不斷運動和相互作用的結果,含有一種規律性的思想,自然界的事物均可按照這種組合形式分成五大類,于是用“取象比類”或“推演絡繹”的方法把各種事物歸于水、火、木、金、土之下,并用五行之性予以闡釋。 如以取象比類法為四季配五行,春季,萬物生長,似木之升發,故春季屬木;夏季炎熱,類火,故夏季歸火;長夏,即芒種后十日至處暑后七日,此時北半球晝夜之生化萬物,故長夏屬土;秋季,西風肅殺,萬物由盛轉衰,似金之變革,故秋屬金;冬季,霜雪嚴凝,自然物類生機蟄伏閉藏,如水之沉潛,是冬季歸于水。 以推演絡繹法配屬五行,在中醫學中應用最為廣泛,如在將整個人體劃分,肝開竅于目,因此可推演絡繹膽筋、爪皆屬于木;同樣心屬火,則小腸、脈、面、舌亦屬于火;牌屬土,則胃、肌肉、唇、口亦屬土;肺屬金,則大腸皮膚、毛發、鼻亦屬于金;腎屬水,則膀胱、骨、發、耳、二陰等亦屬于水。 以“取象比類”或“推演絡繹”的方法,按照事物的不同形態、性質、作用,分別歸屬于木、火、土、金、水“五行”之中,用以闡釋人體內部各種復雜聯系,中心的大系統,體現了中醫學的“天人相應”的思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