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宿州市北城墻上。宋蘇軾為徐州州守時,曾畫墨竹一本,贈于宿州州守,并有畫竹詩:“寄臥虛寂堂,月明浸疏竹;冷然洗我心,欲飲不可掬。”蘇去世,宿州州守將畫與詩鐫于石,構亭儲之,名曰扶疏。取竹影扶疏之意。元末,毀于兵火。明弘治間,宿州州守曾顯重新筑亭,且將墨竹二段殘碑嵌置亭壁。明清兩代,屢加修葺。亭內歌頌蘇軾的碑刻甚多。為皖北名勝之一。此后歷經動亂,亭毀,題刻大多損壞。現亭已恢復,刻石墨竹重新嵌入亭壁,亭側多種竹林,以待游人。 【大澤鄉涉故臺】 在安徽宿縣蘄縣集東北4公里。即陳涉吳廣起義舊址。 【陳涉吳廣起義舊址】 在安徽宿縣大澤鄉涉故臺。臺似覆斗形,長67.6米,寬65.5米,面積4.427.8平方米。北高南低,臺上樹木成蔭,現建有涉故臺小學及鐘樓。下有明萬歷十四年、清道光二十九年,以及光緒、民國時期石碑。道光年碑云。“遂賜嘉名曰射故臺”,“射者陳涉也,臺者陳涉演武擊鼓之臺也。”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陳涉(也稱陳勝)、吳廣同被秦征發的“閭左”九百人前往漁陽戍邊,途經大澤鄉,遇雨受阻過期,按秦律過期者斬首。陳、吳即率眾“為壇而盟”。殺死押送軍官,陳自立為將軍,吳為都尉,舉行了我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起義軍由此出發,攻下蘄《今宿縣蘄縣集)、铚(今濉溪縣)、酂(今河南省永城縣)、柘(今河南省柘城縣)、譙(今安徽省毫縣),然后直指秦都咸陽。 【燕喜臺】 又稱宴喜臺。在安徽碭山縣城郊。《碭山縣志》:“燕喜臺,在舊城東里許,有臺,又有亭池,臺下有池名華池。唐李白與邑令劉碭山秋夜泛舟燕喜亭池,飲酒賦詩于此。”唐天寶三年(公元744年),李白與杜甫、高適游碭山,縣令劉某于燕喜臺設宴招待。李白寫下《秋夜于劉碭山泛宴喜亭池》詩:“明宰試舟揖,張燈宴華池。文招梁苑客,歌動郢中兒。月色望不盡,空天文相宜。令人欲泛海,只待長風吹。”《江南通志》載:“臺上有石刻宴喜臺三大字,相傳李白筆”。今存碑高175厘米,寬80厘米,楷體大字,為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真州知府李釜手書。 |
|
來自: 昵稱VChmUhmv > 《中國名勝古跡詞典大全》